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钟鼓楼有什么典故(西安钟鼓楼的来历)

钟鼓楼有什么典故(西安钟鼓楼的来历)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4-29 18:21 浏览:6 次

1.西安钟鼓楼的来历

西安钟、鼓楼是西安标志性建筑物,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

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

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

2.西安钟楼的轶闻传说

西安钟楼原在广济街口,后来才到今天的位置,关于为什么要东迁钟楼,民间有着一段传说故事。

明万历年间,关中发生了大地震,死伤万人。知府坐卧不宁,请来迎祥观的道士高承之商议此事。 高承之是长安城久负盛名的老道士,他告诉知府钟楼东迁半里,地动必然消除。上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时候,海水向东流去,这才有了关中平原。但有一条大鳌鱼不愿离去,就用嘴凿了一条大川,把自己隐藏其中。后来地裂山突,这条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鳌鱼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气,喷沙击浪,地震由此而来。

知府立即命令全城铁匠赶制一条百丈条铁链,准备降鳌建楼。士兵用撅头刨开地面,露出四快大石头,揭开石条,果见下面有一深井,流水哗哗作响。不一会儿,水柱夺井而出,喷涌天空,随即见到一鳌鱼头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宝剑镇住鳌鱼,命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然后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铸起大铁圈,紧紧箍住川口,将铁链的另一端压在下面,再征用五千工匠,夜以继日赶修种楼。从此以后钟楼巍然屹立,鳌鱼被镇压在川底,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

钟鼓楼,有什么,典故

3.钟鼓楼由来

西安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是明代的全国军政重镇,西安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构建于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修了,景云钟挂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但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迁都西安一事终未实现。

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

钟楼整体为木质结构,构造技术上即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不少改革和创新。楼的建筑为生檐三滴水,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两层楼四周均有名柱回廊。登高望远,西安壮丽的市容一览无余。钟楼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钟楼属于宫廷建筑,劳动人民是无权享用的。解放后,劳动人民才成为钟楼的主人。

4.西安钟楼的故事或传说,要短小精悍的

传说之一:你知道西安钟楼底下有啥吗?有个海水涌出的泉眼,里面还有只巨型长眠的乌龟! 从前关中八百里秦川是一望无边的泽国,西安就湮没在这大海之中,海水不是河流汇聚而成的,是从现在钟楼位置的泉眼里涌出的,海里有只数丈长的巨型乌龟整天在闹腾,它一动就会有翻山蹈海的巨浪,半坡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他们的居处屡遭水淹。

为保一方平安,自己的居所不再有水患,先民们请来工匠,修建了座钟楼盖住了涌海水的泉眼,并专门求神仙用锁心链把巨龟锁住,使它在泉眼里长眠不醒,将它巨大身躯当做堵水栓,使海水不会冲出,关中这海底平原才得以渐渐露出容颜。 如果不相信的话,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到钟楼附近的地上或钟楼的墙边仔细去听,准能听到有海水汩汩的涌动声,还有长眠乌龟的酣声,多少年过去了现在还能很清晰地听到。

那个泉眼的地下水道一直通到渤海湾,原来是大海的水形成的关中泽国,那巨型乌龟也是从海里通过水道爬到关中来的。 传说之二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

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

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5.酒泉钟鼓楼的故事、传说、历史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添加评论

. 位于酒泉城中央,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

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酒泉钟鼓楼,耸立在酒泉市十字街中心的一座砖砌高墩上,为三层木结构的塔形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鼓楼下有四门通向东南西北,行人车辆可以穿行。门上分别题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哈密),贴切标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义。

登楼可北眺茫茫沙漠,南望绵亘祁连。

6.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是什么

1、钟楼和鼓楼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为了统一人们的行动,就必须统一时间,因此需要建立授时系统。中国古代的授时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钟楼和鼓楼因此而产生。

2、用途:报警报时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

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报时方式:

(1)打更

打更,在旧时成都,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过去的成都,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别看小小的打更,还有许多门道。比如,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打更节奏,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成都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

(2)午炮报时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耸起的楼宇阻挡了钟声,人们就找到了声音更大的装备——大炮,进入了午炮报时的时代。在北京德胜门东侧的城墙上设有一座炮台,用来报时的“午炮”就架在这里。

炮台有电话与北京观象台连通,每当快到中午时,两个值班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在电话旁,听电话里传来的指令;另一人揭开炮衣,装好炮药、手持点燃的长香,站在炮位上静候指令下达。当北京观象台通过电话发来指令时,炮台上的人马上点燃炮药,午炮发出轰鸣,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人们就知道:现在是中午12点,有钟表的赶忙对表。

(3)西洋高招 :落球报时

在欧洲,当中国人进行午炮报时的时候,他们开发出了另外一种落球的报时方式。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

虽然今天我们看这种方法有点粗疏,但海员对它却怀有崇敬之情,因为它为海员忠实服务近百年之久。17世纪以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海员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需要精密计时。对海员来说,精密时钟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对于海员,“中午13点落下的圆球”是无比亲切的。

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授时的是上海,19世纪80年代,法租界当局就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

参考资料:

人民网:打更:古代报时手段

中国科普博览:没有表还想报时?

7.关于酒泉钟鼓楼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

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

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

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添加评论 . 位于酒泉城中央,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

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酒泉钟鼓楼,耸立在酒泉市十字街中心的一座砖砌高墩上,为三层木结构的塔形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鼓楼下有四门通向东南西北,行人车辆可以穿行。

门上分别题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哈密),贴切标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义。 登楼可北眺茫茫沙漠,南望绵亘祁连。

8.求西安钟楼古建筑木刻六十四故事雕花典故详解..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

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

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

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

第二层南门,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东向西依次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为“仙醉酒”,自西向东共八依次仍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荻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

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9.求西安钟楼古建筑木刻六十四故事雕花典故详解..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

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

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

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南门,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东向西依次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为“仙醉酒”,自西向东共八依次仍为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荻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

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10.谁知道有关长安的故事传说之类的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广济街口。

万历九年迁址到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关于钟楼迁址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万历年间,关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断言,有万年鳌鱼在地下作怪,于是知府将钟楼迁到现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从此西安天下太平,万民乐业。钟楼正面的楹联就反应了这段传说。

巨钟轶闻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

无可奈何,只有另换。钟楼除了报时,还曾以派过许多用场。

辛亥革命时,义军曾与在钟楼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潘正是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

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反动派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

解放后,逢五·一和国庆钟楼都成为,游行、检阅和庆祝大会的主席台。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登临钟楼。

许多中外友人也在钟楼留下了他们传播友谊的足迹。

钟鼓楼有什么典故

相关推荐:
  • 深蓝浅蓝典故(《浅蓝深蓝》的故事内容)
  • 玉蝉典故(玉蝉有什么故事吗)
  • 重利轻义典故(求关于重利轻义例子)
  • 马不欺母典故(马不欺母是什么典故)
  • 金台求贤典故(庭燎求贤的典故)
上一篇:财神节怎么由来的? 下一篇:中药典故故事(中医的历史典故)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桀骜不驯的历史典故(桀骜不驯的典故是什么呀)
孔子典故(和孔子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我非常环保的男朋友
爱你十年
庄周梦蝶典故(庄周梦蝶的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0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