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1、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服务潜力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利用资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履行政府职能的潜在能力。
经济利益流入表现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或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减少。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2、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未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政府会计主体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债券和政府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等。
3、净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净资产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净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4、收入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入。
收入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与收入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二)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三)流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收入费用表。
5、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 费用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与费用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出政府会计主体;(二)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三)流出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收入费用表。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财政部预算司新预算会计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有关精神,重新设置了预算会计科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会计科目。改变原来按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按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设置会计科目。第二,取消原来按三种预算管理形式对收入和支出进行三种分类的方法,统一按收入和支出的性质进行分类。在收入方面,将以前全额预算单位的“拨入经费”、差额预算管理单位的“拨入差额补助费”统一列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将原来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抵支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差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业务收入”,自收自支管理单位的“事业收入”,统一列入“事业收入”科目;设置“经营收入”科目,以反映各事业单位通过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在支出科目的设计上,将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经费支出”、差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业务支出”、自收自支管理单位的“事业支出”合并,统一列为“事业支出”科目;新增“经营支出”科目;将原会计科目中的上缴上级支出和调剂支出改为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
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表现在:
一、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功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双功能”,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
三、“双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四、“双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
五、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 “平行记账” 。即,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六、净资产要素与预算结余要素保持衔接。即净资产项目中“限定性净资产”等于预算结余项目中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专用基金”四者之和,反映单位具有限定用途的资金金额。
七、财务报表与决算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即通过编制“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反映本期预算结余(即本期预算收入减去预算支出的净额)与本期盈余(即本期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本期其他净资产变动数之间的调整过程,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扩展资料
1、所谓适度分离,通读之后发现其实是完全分离,根本两个体系就是各说各话、各算各账,啥关系都没有,双平行记账很多情况下都是重复记账,倒是有很多地方造成很多差异。
2、所谓相互衔接,其实就完全没有什么衔接可言,通篇看到的只有一个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是这两个核算体系之间有关联的东西。至于那个平行记账,凭证上实际上关系不是太大。还是各算各的凭证。
3、平行记账,两个核算体系核算方式不一样,财务的权责发生制与预算的收付实现制,两遍记录同一事项交叉的地方需要平行记账,很多与款项收付无关的事,只有财务会计记账没有预算啥事。改革也确实确立了以更加科学的财务会计为记账实际依据,实实在在的说就是增加了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财务会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预算会计
一、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功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双功能”,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三、“双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四、“双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五、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 “平行记账” 。
即,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六、净资产要素与预算结余要素保持衔接。即净资产项目中“限定性净资产”等于预算结余项目中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专用基金”四者之和,反映单位具有限定用途的资金金额。
七、财务报表与决算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即通过编制“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反映本期预算结余(即本期预算收入减去预算支出的净额)与本期盈余(即本期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本期其他净资产变动数之间的调整过程,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