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固若金汤典故(固若金汤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吗)

固若金汤典故(固若金汤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吗)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4-21 22:15 浏览:9 次

1.固若金汤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吗

固若金汤”出自《汉书·蒯通传》。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范阳县(今河北定兴县一带)的蒯通去见县令徐公,说:“我听说你要死了,特地前来吊丧。不过,我还要祝贺你因得了我而死里逃生。”徐公莫名其妙,问:“这话从何说起?”蒯通说:“你当县令十多年,不知害了多少人。现在,受害者的亲属都要我找你报仇雪恨,将你杀死。但是,陈胜的武臣不知你干过这些坏事,我准备前去见他为你通融通融。就说范阳县令准备投降于你,你得多给他点好处,否则,别处守官就会拼命守城,‘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徐公投降后,如果给他很高待遇,让他到燕、赵一带活动,你就可轻取千里之地。”徐公听了,很感激蒯通。以后,陈胜派来的武臣果然采纳了蒯通的意见。

后来,人们把“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引申为“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有时,也直接引用作“金城汤池”,喻城池、阵地不易攻破。

固若金汤典故和意思,固若金汤的典故人物,固若金汤的典故出自哪里

2."固若金汤”的由来?

成语解释: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成语出处: 《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秦末陈胜起义军冲击秦王朝的统治,陈胜的部将武臣率军攻打越地范阳,蒯通去拜会并劝说范阳县令徐公,徐公放弃守城。蒯通就去拜会武臣,劝武臣妥善安置徐公,这样别的负隅顽抗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守备也会投降,武臣同意他的意见

"固若金汤”实际上映射古成语“金汤城池”。后者可在成语字典查到。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建立了张楚政权。接着,陈胜派武信君武臣带领一支义军进攻燕、赵之地。武信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范阳县城。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个名叫蒯通的人求见范阳县令徐公,对他说:“我是本县的一个平民,知道你快要死了,特地前来吊唁。不过,我也要向你祝贺,因为你今天接见了我,我可以使你新生。”

徐公听了蒯通的话,有点莫名其妙,说:“先生,你说得太玄了,我听不懂什么意思。”

蒯通听了,笑着说:“徐公,你在范阳当了十多年县令,受过你严刑拷打甚至被拷打致死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他们本人及其亲属早就想找你报仇了,只是因为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他们才不敢对你怎么样。现在天下大乱,陈胜王已派武信君率兵向范阳压来。城里的百姓如果乘机向你进行报复,你的头颅就保不住了。所以我才提前来向你吊唁呀!”

徐公听后觉得有道理,说:“先生,你讲得很有道理,现在局面确实很严重。那你使我新生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蒯通接着说:“我虽然不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但听说武信君礼贤下士,他一定会派人来向我请教平定燕、赵的策略。我打算这样对他说:用流血的战争来攻城掠地,并不是好办法。如果你采取我的计策,则用不着损失一兵一卒,只要发一个文告,便可以平定千里之地。现在,范阳县令徐公准备献城向你投降,如果你不接受他的投降,杀了他,那末燕、赵之地各城的守将都会知道,献地投降是要死的,他们就一定会死心塌地坚守城池。如果那样的话,他们的【城墙就会变得像金属铸造的那样坚固,护城河也像灌满了滚烫的开水一样不可逾越】,你的军队就攻不进去了。依我之见,你不如接受范阳徐公的投顺,给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在燕、赵之地兜兜风。燕、赵之地的守将们得知,范阳徐公投顺之后比过去更荣华富贵,便会争先恐后地向你投顺。那时,你只要发布一个文告,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了。”

徐公听了蒯通的这番话,说:“你说得对极了,使我茅塞顿开,太谢谢你了!”于是,徐公马上用车送蒯通去见武信君。武信君听了蒯通的话,果然马上采纳他的策略,立即派出庞大的车队接受徐公的投顺,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不久。这个消息传遍了燕、赵之地。结果,有三十多座城池的守将投降。武信君很快就平定了燕、赵之地。

固若金汤,典故

3.请问成语“固若金汤”中的“金汤”是什么意思?来自哪个典籍

金汤 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

【发 音】 gù ruò jīn tāng

【释 义】 金:指金池。汤:指汤池。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防守极为牢固。

【出 处】 《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示 例】 大沽口的炮台,如能得他允许保护,~。(高阳《胭脂井》)

【同 义】 铜墙铁壁、坚如磐石

【反 义】 一触即溃、危如累卵

【用 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非常坚固。

【英 文】Safe and stable as a strongly fortified city.

