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知易行难的典故(知难行易的历史)

知易行难的典故(知难行易的历史)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6-23 16:24 浏览:5 次

1.知难行易的历史

以“知难行易”说替代“知易行难”说,是经孙中山多年深思熟虑而一直坚持的观点。

孙中山早在民国6年(1917)7月21日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讲中,便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似是而非”,明确提出要用他的“知难行易”学说“打破古人之旧学说”,并举例说明他的学说的正确性。民国7年1月23日宴粤报记者时的讲话,孙中山又重申“知难行易”与旧学说“知易行难”的对立,二者间“知难行易”“乃为真理”,并指出旧学说流弊对国人的影响。

同年,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难行易”学说,在后来出版合订本《建国方略》时,孙中山在“孙文学说”后加了副题“知难行易(心理建设)”,作为该书的第一部分。“知难行易”学说的提出,是针对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所领导的事业一再受挫,党内出现各种异议,致使孙中山的许多主张遭到反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和革命“信仰不笃,奉行不力”,其根源在人们受到“知易行难”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左右 。

2.“知易行难”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生活中的例子:某家长训斥儿子,你的外语成绩又下降了。

你知道落后的原因吗?儿子说,知道,用功不够。家长“乘胜追击”,既然知道原因了,你该怎么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从明天开始6点起床背单词,保证成绩进前10名。

然而第二天早晨,不管家长如何大声呼喊,这个中学生继续鼾声如雷,迟迟不愿起床。“道理知道”了,但“做起来难”。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吧。 孙中山先生说明知难行易的道理,在书中举了十个生活中的例证说明。

这十个例证分别是:(1)以饮食为证:饮食之事,人人由之,天天行之。但没有学过生理学的人不能知其道,这是饮食之知难。

然饮食人人皆会,这是行易─不知亦能行。(2)以用钱为证:钱是交易的媒介,人人日日在用钱,这是用钱之行易,但前之本质如何?有何功用?又如何产生及演进?则非一般人所能知。

(3)以作文为证:人人都会提笔写文章,这是作文之行易,但不知文法、文理者比比皆是。(4)以建屋为证:施工造屋不难,是为行易,构图设计非有高深特别知是不行,是为知难。

(5)以造船为证:明朝郑和无科学知造船知识亦无机械以代人工,竟能再十四个月中造出六十四艘大船,证明造船之行易,造船之知难。(6)以筑城为证:秦代没有科学、没有机器、没有工程学,竟能筑成万里长城,足证筑城之知难与易行。

(7)以开河为证:隋炀帝用蛮法开凿三千余里的大运河,但不知工程学原理,足证知难行易学说。(8)以电学为证:指南针能在毫无电学、磁学知识情况下得以证明;同样的,用电的人多,知电的人少,足证知难行易之说。

(9)以化学为证:国人很早就懂得制陶、作豆腐,其制作过程,有许多的化学程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0)以进化为证:人类繁衍、循行了千百万年,默默行进化之实,然进化之知直至达尔文出,方然豁然开朗。

孙中山先生以人类历史事件与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经验中,找出十件事为例证,来说明行易知难的理由,凡「知」之彻底者,「行」之必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进的,我们必须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以力行为最重要。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记得采纳喔 :-D。

知易行难,典故

3.知易行难的成语解析

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示例 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 ★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知易行难说,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

语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看似容易做时难

4.知难行易的历史

以“知难行易”说替代“知易行难”说,是经孙中山多年深思熟虑而一直坚持的观点。孙中山早在民国6年(1917)7月21日广东省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讲中,便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似是而非”,明确提出要用他的“知难行易”学说“打破古人之旧学说”,并举例说明他的学说的正确性。民国7年1月23日宴粤报记者时的讲话,孙中山又重申“知难行易”与旧学说“知易行难”的对立,二者间“知难行易”“乃为真理”,并指出旧学说流弊对国人的影响。同年,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难行易”学说,在后来出版合订本《建国方略》时,孙中山在“孙文学说”后加了副题“知难行易(心理建设)”,作为该书的第一部分。“知难行易”学说的提出,是针对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所领导的事业一再受挫,党内出现各种异议,致使孙中山的许多主张遭到反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和革命“信仰不笃,奉行不力”,其根源在人们受到“知易行难”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左右 。

知易行难的典故

相关推荐:
  • [!--pagetitle--]
  • 孟婆出嫁典故(孟婆汤的典故)
  • 壶天之隐典故(壶天有什么典故)
  • 北笙南鸢(北笙南鸢是什么意思)
  • 生肖兔子(十二生肖兔子的故事是什么)
上一篇:含有月的古诗句5言 下一篇:关于规则的典故(关于规则的故事)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担当(敢于担当的名人故事)
习以为常的幸福
起死回生典故(起死回生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与典故(成语故事100篇)
治军严典故(古代治军严格的故事有哪些,用简洁语言概括)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0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