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对于古代和当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指引导向,关于历史典故,写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发生的主要事件,陈述的也是时代的记忆和历史背景,无论是人或者食物,都有着他独特的意义所在,还有就是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思想,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历史大环境来说,都潜移默化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进行熏陶。
下面我就来梳理几个有教育的历史典故,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1、“运筹帷幄”这个成语的典故:刘邦当上了皇帝以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于是在招待的时候刘邦就问文武百官自己和项羽的区别,这个时候的文武百官就纷纷得夸赞刘邦这个君王很大仁大义。但是刘邦却说在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在关于安抚百姓方面不如萧何,在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却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因为刘邦可以很好地运用三位俊杰,能够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所以刘邦才能够得到天下。
2、“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很有教育意义,从侧面说明了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很好的毅力和坚持,不能够因为一件小事就放弃自己心里面所坚持的东西,要达到心里面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去争取和努力,这样别人才能因为心里面的这份坚持的毅力和不肯放弃的决心打动。
3、“孔融让梨”更多的是赞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还有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互相谦让的礼仪文化,每个人不仅要去坚持这样的传统礼仪,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里面博大精深的东西不能够丢,我更要去发扬,传承。
4、“司马光砸缸”,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多种方法,还有就是去明白生活中有许多新奇的东西,这些方法要加以运用。而且遇到事情的时候需要勇敢的站出来,而不是选择去逃避,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关于中华文化历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好多的成语里面包含的典故都很好地对现实社会有教育的意义,关键要去发现和吸收。
伏尔泰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对文学很感兴趣, 小小的伏尔泰受到父亲嗜好的潜移默化影响, 自孩提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伏尔泰的记忆力极强, 3 岁时就能背诵拉·封登的《寓言》.一天, 父亲从外面回来, 小伏尔泰站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讲故事, 还手舞足蹈.时而洋洋得意, 时而板着面孔, 表情丰富多变.父亲见了, 又觉得好奇, 又感到可爱.於是就忍住笑躲在他背后偷偷地看他表演.孩子讲的故事好像是拉·封登的《寓言》上的.父亲悄悄地拿来这本书, 经过核对, 他惊异地发现, 原来儿子讲的故事与《寓言》中的故事居然一字不差.这简直太令人不可思议了.等儿子讲完故事后, 父亲情不自禁地把他抱了起来, 高兴地把他举过头顶, 连连称赞道: ”我的乖孩子, 你太聪明了! ” 伏尔泰才思敏捷, 多才多艺.他12 岁时便开始写诗, 16 岁时, 他的讽刺诗和即景诗已写得很出色.20 岁时, 他随父亲出使荷兰, 任文官, 其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讥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 ”笑, 可以战胜一切, 这是最有力的武器.”当时人们说他思想之快捷和语言之炽热, 有如闪电和天火.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 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 死而复生 一个边远省份的读者给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年)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意。从那以后,每隔10来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
伏尔泰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 不料几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
"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区别 谁也没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学问家伏尔泰竟参加了一个为人不齿的团伙的狂欢。
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邀请他参加。
"噢,伙计,"伏尔泰神秘地说,"去一次,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 岂可再乎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监狱11个月之久。
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
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最后伏尔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说:"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药 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
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 "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这位年迈的哲学家说,"要不然,为什么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 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
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伏尔泰说道。 验明牧师正身 当伏尔泰到了84岁高龄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一位牧师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边,为他祈祷忏悔——这是为垂死者订购天国飞机票或入场券的一贯作业,但是,这位老顽固非但不领情,反而追根究底,盘问起人家的身份来:"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 "伏尔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来为你祈祷忏悔的。
" "那么你拿证件给我看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如有不明请继续追问,如理解或有帮助请采纳。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读淮阴侯韩信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壮士须防恶犬欺”是说韩信韬晦能忍胯下之辱,“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韩信在被封齐王之时,已注定了他的结局。三齐是指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韩信在破赵平齐后,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正要大骂被张良踩脚提示,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 “寄言世俗休轻鄙”是指不要小瞧落魄时的韩信,“一饭之恩死也知”是指韩信封王时曾赠千金以报答老妇当年的“一饭之恩”。 大家都听说过韩信知恩图报,曾千金回报老妇当年“一饭之恩”,但是否有人听说起过韩信功成名就后如何对待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年轻屠夫,列位不妨想一下,要是换成你会如何呢? 其实[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此记载,确超乎常人想象。 韩信封(楚)王后: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翻成白话就是:韩信召见使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任其为楚中尉。并对将相们说,这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如果杀了他并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就忍让了他,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汉高祖与淮阴侯韩信某次论兵,高祖问韩信:“象我这样能率领多少兵?”,韩信道:“陛下不过能率领10万。”高祖问“那你能率领多少?”韩信回“我多多益善。”是故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说。高祖笑道:“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被我抓住?”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话可翻译如下:“陛下不善于率兵但善于驾驭将领,此我韩信被擒原因。况陛下权利天授,非人力可达。” 韩信在刘邦拜将后论天下大势和策略时,对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有以下论述:项王发怒时,千百人都吓得胆战腿软,然而他却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此不过是匹夫之勇。平时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能为别人的痛疾同情地流下眼泪,并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但到了别人有了功劳应加赏封爵时,他却将商封爵的印信玩弄的棱角都磨没了还舍不得授给人家,此即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韩信的雄才大略令人折服。他不是樊哙、曹参一类的攻城略地的猛将,也非孙膑、庞涓一辈的军事家,而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韩信在登坛拜将时,有段精彩的议论。他详细,深刻地分析了项羽、刘邦各自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而刘邦则是“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之后,他更是预见性地提出:“今天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是故,后人认为这段话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并驾。 史记中部分原文以及感慨淮阴侯诗句欣赏: 蒯通劝韩信时说:“。。。,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也。” 楚王韩信被汉高祖擒时,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亨!” 读史--文天祥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 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 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 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 「书淮阴侯传」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韩信庙」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漂母冢」罗隐 寂寂荒坟一水滨,芦洲绝岛自相亲。 青娥已落淮边月,白骨甘为泉下尘。 原上荻花飘素发,道傍菰叶碎罗巾。 虽然寂寞千秋魄,犹是韩侯旧主人。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李白「猛虎行」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1 天灯历史典故天灯又名孔明灯, 相传起源於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先生所创,又因为天灯似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又名孔明灯。
当时孔明先生是为了作战传递军情联络信号发明了孔明灯,孔明灯也被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定为是热气球先驱。后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从福建省安溪县及惠安县一带顺著基隆河上游辗转流离, 传入现今的平溪乡也就是说天灯的发源地是平溪乡十分寮地区。
当时根据老一辈口述表明,当年十分寮地处山区, 常有强粱出草, 抢夺村民财物村民们纷纷往山中逃避 ,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壮丁会施放一盏天灯,告知山中避难的人们土匪已走,可以返家了, 日后由于天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厅的意义,村民们常将祁福许愿的字句写在天灯上,等至农历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燃放,将一年所想的愿望送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2 宾至如归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
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
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
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
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
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
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
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3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解释: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
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呢!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
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
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4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5 鸿门宴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
见关门禁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
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
谋士范增劝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的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