【典 故】

秦末陈胜起义军冲击秦王朝的统治,陈胜的部将武臣率军攻打越地范阳,蒯通去拜会并劝说范阳县令徐公,徐公放弃守城。蒯通就去拜会武臣,劝武臣妥善安置徐公,这样别的负隅顽抗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守备也会投降,武臣同意他的意见

4.固若金汤出处

固若金汤”出自《汉书·蒯通传》。

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范阳县(今河北定兴县一带)的蒯通去见县令徐公,说:“我听说你要死了,特地前来吊丧。

不过,我还要祝贺你因得了我而死里逃生。”徐公莫名其妙,问:“这话从何说起?”蒯通说:“你当县令十多年,不知害了多少人。

现在,受害者的亲属都要我找你报仇雪恨,将你杀死。但是,陈胜的武臣不知你干过这些坏事,我准备前去见他为你通融通融。

就说范阳县令准备投降于你,你得多给他点好处,否则,别处守官就会拼命守城,‘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徐公投降后,如果给他很高待遇,让他到燕、赵一带活动,你就可轻取千里之地。”

徐公听了,很感激蒯通。以后,陈胜派来的武臣果然采纳了蒯通的意见。

后来,人们把“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引申为“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有时,也直接引用作“金城汤池”,喻城池、阵地不易攻破。

5.固若金汤成语故事

固若金汤

gù ruò jīn tāng

[释义] 金:指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

[语出] 《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辨形] 若;不能写作“苦”。

[近义] 铜墙铁壁 坚如磐石

[反义] 一触即溃 不堪一击

[用法] 含褒义。用于军事上的防守方面。一般可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坚如磐石”都可形容“事物的稳固牢靠”。但~只用于物;大多形容跟防守有关系的关隘、阵地、防线等的牢固;不可攻破;“坚如磐石”大多用来形容建筑物的坚固;也比喻集团、组织、国家的强大。

[例句]

①在德军迅猛的攻势下;这道被法军自称为~的防线;顷刻崩溃了。

②长安城防守严密;~。

[英译] strongly fortified

[成语故事]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自武臣率兵往北攻打赵地以后,一路披荆斩棘,所到之处,豪杰纷纷响应,起义军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武臣自己也被加封为武信君。这时,武臣率军攻打到了范阳城,范阳令徐公也准备誓死保城,到处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抵抗到底。

当时,范阳城里有一个口才极好的辩士名叫蒯通,得知武臣已经兵临城下了,就去拜见徐公。他张口就向徐公致哀,然后又向他道贺,弄得徐公莫名其妙,连忙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蒯通说:“大人当范阳令十多年来,杀戮抢夺,逼得人民妻离子散,弄得百姓对你怨声载道,只因先前有严厉的秦法在为你挡灾阻祸,百姓才对你无可奈何。现在天下大乱,秦法不管用了,百姓还不把你剥皮剔骨以报昔日之仇?但大人若听小人的话就不会死,而且还会富贵。”那范阳令一听,就赶紧让他给自己出主意。

蒯通就启程去求见武臣。武臣此时正在招揽四方豪杰,非常愿意接见他。蒯通对武臣说:“您来到这里,肯定是要先战胜范阳令然后才能占领范阳城,这未免太费事了。我现在有一个计策,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您得到范阳城,而且只要一纸檄文,就能让您得到几千里土地。不知您是否想听?”武臣一听就急忙问道:“有如此妙计,怎么会不想听呢?”蒯通说:“范阳令听说您要去攻城,正在整顿兵马,守城力保,但他是个非常怕死、贪恋官位的人。他之所以到现在还一直不肯归降,实在是因为您先前打下十个城县后,把守城的官吏都给杀掉了。他觉得投降是死,守城也是死,而且范阳城固若金汤,料您一时也难强攻下来。退一步想,就算范阳的人民恨死了范阳令,起义杀死他,也未免会愿意投靠武信君您,说不定会拼死守城不降的。为您设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赦免范阳令,给他一个侯印,他喜得富贵,自然会愿意开城投降,而范阳城的人民也不敢随便杀他,这范阳城您不就唾手可得了?您还可以用豪华的车辆去接范阳令,让他乘坐此车到附近的守城去巡游一番。附近城县的官员就知道投降大人后不但不会被杀头,还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那他们一定会很快向您投降。这样,您不需花费任何力气就可以得到天下,不用战争就使四方臣服。这就是我所说的用一纸檄文可定天下的妙计!”

