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县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
国土面积2875平方公里,是白、彝、回、傣、傈僳等23个民族杂居、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1999年末总人口32.04万人。洱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人们赞誉为“鱼米之乡”、“梅子之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兰花之乡”,是富饶美丽的地方,还以其灿烂的文化、古朴神奇而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
[编辑本段]概况 洱源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是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境而过,县境内旅游景点集中连片,形成地上地下,热水冷水,湖泊山川,名胜古迹、民族风情全方位立体开发的格局。
这里地热资源丰富,年产38-78℃温水308万立方米。建材资源质地优良,尤以品质一流的米黄、桃红大理石为人所赞。
洱源县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烤烟、林果、乳畜、水产、大蒜、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成旅游文化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的总目标,扩大开放。 [编辑本段]建置沿革 洱源,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
唐麟德元年(664)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
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
民国元年(1912),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
1956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2003年12月,区划调整,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2005年1月,茈碧乡和玉湖镇合并后称为茈碧湖镇。
2006年末,洱源县辖茈碧湖、邓川、右所、三营、凤羽、乔后等6镇和牛街、炼铁、西山等3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洱源县是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 县分疆,北与剑川县相毗邻。
全县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471千米,距州府下关73千米。
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明显等特点。年平均降水732毫米,50多年来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66年,达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仅为469.7毫米。
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时,日照百分率55~57%。 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50多年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8年6月2日,达32.0℃,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2年1月4日,为-8.1℃。
2月尾“回头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连续降雨的洪涝,8月底9月初低温,“一冬干”、“一春干”,以及局部地区的冰雹是境内间有发生的主要灾害性气候。2006年,洱源地区总降雨量547.8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171.4毫米,比上年偏少25.6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历年偏高1.1℃;年日照总时数为2477.3小时,比历年平均偏多49.4小时,比上年偏多149.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为-2.6℃。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盆地、河谷错落其间,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山溪河流如织。 全县海拔从1645米至3958.4米,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
县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三支主山脉从北至南纵贯全境,形成东南部落漏河峡谷、西部黑潓江峡谷,以及中部三营、玉湖、凤羽、右所、江尾等五个高原盆地。境内水文也呈多样性特征,主要河流有黑潓江、凤羽河、弥茨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天然湖泊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和东湖,共汇入较大的支流100条、山溪436条。
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黑潓江、弥苴河、落漏河三大水系,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编辑本段]民族宗教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族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境内共有27个民族成分。
2006年底,全县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7270人,占总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总人口的61.5%。
汉族88574人,占总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1人,傈僳族1080人,藏族208人,纳西族404人,傣族120人。洱源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又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县内的8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境内存在的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
洱源古名“浪穹”,据史书记载,洱源地区从西汉至南北朝均为叶榆县地,唐麟德元年(664年)正式设治,宋属大理,也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国的辖地。
直到1912年,邓川州改置为邓川县,浪穹县才更名为洱源县,是取洱海发源地之意。洱源素有温泉之乡美称,县城玉湖镇被誉为“热水城”, 城中温泉遍布,热水沿街渠纵流,冬春热气缭绕,婉若仙都美景,令人神往。
有诗赞道:“三步温泉四步汤,气蒸迷雾似仙乡”。众多温泉中,流量最大的是篁宫温泉,它坐落在文庙前,出水量大,温度高,已被建成游泳池和高档次的双层浴室。
池中一年四季温水长流,清亮见底,到此挑水、沐浴的人四时不绝。在苍洱风光中,最为秀丽的应该是双廊了。
双廊地处洱源县的东南、洱海东岸的“莲花曲”和“萝时曲”之上,美丽的金梭岛、玉矶岛犹如一对“鸳鸯”浮在碧绿的洱海中,构成了双廊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双廊名称的由来。双廊背负青山,门迎洱海,紧连鸡足山,远眺苍山,既有渔田之利,舟楫之便,更拥有“ 风、花、雪、月” 之妙景,故享有“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盛誉。
