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间,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贞元十年白日飞升的女仙谢自然。
白日飞升,此乃旷古奇事,震惊朝野,波及后世。与之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施状元”——施肩吾为此特赋诗一首《谢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谢自然,古来漫说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东(今富阳贤德乡)人,元和二年(807)举进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东归,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构椽隐居,潜心修炼,世称华阳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岛定居,所作《澎湖屿》以及《感忆》诗颇能道出其地风光,工诗,与白居易友善,《全唐诗》收录其诗一百九十七首,着有《西山集》、道教着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行世。
盛闻此事,当时另一位好道术的进士刘商也曾作诗一首《谢自然却还旧居》:
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大历间进士,礼部郎中,后隐居于义兴郡胡父渚,酷尚山水,着文之外,喜爱画松石树木,性情高迈,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也为此作诗一首《谢真人还旧山》:
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阙,云起草堂关。
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
望路烟霞外,回与岩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
辉政是一个很少说话、比较沉默寡言的人物。据说家康命令展开岐阜城攻略时,和福岛正则激烈争斗功名的表现相比,辉政干脆让功,同时攻陷城。
娶回家康的女儿督姬的时候,到伏见的德川家拜访。家康召出在长久手之战中的杀了恒兴的永井直胜(据说本来家康不愿答应,但在辉政的百般请求下,家康让辉政承诺不会杀永井的条件后,才命人把永井伝八郎直胜找来),由他向辉政讲述了恒兴的最后时刻。但是,辉政知道直胜只领5000石时就不高兴了,发出了“父亲的脖子,只有五千石?”的叹息。听到女婿这么说,德川家康连忙承诺日后会再给永井加封,后来果真让永井成为下总国古河城主领七万两千石。 (此是后话,直胜后来是逐步加封到72000石,其原因更重要的应该是此后的战功)
通称三左卫门,源自姬路城的三左卫门堀(外堀川)、姬路市内的地名中三左卫门堀东町和三左卫门堀西町的。另外,为人所知的名字是“辉政”,不过,这是他庆长14年(1609年)左右改的名字,在那之前的名字是“照政”。 孙子光政十分尊敬祖父辉政。
嵇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轶事典故
从容受刑:
吕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面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陷害嵇康,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广陵散》并不是嵇康独作)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才意识到错误,并深为后悔。谢万将其列为“八贤”之一。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嵇康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狂放任性: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42] 钟会陷害嵇康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鄙视权贵:钟会身出名门,是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43] 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
隐于竹林: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仗义执言: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乘吕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将其奸污。事发后,吕安欲诉之于官。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遂应吕巽之请,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竟然敢挝母亲之面。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一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嵇绍不孤
嵇康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绍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绍子培养成才。这就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圣经》里的参孙,天主教译作桑松,下面是参孙的故事。
故事梗概:神使用参孙,就是要藉着他使以色列人摆脱非利士人的辖制(到了大卫的时代,非利士人的势力才被彻底粉碎),参孙制伏非利士人虽只是开端,却很重要,从以色列人的历史来说,称其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从参孙的一生来看,在他立志将自己分别为圣、归于神的时候,仍然有很大的成就,而当他把神给他的特别恩赐任性地作自私的用途,甚至骄傲并夸张自己的勇力时,当他在大利拉的诱导下不顺服神时,“却不知道耶和华已经离开他了”。
参孙常常作错误的判断,犯下严重的罪,虽然他的过去乏善可陈, 神仍垂听他的祷告,在他生命的最后仍藉他的手毁灭了异教的庙宇和参拜偶像之人。具体情节:参孙是神为以色列人预备的士师,神赐给他无穷的力量,让他救自己的百姓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但参孙一次又一次爱上了一位非利士女子大利拉,把自己和百姓带进危险之中。如果非利士人抓住他,他就再也不能帮助自己的百姓了,但参孙为了能够和这个女子在一起,竟然忘记了这一切!然而,非利士人并没有忘记参孙是他们的敌人。
他们中的一些首领来到参孙所爱的大利拉那里,对她说:“如果你能探出参孙的力气从哪里来,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能抓住他,我们就给你许多许多钱。”大利拉爱钱用过爱参孙,于是就答应他们,照着他们说的去做。