武臣听完蒯通的计策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果然在范阳令投降后不久,附近几百里的守城官吏也都纷纷向武臣投降了。

6.固若金汤有何典故

秦朝末年,起义军统帅武臣攻下原赵国的大部分地区后,紧接着逼近了范阳。

范 阳的谋士蒯通前来拜见县令徐公说道:“我是这里的老百姓,名叫蒯通。听说您快要死 了,所以今天一是来吊丧,二是来祝贺,因为我可以帮你免逃一死。”

徐公不悦地说:“我现在活得好好的,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蒯通说道:“你已 经当了十多年的县令,受过你刑罚的人不计其数,他们之所以不敢找你报仇,是因为 害怕秦朝的法令。 现在起义军即将攻打过来,想找你报仇的人一定不会放过你,所以 说你的死期不远了!”徐公听后非常恐慌,连忙请蒯通指教。

蒯通说道:“武臣正派人了解你的情况,如 果我去见他,对他说范阳的城池本来很牢固,但是县令很怕死,准备向他投降。如果 他杀了县令,其他县城的官吏就会相互转告,说投降的结果是被杀,还不如坚守城池。

他们就会加强防御,每座县城都会变得固若金汤,很难攻下。所以他不如给县令特别好的待遇,并让其带着文告到各县城走一趟,他们一定会纷纷投降,根本不用费什么 力气。

我想武臣会同意这些话,那么不就等于我救了你一命吗?”听了蒯通的话,徐公大喜过望,立即派车让他去见武臣。 武臣果然接受了蒯通的 建议,使燕赵地区30多个县,很快就成了起义军的地盘。

7.固若金汤这个成语是怎么由来的

成语解释: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

形容工事无比坚固。成语出处: 《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秦末陈胜起义军冲击秦王朝的统治,陈胜的部将武臣率军攻打越地范阳,蒯通去拜会并劝说范阳县令徐公,徐公放弃守城。蒯通就去拜会武臣,劝武臣妥善安置徐公,这样别的负隅顽抗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守备也会投降,武臣同意他的意见"固若金汤”实际上映射古成语“金汤城池”。

后者可在成语字典查到。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建立了张楚政权。

接着,陈胜派武信君武臣带领一支义军进攻燕、赵之地。武信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范阳县城。

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个名叫蒯通的人求见范阳县令徐公,对他说:“我是本县的一个平民,知道你快要死了,特地前来吊唁。不过,我也要向你祝贺,因为你今天接见了我,我可以使你新生。”

蒯通听了,笑着说:“徐公,你在范阳当了十多年县令,受过你严刑拷打甚至被拷打致死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他们本人及其亲属早就想找你报仇了,只是因为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他们才不敢对你怎么样。

现在天下大乱,陈胜王已派武信君率兵向范阳压来。城里的百姓如果乘机向你进行报复,你的头颅就保不住了。

所以我才提前来向你吊唁呀!”蒯通接着说:“我虽然不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但听说武信君礼贤下士,他一定会派人来向我请教平定燕、赵的策略。我打算这样对他说:用流血的战争来攻城掠地,并不是好办法。

如果你采取我的计策,则用不着损失一兵一卒,只要发一个文告,便可以平定千里之地。现在,范阳县令徐公准备献城向你投降,如果你不接受他的投降,杀了他,那末燕、赵之地各城的守将都会知道,献地投降是要死的,他们就一定会死心塌地坚守城池。

如果那样的话,他们的【城墙就会变得像金属铸造的那样坚固,护城河也像灌满了滚烫的开水一样不可逾越】,你的军队就攻不进去了。依我之见,你不如接受范阳徐公的投顺,给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在燕、赵之地兜兜风。

燕、赵之地的守将们得知,范阳徐公投顺之后比过去更荣华富贵,便会争先恐后地向你投顺。那时,你只要发布一个文告,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了。”