金梭岛是苍洱三岛中最大的岛,四面临水,高出水面约250米,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00多米,中部低而南北偏高,形似一支织布的梭子,故名金梭岛。据《蛮书》记载,南诏王曾在岛上建避暑行宫,所以至今还能见一些残砖断瓦。
由金梭岛往北约10公里,是一座秀丽的小岛玉矶岛,小岛高出海面只有4公尺左右,全岛似一块巨大的岩石构成,伫立水中,恰似天外飞来。岛上还建有观音阁,因此又有“小普陀”之称。
金梭玉矶两岛天然的自然风光为洱海之最,明代滇状元杨慎和大理文人李元阳二人同游苍山洱海,曾泛游两岛,杨慎作《游点苍 行记》,李元阳作“天生翼石似金梭,欲织银苍水上波;一树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七言绝句诗传世。还曾有《五朵金花》等多部电影在此拍摄外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洱源,西汉至隋朝均属叶榆县地。
唐麟德元年(664年)设治,境内置浪穹、邓备、舍利等州,六诏中境内有浪穹、邓赕、施浪,南诏时为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
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领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
明裁凤羽县,并归浪穹,设邓川州,领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
1956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
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2003年12月,区划调整,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2005年1月,茈碧乡和玉湖镇合并后称为茈碧湖镇。
2006年末,洱源县辖茈碧湖、邓川、右所、三营、凤羽、乔后等6镇和牛街、炼铁、西山等3乡,共2个社区、88个村委会。
你说是大理吧?公元937年,云南历史上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
此后,大理国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南诏政权于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崩溃。
在其最后一个国君舜化贞驾崩之后,清平官郑买嗣趁机发动政变,杀戮蒙氏王族八百人,自立为君,改国号长和。长和三世而亡。
其权臣杨干贞弑君之后拥郑氏清平官赵善政为君,改国号天兴。赵善政为政也勉为其难,国王当了十个月,就被杨干贞废弃。
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民心向背,之后受到各种民间力量的强烈反抗。
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现。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趁大义宁政权危难之机,联络滇东“三十七部”武装力量,首先攻破下关,接着攻占大理,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封建政权,仍定都于羊苴城。
段思平为“乌蛮”贵族,有学者说是“白蛮”大姓,大理人,段宝童之子;他当政后,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使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大理国还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
太平兴国初,宋太宗册封其首领白万(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宋徽宗时,又授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大理王”。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
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
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
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
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其实“理”,是彝族的自称,大凉山彝族至今还称自己是“宁”或“宁惹”,彝区称为“宁木”,“宁”和“理”只是一音多写罢了。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大理战国时为滇国属地。唐、宋时,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历时500余年。
段思平在位8年即死,子思英立,在位仅一年便被思平弟废为僧。之后是思胄称帝在位6年,其子思聪即位。
之后帝王依次完成了素顺、素英、素廉、素隆、素真、素兴、思廉、廉义、寿辉、正明的更迭。段正明坐了20年皇位,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终于撕破脸皮, “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一幕上演,高升泰假意拗不过“群臣相请”,逼段正明禅让为僧,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中国”。
至此段家递传了14代的王位暂告中断。绍圣三年,高升泰驾崩,临终前对其子高泰明曰:“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
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
遗命子高泰明未违父命,将王位还给段氏,高泰明列段正淳为皇帝,自己为相,恢复大理国年号,在历史上,人们习惯将这段时间称为后理国。宋崇宁三年,段正淳禅位为僧,其子正严立。
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笔下的段誉),事实上其勤理政事,在位时间长达39年,年老禅位为僧,子段正兴(义长)立,不久其也禅位为僧,子段智兴立。智兴信佛教,在位间修佛寺60座。
智兴死后,其子智廉立,但在位4年即驾崩,王位传给其弟智祥。期间其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
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宋淳佑四年(1244年),蒙古出兵临关,远征大理,祥兴派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大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
祥兴死后,子兴智立。1253年,忽必烈兵伐大理,灭亡大理国,生擒末代帝王段兴智并赦之。
从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到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国前后历经316年,此间22位皇帝皆为段姓。历史上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共有九位,出家的寺院就是今天的崇圣寺,也是金庸笔下的“天龙寺”。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今天的云南丽江,既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的屠城恶习,下了止杀之令,并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劝降。大理相国高太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
忽必烈于12月进军龙首关,直逼羊苴咩城,大理王段兴智、高太祥背城出战,惨遭大败。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杀,段智兴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大理国灭亡。
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此后,云南以一个行政省的形式被纳入元朝版图。
它也是大。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
