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101个佛教禅宗经典故事(找一些有禅意的佛语小故事)

101个佛教禅宗经典故事(找一些有禅意的佛语小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5-06 13:48 浏览:6 次

1.找一些有禅意的佛语小故事

1、神秀与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 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 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3、只因绳未断 民国初年,有自恃聪明的年轻农夫在村里闲逛时,偶然看到一头疯牛被人用粗绳拴在树上,似乎很痛苦。

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旁边的寺庙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试探一下。 入庙后,见僧人正在树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个招呼,并依刚才所见随口问道: “阿弥驼佛!为何团团转?” 没想到僧人头也没抬,依然入定模样,口中却念念有词: “阿弥驼佛!只因绳未断。”

农夫大惊,忙问道:“大师怎么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并不知道你在询问何事。”僧人摇头说。

“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晕头涨脑团团转的,无论人神鬼畜,都是被什么东西羁绊住了,不是绳子绞索,就是名利贪欲。” 农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

他嘟囔说:“大师,我说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树上,所以团团转。” “万事一理。

你说的是牛,我说的是万有。”大师睁开眼,微微笑道。

“不论是牛,还是人,只要有所执着,便犹如上了套,团团转就是必然的了。所执的东西越贪婪荒诞,团团转的程度就越深。

如此下去,牛会成疯牛,人会成疯狗,最终堕至阿鼻地狱。如此而已。”

“哦,大师,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脱呢?”农夫变得谦恭了,小声说道。

僧人站了起来,轻咳一声道:“阿弥驼佛,解脱之道很简单。《西游记》世人皆知,里面有“悟净”、“八戒”、“悟空”三位师兄弟,而悟空本领最高,那不就告诉你解脱之道么?” “先要诚心向善,涤除妄念,让心境变得一尘不染;然后要戒除恶习,有所不为;再后才可以了悟万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个无贪无欲的灵魂啊。”

僧人也不管农夫是否能听懂了,继续说。 年轻的农夫呆了,他原来看《西游记》只看个热闹,岂知其中竟有这么高深的佛理!此时,他脑子里想着树下那头牛,仿佛看到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鬼魂。

“我且问你。”农夫耳边响起僧人的话语,“我知道你们叫我们‘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么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请大师赐教。”

农人赶紧说。 “和尚、僧都是外来梵语,和尚就是‘亲老师’,僧就是‘清净、干净的人’,所以想不团团转,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脱。

2.佛家十大经典故事??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教,禅宗,故事,经典

3.佛家禅语的佛家经典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个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个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个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五祖将衣钵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师远行,五祖对弟子非常满意,于是送行到江边并欲亲自驾船渡弟子过江。弟子双掌合十:老师已经度我,不必再渡。

然后飘然离去,始称为六祖。简单这一句话,六祖的境界已经在五祖之上。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身边的来来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过,有多少是刻骨铭心。可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人陪我们渡过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还是由我们自己走过来的。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很根本砍不下我的头.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白隐方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地狱与天堂,只在剑出剑入之间,白隐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心情之好坏,也只一念之间,我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在日本,游僧借宿寺院,须以法战赢了寺院代表方可。

某日,一游僧在法战中遇到寺院内一个天生愚钝的独眼和尚。法战毕,游僧跑到方丈那边,承认自己被败,并讲述了法战的整个过程: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二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

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游僧去后,独眼和尚找到方丈,要找游僧算帐,说他侮辱了自己:哼!他瞧我独眼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

因他是客,我以礼相待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非常幸运。谁知他竟举起三个指头,暗示我有三只眼。

我受到侮辱,举起拳头正要打他,谁知他拨腿就跑到你这边来了。每个人都能从指头与拳头里看到那个真我,品行几多,道行几多,学养几多,全在你对指头与拳头的诠释上了。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半夜,一阵狂风暴雨。

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佛家禅语与佛家 佛家是把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学派来称呼的。

佛教的义理是哲学性的,对于佛教的义理通常称之为佛学,所以,佛学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佛学这一哲学流派就是佛家,由于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所以有时又把佛家称作“释”,“释”与中国本土哲学的儒家、道家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

佛教从本原的意义上说并非宗教而是哲学。这一点并不是一种共识,而是我们的理解。

宗教一般都有神的观念。神是万物的造物主,主宰着天地万物。

人信神则会被保佑,死后灵魂升天,上天堂;不信神则要遭到惩罚,死后下地狱。宗教来源于神话,神秘的启示等等,但不来自于人的思考。

人对于宗教只能信仰,不能思考。佛教产生于释迦牟尼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释迦牟尼本身并不是神而是人,佛是他领悟生命真谛后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与儒家的圣人、道家的至人、神人、真人有相似之处。

由于佛家思想。

4.有什么禅悟人生或道家或佛家的故事

以前写的几篇关于禅的文章,仅供参考! 略谈“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25日 20:25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

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

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

哈哈!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

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

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

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

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

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

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

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

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

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

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

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间”(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

《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恨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

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

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

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

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

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弟子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

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

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

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

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

5.关于禅宗 的禅语小故事 大概在100字左右的、越多越好

百丈和尚。

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

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

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

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

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

也无。某甲对云。

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

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

也无。师云。

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

住在山后。敢告和尚。

乞依亡僧事例。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

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

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

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

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乃依火葬。师至晚上堂。

举前因缘。黄檗便问。

古人错祇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

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

师云。近前来与伊道。

黄檗遂近前。与师一掌。

师拍手笑云。将谓。

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6.寻找一些经典的佛教禅寓故事

佛祖割肉喂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中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话说完了,就是不可思议。

后世到了禅宗,讲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有一天上座说法,学生徒弟们都等他讲,等了半天他没有说话,忽然抓起面前讲台上一朵花,那么一转,大家也不晓得他什么意思,谁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典籍的记述。这个「破」字形容得妙极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严肃,场面非常庄重,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来。

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为迦叶懂了,这是禅宗的开始。

五祖弘忍大师欲传位给众弟子,遂命寺中个弟子各作谒一首,以观察各弟子对佛法的领悟程度,其中上座大弟子神秀最有可能接位,其作谒与墙上: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的禅宗六组慧能法师虽没读过多少书,但听后作谒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遂暗示慧能半夜去其禅房,将衣钵传位于慧能,是为六组。

101个佛教禅宗经典故事

相关推荐:
  • 流水席典故(以前古代人家请客,流水席是什么意思)
  • 晋代谢安典故(关于魏晋谢安的故事)
  • 器重典故(器重是什么意思)
  • 昔人迷典故(推敲的典故)
  • 薯片典故(薯片的来历)
上一篇:电影我的早更女友经典台词 下一篇:忆昔中的典故的作用(韦庄的忆昔中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五 六句为例,简要分析一下?)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大逆不道典故(大逆不道的成语典故)
男不养猫典故(“男不养猫女不养狗”郭德纲说有两个典故?何义?!)
红楼梦典故成语(红楼梦里的成语典故)
蛇有什么典故(关于蛇的典故,故事和成语)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李商隐《锦瑟》中的四个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