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明哲典故(明哲保身的事例)

明哲典故(明哲保身的事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6-10 21:36 浏览:16 次

1.明哲保身的事例

1、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

仲山甫,因被封在樊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

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

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

国人暴动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

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

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2、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本是战国末年的韩国人。秦朝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张良为报国仇,图谋刺杀秦始皇,但未能成功。

张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隐居下邳,偶遇黄石公,得其传授《太公兵法》。张良长期追随刘邦,作刘邦的智囊。

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汉争霸的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屡献奇谋,为刘邦平定天下创建汉朝立下了奇勋。汉朝建立后,刘邦封赏功臣。

因为张良从未单独领兵作战,因此没有具体的战功。但是,刘邦对张良的功劳有着准确的评估。

刘邦对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的功劳。你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回答说:“当初我起兵下邳,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与陛下相会,这是上天将我交付给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计策,侥幸有时能够成功,我希望受封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封张良为留侯,将留县授给张良作为封邑。后来,张良对人表白自己的意愿说:“我家几代相韩,到韩国灭亡时,不惜花费万金的资本,为韩国向强大的秦国报仇,天下震动。

现在凭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军师,封赏万户,位至列侯,这是平民百姓能到达的极点,对于我已经足够了。希望抛弃人间俗事,想跟随赤松子(秦汉时期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去邀游。”

刘邦在封赏功臣时,认为张良虽然没有具体的军功,但他运筹帷幄,屡献奇谋,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刘邦决定对张良进行重赏,让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封邑。

齐地濒临大海,物产丰饶,人民富庶。在齐地优选三万户作为封地,意味着拥有巨大的财富。

可是,张良却有着独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漫则应,月满则亏”的道理,因而对于权势和财富不作过多的追求。张良认为留县是自己当年与刘邦相逢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一步步走向辉煌 因此,张良对留县有深厚的感情,他放弃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要求刘邦将留县授给自己作为封邑。

留县是一个小县,人口不多,物产也不够丰富,其能够出产的财富远不能与齐地的三万户相比,但张良并不计较这些,而是以拥有留县而满足。汉朝建立后,张良不争功,不争权,不争利,远离权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为乐。

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因为惧怕功臣造反而杀戮了很多有实力的功臣,而张良却因为无权无势而始终无忧,得享天年,这正是张良知足不贪的生存智慧使然。扩展资料:明哲保身古时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属于褒义词。

如今也比喻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现多作中性词使用。出处 《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中庸》第二十七章,“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在这里,有道言兴、无道默容是 “明哲保身” 的具体体现。

2.明哲保身的故事,成语故事

西周国王周宣王在位期间,朝廷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汗马功劳。

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评优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

仲山甫(一作父),因被封在樊(今湖北省襄樊市)地,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很有见识,敢于直谏,受到大家的敬重。

当时,鲁国诸侯鲁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姬括,小儿子叫姬戏。周宣王竟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

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违背当时的规矩,很容易酿成内部的动乱。仲山极力谏阻,周宣王不听,坚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懿公,鲁国人果然不服,不久就杀了鲁懿公。

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命令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一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当然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得以中兴作了一番歌颂。

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它一共有八章,其中第四章有两句写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它是赞美仲山甫优秀的品德和才能的。

第一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诗的大意是:老天生下众生灵,万事万物有法则。芸芸众生有常情,大家都爱好品德。

上天看到我周朝,真心诚意在祈祷。为了保佑这天子,特意生下仲山甫。

第四章:"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

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全诗结尾四句写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是说:吉甫作歌赠好友,您的方法像和风。山甫临别潮涌,安慰征人情意。

JR。

明哲,典故

3.明哲保身这个典故从何而来?

明哲保身的典故来源:“明哲”原是古代表示君臣关系和士人修身的道德规范与美德。

《诗经·大雅·熏民》中记载,周宣王即位后,任贤使能,大臣仲山甫到齐地筑城,保障周朝边疆安全。另一大臣尹吉甫写下《烝民》一诗相赠,这里的“烝”指国君,诗中写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意思是:仲山甫深明事理,明辨善恶,清楚是非,以此择安去危,日夜操劳,不敢懈怠,效忠辅佐君王。后来“明哲保身”又演绎为明智者善于辨别是非,择安去危,保全自己,免遭祸害之意。

这个典故的释义: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矛盾,保全个人利益的处世态度。

4.明哲保身的故事,成语故事

明哲保身

出处:《诗经·大雅·?民》。 内容来自

意思: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多含贬义,说明此人只顾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是个人主义的处世哲学。

春秋时,周朝有个仲山甫,很有才干。他辅佐周宣王抵御外来侵略,典故,忠心耿耿。

有一次,宣王派他到齐地筑城。另一名将尹吉甫便写了一首诗赠给仲山甫,称赞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说仲山甫深明事理,善于保全自身,同时又日夜操劳不懈,以效忠于国君。

5.“明哲保身”有什么典故?

西周周宣王在位期间,朝廷有两位大臣,一位 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共同辅佐周宣王, 立下了汗马功劳。

尹吉甫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俨 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 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仲山甫则很有见识, 敢于直谏,受到大家的敬重。

后来,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命 令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 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 当然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得以中兴作了 一番歌颂。

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蒸 民》,它一共有八章,其中第四章有两句写道: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它是赞美仲山甫优秀的品德和才能的。

后来 经过提炼概括为成语“明哲保身”,则是指为了维 护个人利益而回避矛盾和斗争。

明哲典故

相关推荐:
  • 生不如死典故(形容生不如死的成语)
  • 赵氏典故秩事(大秦帝国中赵栗赵娃有什么典故)
  • 竺的历史典故(历史上竺字代表什么)
  • 颜光禄典故(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 传国玉玺典故(传国玉玺的故事,从秦朝开始)
上一篇:证券的书籍推荐知乎(证券用什么书比较合适) 下一篇:交朋友典故(关于交友的典故或成语故事(至少2个))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与猴有关(有关猴的古代历史典故)
肺汤(苏州名菜鲅肺汤的由来是什么)
蛇鼠一窝典故(蛇鼠一窝的典故是什么?)
糖醋排骨典故(糖醋排骨有什么典故?)
文言文怀才不遇的典故(关于古人怀才不遇的典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