据史料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已官禁。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荆州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
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此后,唐朝尉迟恭重修此古井--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使,重修此井。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划入阳谷。
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
据传,东阿迁城后,古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此山归阳谷县管辖,改名"阳谷山";而此井虽在阳谷县境内,却因用之制备阿胶,又归东阿县管辖。所以,历史上有阿井不在东阿县、阳谷山不在阳谷县的事实。
老东阿县用山换井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
据载,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风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与座上面平,南向有阶。史料记载唐朝尉迟恭曾为钦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顺七年)阳谷知县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并建官厅数间。
据载,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加之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东阿镇狼溪河水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1702年(清康熙41年)阳谷知县苏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庆元年)阳谷、东阿知县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记》。
1879年(清光绪5年)清阳谷知县赵树南重修阿井亭,并题写了楹联、横批。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背阴联为:"力可迥澜重建源泉来井底,必存济世长留膏泽在人间。"横批"济人寿世",亭内有石碑,篆书"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顶及四角无风铃,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台阶,井口有园桶形保护。可见历代统治者都对阿井保护极为重视。
阿井于光绪年间做最后一次整修,于清末淤塞,民国年初彻底干涸。加之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东阿镇狼溪河水逐渐成为制备阿胶的水源。阿井也因此被冷淡,以后长久失修,一直无人问津。直到解放后,在阳谷县境内又重修阿井。
古阿井北有一石亭,亭中有一石碑,碑文上写道: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委任尉迟恭为钦使,重修此井。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光绪五年。
现在原址建有阳谷古阿井阿胶厂,走进气派大方的厂门,远远就能看到被汉白玉栏杆包围的"古阿井"。
有东阿,现东阿县地处 鲁西平原,东依泰山,南临黄河,隶属“江北水城”——聊城市 东阿历史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
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
汉置东阿县,仍属东郡。三国时为魏地,亦隶东郡。
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大明元年(457)并入谷城县。
北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属兖州济北部。
唐武德四年(621),属济州,隶河南道。天宝元年(742),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
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东平郡。大历元年(766),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
唐元和十四年(819)改隶天平郡。五代十国时,属郓州天平节度使。
宋初,属京东路;庆历元年(1041)改隶西路安抚使;政和五年(1115)属大都督府,建炎元年(1127)改隶东平府。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九年(1272)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东阿属之。明初属东平府,洪武八年(1375)隶济宁府东平州,洪武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雍正十三年(1735)改隶泰安府。1913年属山东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
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1937年后属山东省第六区。1940年建立东阿县抗日民主政府,隶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东阿属之。
1945年8月,改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隶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东阿县撤销,其辖区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二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
1967年聊城专区改为地区,随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随之改属聊城市。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
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旧志称:“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
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
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
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隶鲁西行署运东专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鲁豫行署,下辖7个专署,东阿隶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一、四专署合并为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9年8月,隶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东阿随聊城专署改隶山东省。
1958年12月,东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两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专区改为地区,东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境域沿变 东阿始置县时,县治在今阳谷县境内,其管辖境含阳谷县大部分。东以济水为界,与谷城县相分;东南及南部为须昌、寿良地,西南及西部为今莘县、聊城,北及东北为茌平、临邑县地。
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刘宋孝武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
此后,谷城县不复存在,县城亦随之废弃。东阿境域扩大。
