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焦不离孟典故(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典故是什么?)

焦不离孟典故(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典故是什么?)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4-26 11:51 浏览:25 次

1.孟不离焦 焦不离孟 的典故是什么?

这是杨家将的故事。 焦是焦赞,孟是孟良,他们是杨六郎的部将。 两个人是好朋友,行军作战,同生共死。就像七侠五义的王朝马汉,老是同时出现。 两个人虽然是好朋友,但个性迥然不同。 孟良缜密机敏,比较谨慎;焦赞勇敢果决,比较鲁莽。 杨家将名满天下,一门忠烈。但杨令公骸骨流番邦,却是杨家一件憾事。 六郎和孟良商议,想法取回令公骸骨。 焦赞无意中听到六郎和孟良的对话,心想,大家说我鲁莽,这一次我就先下手为强,赶在孟良之前取回骸骨,立下功劳,就没人笑话我了。 於是整理行囊,往幽州出发。杨家军营无人知晓。 不知情的孟良赶到幽州,几经辗转,终於取得骸骨。 孟良正想离去,黑夜中有人来争令公骸骨,孟良一时心慌,抽出利斧劈去,夜盗随即倒地。孟良拨转屍体一看,却是焦赞。 一场夜斗,孟良误杀焦赞。 孟良送回令公骸骨,随即又回幽州,背起焦赞屍体,走出城外,拔剑自刎。 这是焦赞和孟良的故事大意。 总之,他们是生死与共的好朋友,所以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欲知详细情节,可以翻开杨家将的故事好好参详。

记得采纳啊

2.焦孟不离是什么意思,有何典故?

“孟不离焦”,或者“焦不离孟”出自《杨家将》,焦、孟指的是杨延昭(杨六郎)部下的两员大将焦赞和孟良,二人是结义弟兄,常形影不离。后用于比喻两人关系非常铁,感情深厚。

典故:

孟良焦赞是杨家将中两员都以勇猛著称的大将,常常一起出场,被称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孟良焦赞在历史上都有一点踪迹,但孟良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是杨延昭部将,墓地在河北永清。

从各地叫做孟良崮,孟良营,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测孟早年是绿林好汉,此后在宋军中成为对辽防御的北军军官;焦赞,则被证明是北宋后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辽军的北军将领,焦赞墓在今天河北雄县。

事实上,他和北宋前期的杨延昭根本不可能相识,他被安排给杨家将作下属,就是评书艺人的加工了。不过,都是抵抗契丹的大将,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倒也很和谐。

扩展资料:

孟良简介

孟良曾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从各地叫做孟良崮,孟良营,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测孟早年是绿林好汉,此后在宋军中成为对辽防御的北军军官。

焦赞简介

焦赞,一代猛将,坚州砂河(今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人。北宋后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辽军的北军将领,焦赞墓在今天河北雄县。

在杨家将演义中,焦赞是追随杨延昭的猛将,同孟良并称,抗辽有战功,久镇瓦桥关(河北雄县一带),也就是镇雄州(雄县),名望颇高。他和孟良等是杨家将的左右臂,是一位名闻河北的抗辽勇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焦不离孟

典故,不离

3.“孟不离焦,焦不离孟”是出自哪里?又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焦赞、孟良 北宋真宗年间,高阳山(即焦赞山)下的焦庄有个焦老大,为人耿直,每遇不平事,总要争个公道,很受村里人的敬重。

焦老大有个儿子叫焦赞,生得虎背熊腰,体格健壮,走起路来是“咚咚”直响。他的性格与父亲相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做敢为。

焦庄附近有一户姓柴的地主,仗着儿子在县衙当差,欺压周围百姓。一年春天,柴地主带着仆人进紫云山赏景,回家时路过焦庄,柴地主走到桥头,发现河里死了一个老乞丐。

于是,他动起了歪主意,想出了一个阴险的诡计。 第二天一大早,县衙的两个差人骑着高头大马来到焦庄,正好焦老大赶着羊群出去。

差人问焦老大,桥下的死人怎么不见了?焦老大说他找人给埋了。差人大怒道,你陷害了柴大官人的亲戚,又埋尸灭迹,想翻天啊!焦老大怎能忍受如此诬陷,于是就和差人评起理来,不想被差人打了两耳光。

