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道德经》逍遥函谷行 ——道家老子李耳
一篇《将进酒》饮者留其名——诗仙李白
一阙《漱玉词》云中叹飘零——词人李清照
一双稻草鞋,《本草纲目》集大成——药物学家李时珍
一个天下的歌圣正是江南好风景——唐代李龟年
一位千古的词帝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后主李煜
歌一曲大唐盛世
唱一出美美与共
追根溯源《百家姓》
万代千秋 一脉相承
A2
一骑飞将军塞外引雕弓——汉代将军李广
一代天可汗四海纳英雄——唐太宗李世民
一方有佳人顾盼倾人城——汉代李延年的妹妹
一条双截棍中国功夫出太清——功夫 李小龙
一朝春蚕丝方尽雏凤清于老凤声——唐代诗人 李商隐
一首《我住长江头》——宋代词人李之仪
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诗句
歌一曲中华盛世
唱一出世界大同
寻根问祖《百家姓》
生生不息 一脉相承
根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主要是指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盛唐文化深深影响着周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象当时日本、朝鲜的学校教育,从课程到考试内容和教材,都与唐代相同。日本当代史学家井上靖在《日本文化》的书中颇为中肯地写道:“唐代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所以学习唐朝也就间接地学习了世界文化。”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隋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唐朝的对外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唐来往的国家更多,使节往来更频繁,因此,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更发达起来。不少国外的东西传入国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我国的产品、技术和文化,也大量传到各国去,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 70 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有上述对盛唐时期唐朝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可以看出,唐朝的文化实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无人能比,因此便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大唐盛世,而究其根本首先在于其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为,其次则是在其厚实的物质文化内部的精神内涵的支撑,通过偶然的物质输出与交往,促进了其文化传播的必然性,而这恰恰正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作为精神力或精神理念而言,其不仅是精神理念,思想,理论的表达,同时也反映在传统节庆,民俗习惯,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因此,文化产业在形式上吸纳西方经验的同时,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向国人和世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并取得世界人民的喜好和认同。文化不仅是可以创造经济利益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的背后,潜藏着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可以影响人的思想,进而改变人的行为。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
大唐政治清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国际上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
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来。
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 当时的中国的强盛是十分明显的,美洲和非洲基本上还是属于“沉睡的大陆”(北非例外);欧洲正处于法兰克王国的草创时期,蛮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衰亡的创伤还无法修复。
亚洲被视为富庶的东方,由于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对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国的长期战争,导致西亚与南亚都无法平静。只有中国在公元7世纪赢得了空前的统一,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王嘉良。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宋璟,狄仁杰,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张九龄,张说,韩休,杨炎,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韩愈,裴度 这些都很出名楼主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
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
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李靖军功卓越。
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唐太宗曾给予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见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
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zèn 诬陷,中伤)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
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zhuó )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
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
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zha,四声)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大业十三年(617)底,李渊父子率军队攻克长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
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
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
别的人全调走不足惜,唯社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
1、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经过多年精心治理,终于大唐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其时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2、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时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早年)。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是开元前期玄宗精心选拔的六位宰相,均是通晓治国方略,尽心操劳国事的名臣。唐玄宗依靠这些贤臣在稳定政局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删辑律令格式,编纂《唐六典》。农业上静民劝农,检括户口,开垦荒地,提高亩产。设置四监管理官府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也发展迅速。繁荣商业,金融机构柜房出现,互市与海外贸易发达。
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3、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治:
唐宣宗致力于改善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史称“大中暂治”。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
1、唐朝的国际抄地位超过现在的美国2、唐朝贡献最大的是李世民,他奠定了唐朝的政治管理体系。
但是也正式他种下了唐朝灭亡的种子3、李世民靠发动宫廷政变来袭获取皇位,这使得唐王bai朝的皇族得到了这么一个信息:皇位是可以用来抢的。于是整个唐王朝宫廷政变不断,几乎50%的君主是政变上台的。
著名的有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等4、皇族大du肆封赏将领、权臣。以获得支持、使得政变成功。
经常性的宫廷政变,使得这些人财富、权利迅速膨胀,有的人连还没zhi出生的孙子都被封王了。皇帝对于他们已经是赏无可赏、封无可奉。
于是各地近似独立王国的节度使相继dao叛乱,导致唐王朝的衰败以致灭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