东及东南遂与肥城、东平相连。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
《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
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铜城镇自宋为东阿地。
明初,县治迁至东阿镇(今属平阴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
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
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
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
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
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
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
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
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
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
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
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
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
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
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骁勇虎臣 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中国人耳熟能详。
估计提起程知节,除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肯定会面对茫茫然的脸,几乎没有人知道是谁。所以,通俗演义小说的民间力量,可以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得与本来全非。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他年青时就骁勇异常,善于马上击槊。
隋末四海鼎沸,大乱之中,程咬金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为内军骠骑。
当时李密简选八千名勇敢异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骠骑统领,号为内军,程咬金即四骠骑之一。李密常对人讲,“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军”。
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程咬金领内马军与李密在北邙山指挥。王世充率众猛攻单雄信统领的外马军(单雄信也是隋唐之际大名鼎鼎的好汉),李密见状就命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支援。
裴行俨也是勇猛骑将,先行冲阵,行到中间被流矢所中,滚落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骑先行,击杀敌人,王世充那些争前想斩大将人头的兵士望之披靡。
程咬金下马把受重伤的裴行俨抱上马,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骑兵追击,由于马上还有裴行俨这名伤员,程咬金的动作不如平时灵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计不是胸部等致命处),这位大英雄牙关紧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断,顺手一带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斩其头,后面追骑大骇,谁都不敢再近前,最终两个人平安归营。
(裴行俨就是《隋唐演义》中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战,号“万人敌”,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杀。)
李密与王世充大小近百战,胜多败少,但洛水之战大败,败投李渊。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人不得已,归于王世充。
这位隋炀帝宠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枭雄对这几位大将“接遇甚厚”,很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扫平天下。相处没多久,程咬金就对秦叔宝说:“王世充器量浅狭,平时胡乱妄语,喜欢诅咒发誓,迷信神怪,简直就是个跳大神的老娘们儿,根本不是拨乱济世之主!”不久,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战阵,忽然与秦叔宝等人拨转马头,面向王世充说:“蒙您接待,极欲报恩。
但您性多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但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睁睁望着他们离去,无一人敢蹑追其后。
归唐后,程咬金“每阵先登”,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军功封宿国公。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
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对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请大王您也速下决心!”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右武卫大将军。
贞观年间,改封卢国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终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
十二月,程咬金引军至鹰娑川,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师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急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咬金说:“现在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敌则战,万全之策。”
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咬金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可怜远道万里的唐军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
苏定方劝程咬金:“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
英雄老矣,此时程咬金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
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程咬金默许王文度。
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
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人遗憾。
虽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
赠骠骑大将军,赔葬昭陵。其后程咬金《隋唐演艺》中主人公之一,外号“混世魔王”,人如其名,干的混事数不胜数,曾为瓦岗寨大魔国国王,后投降李唐,凭小聪明和运气也立了不少大功。
一生运气极好,活到一百多岁,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说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将。(程咬金自幼就以勇武闻名乡里,尤其善于马上使枪,后投李密,统率李密最精锐的近。