焦老大和其他几名乡亲被五花大绑押到了县衙。 此前,姓柴的地主已经给县令送了不少银子,两人密谋陷害焦老大及焦庄乡亲。

审讯中,县令命人把焦老大往死里打,将其打得血肉模糊,几乎丧命。最后,县令判焦庄每户人家出银十两,重葬那个死乞丐。

焦赞哪能咽下这口恶气,连夜手执利斧,直奔大牢。他砍死了狱卒———柴地主的儿子,救出了乡亲,却没有找到父亲。

他听乡亲说,他父亲因不堪如此凌辱,越狱逃跑时失足摔死了。 听说父亲死了,焦赞悲愤万分,他提起板斧就闯进县衙内府。

东厢房灯火通明,近前一看,姓柴的地主和县令正在饮酒作乐,柴地主顺手送给县令一只金老鼠表示感谢。焦赞气上心头,抡着板斧就闯入了厢房…… 焦赞救了乡亲,又为父亲报了仇,已经不能在家安身,于是便扯起大旗,占山为王。

从此焦赞名声远扬,焦庄乡亲再也不受人欺凌了。 焦赞上山几年后,焦庄北边的孟沟村也出了一名好汉,名叫孟良。

孟良身材高大,面如锅底,新婚娇妻被权贵抢走,娇妻投井自尽。孟良一怒之下杀了权贵,带众兄弟上山筑起了山寨,与权贵作对,劫富济贫。

焦赞与孟良两位好汉各雄踞一方,遥相呼应,每遇强敌,互相支援,两人因此成了好兄弟。闲暇时,二人经常相互走动,把酒言欢,感情甚笃。

现在,人们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来形容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后来,大宋抗辽名将杨景(即杨六郎)押运粮草到高阳山(即焦赞山)下,他爱慕焦赞、孟良的胆识与气概,欲收为部下。

杨景不以朝廷重臣自居,多次登山谒见焦孟二人,并晓之以礼,言明大义。焦孟被杨景诚心所动,率众投奔杨家军。

焦赞、孟良两位大将随杨景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英雄。后人为纪念二位英雄,便把他们当年曾经盘踞过的山峰称做焦赞山和孟良山,称二人曾用于练兵的山岭为跑马岭。

所以民间即有“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说法,由此可见“知己之交”是在很难获得,而得到知己之后的快乐,自然是一件无与伦比的事了。

4.孟不离焦 焦不离孟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杨家将中的孟良和焦赞,他们是两员都以勇猛著称的大将,常常一起出场,所以被称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现在比喻两个人关系非常好。

孟良,焦赞没有帅才,但作大将都很勇猛,区别在于二人性格不同,焦赞善用铁枪,性格直爽,好开玩笑,在绿林中颇有声望,所以他的京剧脸谱仔细看来是一张芭蕉叶,还有几道笑纹,那芭蕉叶就代表他作过芭蕉山的大王,他的地位大体是杨延昭的警卫团长。

孟良善用大斧,但粗中有细,善于深入敌后和各种人打交道并完成任务,用现在话说整个一个特种部队,从武艺上说和焦赞差别不大,但是孟良有一样古怪的武器,那就是装满了硫磺球的“火葫芦”,这个古代的火焰喷射器或者莫洛托夫燃烧瓶太合特种部队的胃口了。

经常是打不过了孟良就会开葫芦放出几个硫磺球来烧人家,好像玩的最大的一次把辽国大帅韩昌的胡子也给烧了。因此,孟良的脸谱上有一个倒置的红色葫芦。

扩展资料

评书中,孟良、焦赞本来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不过,山上大王并不仅仅他们两个,而是四个,大大王金刀岳胜,武艺高强而且有带兵之才。

孟良是老二,出身富豪,因为喜欢结交朋友败尽家业,后来当了独行大盗,焦赞是老三,也是该山最早的山大王,下山剪径遇到孟良,敬佩他的武艺,便请他上山作大寨主。

二人不久又想劫岳胜、杨星,动起手来不是对手,于是岳胜作了大王。而杨星人称“打虎太保”,是一个侠客,武艺很高可是不通兵法,所以坐了第四把交椅。

此四人都被杨六郎打败归顺,此后岳胜成为杨六郎的副手,往往在杨六郎不在时代理守卫边关,不过他运气不好,常常和辽军交战就负伤,而后边关被破,而后皇上只好求救于杨家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焦赞

焦不离孟典故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闭门读书典故(成语闭门读书的典故) 下一篇:植树节在哪一天?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胖大海(介绍胖大海的传说)
秦桧典故(秦桧的故事必须短,而且必须精确)
杨修(关于杨修的故事?)
计日可待典故(祖逖的典故)
五字历史典故(五个字历史典故,最好是三国时期,急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