不久。这个消息传遍了燕、赵之地。

结果,有三十多座城池的守将投降。武信君很快就平定了燕、赵之地。

8.固若金汤的由来是什么

《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典 故】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自武臣率兵往北攻打赵地以后,一路披荆斩棘,所到之处,豪杰纷纷响应,起义军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武臣自己也被加封为武信君。这时,武臣率军攻打到了范阳城,范阳令徐公也准备誓死保城,到处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抵抗到底。 当时,范阳城里有一个口才极好的辩士名叫蒯通,得知武臣已经兵临城下了,就去拜见徐公。他张口就向徐公致哀,然后又向他道贺,弄得徐公莫名其妙,连忙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蒯通说:“大人当范阳令十多年来,杀戮抢夺,逼得人民妻离子散,弄得百姓对你怨声载道,只因先前有严厉的秦法在为你挡灾阻祸,百姓才对你无可奈何。现在天下大乱,秦法不管用了,百姓还不把你剥皮剔骨以报昔日之仇?但大人若听小人的话就不会死,而且还会富贵。”那范阳令一听,就赶紧让他给自己出主意。 蒯通就启程去求见武臣。武臣此时正在招揽四方豪杰,非常愿意接见他。蒯通对武臣说:“您来到这里,肯定是要先战胜范阳令然后才能占领范阳城,这未免太费事了。我现在有一个计策,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您得到范阳城,而且只要一纸檄文,就能让您得到几千里土地。不知您是否想听?”武臣一听就急忙问道:“有如此妙计,怎么会不想听呢?”蒯通说:“范阳令听说您要去攻城,正在整顿兵马,守城力保,但他是个非常怕死、贪恋官位的人。他之所以到现在还一直不肯归降,实在是因为您先前打下十个城县后,把守城的官吏都给杀掉了。他觉得投降是死,守城也是死,而且范阳城固若金汤,料您一时也难强攻下来。退一步想,就算范阳的人民恨死了范阳令,起义杀死他,也未免会愿意投靠武信君您,说不定会拼死守城不降的。为您设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赦免范阳令,给他一个侯印,他喜得富贵,自然会愿意开城投降,而范阳城的人民也不敢随便杀他,这范阳城您不就唾手可得了?您还可以用豪华的车辆去接范阳令,让他乘坐此车到附近的守城去巡游一番。附近城县的官员就知道投降大人后不但不会被杀头,还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那他们一定会很快向您投降。这样,您不需花费任何力气就可以得到天下,不用战争就使四方臣服。这就是我所说的用一纸檄文可定天下的妙计!” 武臣听完蒯通的计策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果然在范阳令投降后不久,附近几百里的守城官吏也都纷纷向武臣投降了。[1] 金汤寨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10公里古庄店乡境内,古驿道北侧,处于脱脚河与高庄河汇集而成的“月牙形”突兀地带上,三面环水,一面系陆地,长450米,宽400米,总面积1 8万平方米,寨内五个村民组约780人。 金汤寨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仰韶中晚期的红陶高领罐形钵,圆柱状略呈方形和鸭嘴形的夹沙红陶鼎及陶杯;屈家岭时期的鼎口、鼎足;龙山时期的鼎足、擂钵、蛋壳形黑陶杯、镂、孔高足豆柄,红陶、口沿、甑底残片,带孔蚌刀;以及各时期的骨笄是、陶环、陶拍子、磨制带孔石刀、石斧、石凿、石铲等,据考证,系仰韶、屈家岭、龙山三期文化遗址。 金汤寨原名小金庄,商代时,是北部边界的军事要寨。驻守大将名叫金汤,因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因而长期安定,经济繁荣。商王为表其功,依据原名“金”字和三面环水之势命名为“金汤寨”,并赞扬说:“大商边防均固若金汤大将所守村寨,将万世无忧。”后经逐步演变,“固若金汤”就用来形容城防坚固,牢不可破,成语“固若金汤”典故即源于此。 据碑文记载:为防匪患,柏营村秀才刘业俊,号召附近53个村庄集资捐劳重新筑寨。并仿造当年金汤寨,仍在西大门刻有北宋时的对联和横批,面积18万平方米,呈南北长方形,墙高7米,顶宽5米,四周每隔2米留有一雉垛,设嘹望台5个,墙外围有2米高的拦坝墙,东西各一大门,东南角一小门,于同治元年竣工。 现存的寨墙依地形沿陡峭河岸筑起,雄伟坚固。在西寨门上刻有对联一副,上联为“金城永固直同汉寨三千”,下联为“汤池环绕不亚秦关百二”,横批为“固若金汤“。存有金汤寨古城墙、护城河、“金汤寨”石刻匾额等遗址。寨内保存有清初兴建的闫家大院,北宋时期的关爷庙。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辨形】 若:不能写作“苦”。 【辨析】 “固若金汤”和“坚如磐石”都可形容“事物的稳固牢靠”。但固若金汤只用于物,大多形容跟防守有关系的关隘、阵地、防线等的牢固;不可攻破,“坚如磐石”大多用来形容建筑物的坚固,也比喻集团、组织、国家的强大。[1]

固若金汤典故

相关推荐:
  • 孔父典故(孔老子的生平故事和名言)
  • 皇忏典故(皇甫嵩的轶事典故)
  • 而一典故(典故大全)
  • 梅花易典故(有关梅花的典故)
  • 朴实典故(名人朴实的故事)
上一篇:皮肤病(皮肤学的) 下一篇:关于国家安全的(国家安全手抄报内容的句子)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严成语典故(带严字的成语有哪些)
拥抱的温暖久久不散
井冈山典故(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故事有哪些?)
野渡(野渡是讲什么的)
鞭名马典故(关于名马的故事有哪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9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