是唐朝的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了一个关于唐朝皇帝派大将尉迟恭“官封阿井”的故事。
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在金銮宝典坐朝,突然听说东阿县一个小小的县令公然敢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这不是以权谋私吗!李世民勃然大怒,下令严查。
事情原来是东阿城有一个财主的儿媳产后虚弱,吃了阿胶后,没有作用,这位财主自持县衙有人,就和东阿阿胶作坊打起了官司。而县太爷是个清官,他虽知自己的亲戚是原告,但并未马上断案,而是带着一行人亲自查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结果发现亲戚买到的阿胶虽是驴皮所熬阿胶,但是产地不是东阿阿城胶坊所产,其生产工艺和东阿阿城胶坊一样,但是阿胶的效果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县令很困惑,亲自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同样原料同样的工艺下,效果不一样的原因竟然是熬胶用水有差异胶——东阿阿城胶坊制作时使用的是东阿阿井之水,阿井的水井深9丈,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得多,钱币放于水面而不沉„„
东阿县令最后得出东阿阿胶之所以能够补气补血,除了驴皮之外,完全依仗得天独厚的井水的结论。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
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乐了,遂降旨让阿城进贡阿胶,用以赏赐给年老体弱的的大臣,没想到大臣们服用后,都夸是上等补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于是在东阿的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天,一队人马从长安出发,直奔山东古东阿县。带队的人是杀人如麻的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恭,他的使命是封存东阿邑的一口阿井,尉迟恭下车伊始就宣布自即日起,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胶进贡”。
从此,阿井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其实,应该是制备阿胶要用阿井井水,阿胶因东阿而得名,而阿井因“阿胶”而名。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魏书》记载:程昱少年时候,经常梦见自己登上泰山以两手捧日。程昱自觉奇异,曾向荀彧说出这事。在兖州动乱之时,全赖程昱奔走筹谋,鄄城等三个县城才得以保全。这时候荀彧把程昱之梦告诉曹操。曹操听后,便向程昱说:“卿当终为吾腹心。”当时程昱仍是叫作“程立”,曹操顺应梦兆,于其“立”字上加一个“日”字,“程立”于是正式改名为“程昱”。
郭颁《魏晋世语》中有一段:“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这些粮食当中据说更有不少人肉。这些行为令程昱的声誉受到严重的打击,更很可能是他毕生位不至三公的重要原因。
琉璃奇观
东阿县城铜城,位于全县中心,是著名古镇,往返两京驿道上的重要站点。处于古济水流域。黄河自王莽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黄河河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修渠筑堤,使河水从铜城脚下绕过,东北行经利津入海.历魏、晋、隋、唐等朝代.近千年无大改道。因而,铜城地下水源丰富,形成了闻名遐迩的的琉璃井奇观。
铜城有七十二面琉璃井,三十六个透胡同,使在屡次抗击异族入侵的战争中,蒙上了一层绚丽的神话色彩。凡到铜城的游人,均想一睹为快,否则,大有虚此一行的感慨 。
琉璃井者,谓井筒呈琉璃状,井水为琼浆甘冽,水重特高。夏天临井而饮,清凉透彻,沁人心脾。井底映天,井壁灿烂。冬日俯视,水气弥漫,宛如进入水晶宫殿。岁月更替,使井壁上的琉璃愈积愈厚,奇形怪状,气象万千 。
铜城琉璃井,乃地下济水一股潜流。济水乃古四渎之一。源于河南济源县王屋山,其故道本过黄河南折,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平行入海。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钾、钠、钙、镁等人体血液所需要元素,蕴含段较多而全,故东阿早就有人取其所成阿井水煮胶,谓之阿胶。成为补血、养血一大药用珍品。琉璃井中之水、含有大量碳酸钙,在长年汲水过程中,淋漓井壁,待水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使水中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各种钟乳石,附着于井壁。有时有苔藓蕨类植物,因使所 凝结之物,多呈绿色。蓝天白云,井底倒映,形成了扑朔迷离的奇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不了解这自然现象中 化学变化内因。误以为井中有一种神秘力量使然。井壁生有光滑闪耀的琉璃,成为铜城特有的井中奇观。
据传,梁山英雄后代,曾把七十二面琉璃井,从地下沟通,巧摆八挂阵,杀死过无数金兵。铜城地下,有一个庞大的地下溶洞,可容千军万马。此乃民间传说,没有查证,但又赋予琉璃井以政治色彩,战争传奇。顺应了中华民族爱国御侮的文化心理态势,使毫无史实根据的传说,不胫而走,愈传愈奇。
铜城制高点,乃中心之地,街道十字贯通,驿道南北穿过,两旁店铺林立。地方名吃芝麻烧饼,店店不相同,各有特色,风味各异。二十斤重的大锅饼,曾受到保镖、武士的赞誉。路口北侧,有习武尘、城隍庙。城隍庙民国时期,曾改为高级小学堂。习武堂乃传授铜城拳术的场所。梁山英雄霹雳火秦明,小霸王周通,青面兽杨志,都曾在这里教拳习武,培养了下少武林高手。以铜城为中心、铜城四关及周围村庄,家家练掌习武,人人勇武善战。故历史上有“拳不打铜城”的传说。近代武林中,秦吉武、雷玉春、王金太等人的二郎拳,都有炉火纯青的独创功夫。
与武术有血缘关系的近代杂技艺术,之所以在这里盛行,使东阿成为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正是“拳不打铜城的”的结晶。杂技艺人张正振,把武术和马术揉和一起,使杂耍与戏法互相渗透.成为人们欢迎的一项艺术。张正振在1919年成立了“东威杂技马戏班”,1921年他率团去朝鲜演出、成为聊城地区杂技史上第一个率团出国的艺人。两次出国,历时6年,为祖国和家乡争得了荣誉。
北门外,建有马神庙,为明知县白栋建,供驿马传书之用。气势恢宏,曾为两京交通做出诸多服务。
自古山水相依,与琉璃井相映成趣的是,草庙北侧,还有一座“不见山”,原刚露出地面,后随泥淤积,逐渐被黄十掩埋,有山不见,故名“不见山”。
琉璃并曾经哺育了不少人,不少文人学士,武林高手,都曾饮用此水,使才情横溢,体健艺精。然其经济价值,却鲜为人知,除熬制阿胶外,还是酿酒水源。设在铜城的大型营酒厂,曾酿出了色、香、味俱佳的琉璃井、曹植醉、鲁阿井等高度白酒和低度健身营养阿胶酒,经化验琉璃井水质,和茅台酒厂生产用水相似,又上了茅酒生产线。最近已有精品上市。不少人问香止步,知味停车。
铜城不仅有山东大汉的粗犷,武术之乡的豪侠,而且有江南少女的妩媚,茅舍情女的淡雅。琉璃井的水,护城河的水,官路沟的水,给了它无穷的韵味,无尽的诗情。水的色调、水的丰彩,水的未来,将把你带入古诗词中的山水情怀,田园风光。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与苏杭的运河,南京的秦淮比美。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可观的远景,可行的规划。琉璃井之乡,将随着改革开放,迎来新生,放出光彩。
这三个故事都是出自《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图典故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周朝仲由,字字路,家境贫困,时常采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
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予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作坐褥,用膳时排队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已无法如愿。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