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
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
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属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麟德元年(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南宋宝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
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
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
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
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
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用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个历史典故来概括历代王朝对云南的经营统治。
而曾作为云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理,就是这四个历史典故的主角。汉习楼船西汉时期,汉武帝派使者始柏昌、王然于等来西南夷地区寻找蜀身毒(印度)道。
使臣来到洱海地区时被昆明族所阻拦,汉使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开凿了一个人工湖,训练水军(楼船),决心征服洱海地区昆明族,因此将人工湖命名为“昆明湖”。
唐标铁柱唐初在云南设置行政机构管理云南事务。7世纪初,吐蕃势力逐渐强大,并占据了大理的部分地区,与唐朝争夺对云南的统治权。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唐王朝派唐九征为姚嵩道讨击使,率兵讨伐吐蕃。唐九征屡战告捷,恢复了唐王朝在大理洱海地区的势力。
为纪念唐军的胜利,便在大理地区铸立铁柱以记功。史载此铁柱立于点苍山之湍溪(今漾濞江)畔。
宋挥玉斧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有人建议在大渡河外建筑城邑,以便与大理国更好地进行贸易。 朝廷命黎州(今四川汉源)刺 史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皇帝 (赵匡胤)曾手执玉斧(文房用具)在地图上沿着大渡河划界说,此外 非吾所有,150年来西南没有边患。
元跨革嚢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领10万蒙古军分 三路直指云南,当蒙古军到达金沙江时,以革囊渡江,攻占大理城,灭 亡了大理国。 今大理三月街址有“元世祖平云南碑”。
在洱源县城东北,距城2公里,又名宁湖,北有梨园,西靠罢谷山,西南面临坝子,水面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米,最深32米,是一个断陷湖泊,约与洱海同期形成,总库容932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万亩。
湖泊出水道为“海尾河”,经龙马涧至下山口为弥苴河,流入洱海,是洱海的主要源流之一。《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五十里,曰罢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湖中因产茈碧花,湖因此取名茈碧湖。茈碧花是湖中的特产,必睡莲科水生植物。
清代《云南通志》记载说:“茈碧花产浪穹县(今洱源县)宁湖中,似莲而小,叶如荷钱,茎长六七丈,气清芬,采而烹之,味美于蒪菜(莼菜)。八月花开满湖,湖名茈碧以此。”
关于茈碧花当地还有个传说,故事说本主姑娘出嫁时舍不得离开父母,流下的眼泪落在湖里,溅出的水花变为茈碧花。
在滇西一带曾经有一个古老独特、今已鲜为人知的节日禁屠护兽节。
每到农历八月二十三这一天,屠户们封刀,猎手们禁猎,并设祭焚香,供奉猎神,企盼六畜兴旺,走兽繁衍。据说农历八月二十三是张飞的寿诞。
张飞出仁仕辅助刘备前,曾以杀猪为生,是有名的屠户。张飞虽鲁莽,却有善心,每到他生日这一天,便自断屠宰,停业一天,他认为他生辰日子继续操刀杀生会折阳寿。
后来,张飞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后,当上了将军,于是在其所辖范围内,定八月二十三为禁屠节。禁屠节这一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扩大为保护所有动物的行动规则。
每到这一天,杀猪宰牛的屠户们封刀禁杀,街上停售肉类,专司狩猎的猎户收存弓弩、封存猎枪,设坛祭祀,敬奉猎神,让六畜和各种野兽逍遥自在。 不必东躲西藏,可以自由自在徜徉于山坡林间。
猎手们还有个规矩,平时狩猎时不准捕杀怀孕母兽和待哺的幼仔。保山市永昌镇白纸房村后山至今存有一座建立于明代的一个山神庙,庙内供奉有山神、土地神、花神、猎神,四神并立。
猎神执掌天下所有动物的生杀予夺之权。 现在,不少百姓还保留有除夕时为猎神烧纸钱的习俗。
应为苍山洱海,苍山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海拔2090米,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面积约109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高山气候,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免费开放。
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
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位于云南大理郊区,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是这里迤逦风光的四大景致。洱海到苍山之间是一片扇形的冲击平坝,这里田地肥沃、村落相连,崇圣寺三塔笔立挺拔,素有“风景画廊”之称,风光、名胜、民俗融为一体。
附近的白族渔村是我国唯一的高原的渔村,五十年代著名的电影《五朵金花》反映的就是这里白族人民的浪漫生活。
扩展资料
洱海早在汉代它已名载史册。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汇报西域情况时,他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经了解是从身毒(印度)贩运去的。他极力进言:从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无害。根据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
道路都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终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使者阻于昆明族之事,征调人力在首都长安开挖了一个人工湖,名之为“昆明湖”,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当然,汉武帝征服云南高原其在长安“昆明湖”训练的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
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却永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把北京颐和园西湖也改名为“昆明湖”。
历史上就有“享渔沟之饶,据淤田之利”记载,三角洲东西两侧有水草丛生的浅湖湾,为鱼类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历来水产丰富,当地称为“鱼土锅”。据《西洱海志》云:洱海“鱼族颇多,视他水所出较美,冬卿甲于诸郡。魏武帝四时食制曰:“滇池纫鱼,冬至极美”。
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洱海共有3岛、4洲、5湖、9曲。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苍山洱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洱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