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麾下一名能臣:主父偃。
此人能力见识卓越,却仕途坎坷,始终没有机会展现,只能充作幕僚。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派主父偃执行打压诸侯贵族的任务,因为主父偃手段残酷,诸侯贵族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了被逼自杀的情况。
有人奉劝主父偃这样下去有风险会成替罪羊。主父偃回答: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由于年岁已高尚未建功立业,所以生不能五鼎食,死当五鼎烹!2、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之战是1815年6月18日,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一世的军队与英、荷、普联军在滑铁卢(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处的居民点)进行的一次交战。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认真分析了强大的对手,决定以攻为守。
先集中主要兵力对付比利时方面的联军,对莱茵河、意大利方面的联军只派少量兵力牵制。同时趁联军尚未会齐,率先打败威灵顿和布吕歇尔。
6月15日凌晨3时,他的先头部队进入比利时。16日在林尼将普军击败,这一击厉害却不致命。
未被消灭的普军向布鲁塞尔撤退。这里,拿破仑犯了整个一生中最大的灾难性的战略错误,这一错误最终导致他的垮台。
虽然他认识到布吕歇尔的军队已被击败并正向莱茵河撤退,但他仍然单纯为了侦察敌情而派出了三万三千人和九十六门火炮,几乎占其可动用兵力的三分之一,尽管他是十分勉强地派出这支兵力的。其实,一个骑兵军再配属一个步兵师是完全可以完成这项任务的。
拿破仑随即动身前往卡特尔布拉斯,从此,他再也没有见到过不幸的格鲁希。3、据说很久以前,狐狸和猪、狗、鸡一样,生活在农家的小院里,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主人给他们的食物。
有一只习惯很不好的狐狸,借了别人的东西,从来不主动归还。时间长了,人家去要,它就耍赖说没有借。
因为是一些小物件,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和它计较,这样更助长了狐狸的恶习。一天,狐狸看到公鸡买了一把漂亮的小号,就去向公鸡借了玩。
狐狸把小号拿在手中玩了很久,结果不小心把号把儿给弄断了,他心想,反正也断了,要是和公鸡说实话,还得赔钱,所以就没有还给公鸡。几天以后,公鸡去向狐狸要小号,狐狸却说小号是它自己的。
公鸡听了狐狸的话,气得脸都红了,它指着没了把儿的小号说:“你弄坏了我的新小号,不赔就算了,怎么能说是你自己的呢?” 当时周边有好多小动物围着看,这下狐狸的恶习可被拆穿了,这时候,它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还怨恨公鸡让他当众出了丑。于是,它趁公鸡不注意,猛的扑了过来,咬伤了公鸡的翅膀,然后就匆匆忙忙的溜到了山沟里。
从此以后,它觉得再也没脸见大家伙了,也就一直在野外生活下去,生活的特别辛苦,再也没有温暖的窝和可口的饭菜了。扩展资料:知错就改的故事:1、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2、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3、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滑铁卢战役。
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送下,返回齐国,当了国君,及齐桓公.齐桓公在回国途中,曾遭到护送公子纠回国强夺王位的管仲的暗杀.这次暗杀没有得逞,公子纠和管仲只好躲到鲁国去了.后来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不退兵.鲁国只好答应条件.
管仲被押送回国,鲍叔牙亲自到城门外迎接他,还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桓公说:“管仲用箭射我,想要我的命,我恨不能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还想叫我征用他?”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人,自然要帮公子纠.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要是能够重用他,他将为您取得天下.”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推荐,管仲果然不负重托.鲍叔牙反倒做了他的助手.
意思:不管以前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现在都不计较,再白话一点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过好现在就行了.
典故:话说霍光大将军是汉武帝的大臣,深得汉武帝信任,在朝廷举足轻重。汉武帝临死前,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内中含义是让霍光辅佐其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斯时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是个大美人。传说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武帝老年得子,故将此子视如掌上明珠。武帝临死前,决意立刘弗陵为太子,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局面发生,武帝借故将钩弋夫人处死,然后托孤霍光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刘弗陵登基継位,号曰“昭帝”。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立下赫赫功勋。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在宣帝即位三年之后,某次,藉许娘娘生病之机,买通御医,下毒害死已经怀孕的许皇后。但毒计败露,御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实不知情,至事败露,霍显向他求情。霍光惶恐不安,本想告发妻子,将其恶行治罪,但以心又不忍,前思后想,最终还是把这伤天害理之事隐瞒。霍光死后,霍氏一门骄奢放纵,尽失霍家威望,其时有人向宣帝告发许妃毒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甚至密谋变政,意欲反朝,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岂料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最终满门抄斩。 汉书《霍光传》评论霍光的功过:“不学无术,暗于大理”,其意思是说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后来“不学无术”这个典故来自宋代。张咏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性格幽默。他批评宋朝宰相寇准:“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矣。”后来两人偶遇,寇准大设酒筵,盛情邀请张咏赴宴,席散分别时,寇准亲自送至郊外,向张咏施礼请教:“何以教准?”张咏想了一想,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明白他的用意,回去忙取《霍光传》来看,读到“不学无术”四字时,恍然大悟,暗发大笑,说:“张公原来说我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含义: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学”指学问、学识,不能当成动词。
“不学无术”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帕特里克·亨利 (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 ,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被普遍传诵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就出自他的演说。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说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历史性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李商隐喜欢罗列典故,堆砌成文,因而得到(獭祭鱼)的绰号。
李商隐作诗文时,最爱查资料翻阅各种书册,因此得了一个“獭祭鱼”名号。据说水獭去河里捕到鱼后,先并不吃掉,而是一一放在面前,如同在祭鱼一般。后人从此便将那种以资料堆积来写诗作文的人叫做“獭祭鱼”。李商隐在作诗时,不仅多检阅书册,而又好频频用典,当然是“獭祭鱼”了。不过这「獭祭鱼」用典也有用得极好的时候。比如《锦瑟》一诗中间四句用了四个典故,却十分切合本诗追忆逝水年华的主旨,产生了一种迷惘、悲伤、恍惚的感觉,并不显得多余或难看。
贾岛推敲王安石改诗(春风又绿江南岸)1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
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
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
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
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2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
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
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此二者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
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4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
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
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5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
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
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
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
恰犯诗家大忌。” 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
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
这种事古代有,近现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泽东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
席间,谈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 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
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 7 吴玉章在1942年曾写了一首《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
诗中用“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描述了当时的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句中的“回乱”指清朝年间,南泥湾一带回民起义,遭。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一个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路边准备好饭食,提供给路边饥饿的人食用。有一个饥饿之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花无神的走过来。这个时候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就说:“喂!来吃吧”。
然后那名饥饿的人抬头看着黔敖,说:“我正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了这个地步”。之后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后还是没有接受食物,最终饿死了。曾子在听了这件事之后表示“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对于不食嗟来之食的历史典故,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是一种有气节的行为,黔敖傲气的施舍带有侮辱性。许多有志气的人,都觉得不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是一种精神和气节。但也有一些人不认同这种观念,觉得黔敖并没有侮辱的意思。
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嗟相当于“喂”,是一种不礼貌的招呼声。有些人认为,黔敖与饥饿之人素不相识,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字,说“嗟,来食”或许有些不礼貌,但是并没有侮辱不当之处。就连曾子在听了这件事之后,都觉得那人不用这样。而且虽然黔敖无礼的呼唤了饥者,但是之后还特意去道歉了,并没有侵害侮辱那人骨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