大利拉就开始奉承参孙:“你真是力大无比啊!”她说,“把秘密告诉我吧,别人怎样才能抓住你?”可怜的参孙!他没有看出她是个骗子吗?为什么不赶紧离开呢?他肯定不该把秘密告诉这个女人的!是的,参孙不愿意把秘密说出来,但他也没有离开。没有这个女人,他就不能活下去,他喜欢她的奉承话。
于是,参孙就向她撒谎。“如果他们用七根未干的青绳子捆绑我,我就会软弱得像别人一样,”他说。
七根青绳子!或许参孙说的是真的,大利拉想。于是,她就告诉了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就给大利拉带来绳子,同时,一些人藏在她家中的一个屋里。大利拉等参孙睡着后,就用那些青绳子把他绑起来。
参孙仍然呼呼大睡。然后,大利拉就喊道:“参孙,非利士人来了!”参孙醒了,马上感觉到他被人绑了起来。
然后,他就看见了非利士人。哦,是他们想要抓他!耶和华会把参孙交给他们吗?不会的。
尽管他不配从上帝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上帝仍然纪念这个犯罪的拿细耳人。耶和华再次赐给他力量,参孙挣断绳子,绳子就像被火烧过似的掉了下来。
非利士人多么失望啊!当然,大利拉也没有得到钱。现在,参孙肯定知道大利拉是个恶人,他应该离开她。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继续留下来。虽然他能挣断七根绳子,但却不能切断与这个妇人的关系。
他当求主赐给他力量,但他并没有祈求!他当信靠上帝,但他并没有信靠!此时,大利拉生气了!“你欺哄我,”她说,“你撒谎,你怎么这样呢?现在,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有力量。”参孙再次向她撒谎。
“噢,”他说,“是那些绳子不够结实。如果他们用新绳子牢牢地捆绑我,我就没有力气了。”
大利拉就借机用新绳子把他捆住,又大喊道:“参孙,参孙,非利士人来了!”参孙又挣断绳子,赶走了非利士人。此时,耶和华对参孙仍是怜悯和忍耐:他是多么信实啊!但是,大利拉仍不死心。
她相信自己会查明真相。她第三次乞求参孙,而参孙第三次向她撒谎。
但他变得更加粗心。他向大利拉建议说:“如果你将我头上的七条发绺与麻线同织,并用橛子钉住,我就软弱得像别人一样。”
这对参孙十分危险,因为他忆经接近吐露真情了。他正在拿自己的秘密开玩笑,他分明是在玩火。
大利拉听从了参孙的建议。耶和华并没有离开参孙。
他仍然赐给他力量,使他脱离仇敌的网罗。大利拉仍然一天一天地催逼参孙把他力气大的秘密告诉她。
她又对参孙说:“你和我不是一条心,怎能说爱我呢你欺哄我三次了。如果你真爱我,就会把实情告诉我。
对吧?”参孙对她的喋喋不休十分厌烦。如果大利拉真的生他的气,他就不想活了。
把实情告诉她会不会更好呢?反正耶和华不会离开他,只要大利拉重新爱他,一切不都好了。他这时真的强壮吗?不!事实上,他非常软弱,因为他竟然不能摆脱这个女人。
最后,他终于向她让步,把秘密告诉了她。“我是归属上帝的拿细耳人,”他说,“我的头发不能剃。
如果剃了我的头发,力气就必离开我,我就会软弱的像别人一样。”现在她终于知道了。
参孙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她。他向罪屈膝投降这么长时间,因此就被罪胜过。
但是,大利拉很高兴。她知道自己掌握了实情,就速速告诉了非利士人:“你们现在可以来了,因为他已经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不要忘记给我带钱来。”当参孙又睡着时,大利拉就把他的头发剃掉。
此时,拿细耳人的标记没有了:表明他是上帝子民拯救者的标记被除掉了。紧接着,大利拉大喊:“参孙,非利士人来了!”“嗯,”参孙想,“我还会像以前那样挣断绳子。”
但是,这次他不能挣断了。耶和华离开了他,他不再能够抵抗非利士人。
他真的没有力气了。非利士人欢呼跳跃。
哇!他们抓住了自己的敌人,并且能够完全把他处理掉!于是,他们剜出参。
赤松子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丹溪人皇初平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数万头。初起乃弃家从初平学道,“共服松脂﹑茯苓(fú líng),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引作“黄初平”,并云:“今婺(wù)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
4、常用来比喻大功既立、功高震主之后隐迹避祸。
句例:
(姜维)曰(对钟会):“明公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公之力。今复定蜀,威德震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保全得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殛徙,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之使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之游乎?”
岁寒三友的由来: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作为“罪人”的苏轼初到此地时,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苏轼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在东坡栽了稻、麦等到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来。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以后,合成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图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筑上。仁人志士对它的理解,是借此体现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成语词目轮扁斫轮 成语发音lún biǎn zhuó lún 成语解释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成语典故《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成语造句丹青妙处不可传,~如此用。(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
轮扁斫轮(战国)庄子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评点
《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在写法上运用对话构成一个小故事,语言凝炼、准确。文中又多处运用对偶手法,使行文参差中含有整齐美,读来琅琅上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