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西省抚州市的
抚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并先后获得“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 中国国家旅游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 中国投资环境质量十佳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诗歌之城”等荣誉称号。
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
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
信用购关闭后开通方式如下:
1、点击打开手机的支付宝,在个人页面中点击打开“芝麻信用”;
2、然后点击芝麻信用页面上的“信用购”;
3、选择需要购买的商品,点击打开详细页面;
4、然后点击页面右下角的“立即购买”;
5、然后点击“开通信用购并下单”;
6、点击页面下面的“同意协议”即可立即开通信用购。
信用购是一个可以享受“先用后付”权益的服务,体验周期为7天,使用信用购,可以购买商品并进行试用,最后在7天的体验期结束时可以决定购买或者退货。信用购是芝麻信用推出的功能,当用户的信用分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可以“先用后付”。目前,天猫“信用购”已覆盖近5万件商品,包含3C数码、家电、服饰、快消等主营品类。苏宁易购、美的、荣耀、老板电器等品牌在天猫针对部分商品开通信用购。 用户通过手淘搜索天猫信用购页面或者芝麻信用,进入商品页面选择信用购买方式,并进行信用授权就可以购买商品并进行试用,最后在7天的体验期结束时来决定购买还是退货。
官方表示,芝麻信用去年曾在少数天猫商家展开过信用购的试点,参加信用购的一半都是90后用户,人群分布则主要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为主。同时,前期参与信用购试点的一些商家,客单价平均提升60%以上,转化率超过150%。这种购物模式和正常网购有些区别,正常在淘宝上购物,都要先付款,虽然正常网购也有7天无理由退货的服务,和信用购的7天体验差不多,但是信用购很明显改变了购物模式,从先付款再体验到先体验后付款。
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公布,可以说是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颁布以来,文旅消费领域最具示范意义的工作成果之一,对落实2020年12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需求侧管理”,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1月18日,记者从市政协十四届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上获悉,前三季度西安市接待游客2.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137.94亿元。
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品牌
文旅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政协十四届三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问题。据悉,全市文旅行业持续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旅游发展动能,全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十强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连续十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前三季度,全市717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0.36亿元,同比增长14.6%;接待游客2.13亿人次,同比增长70.57%;旅游总收入2137.94亿元,同比增长76.17%。
西安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叫响做实“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夜游人气指数、旅游热度连续保持全国前十,荣获2020博鳌国际旅游奖,位居中国文旅城市品牌传播力第五。“相约西安·筑梦全运”系列文旅活动扎实开展,追赶超越城市新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得到集中展示和充分彰显。
推进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到2025年,以市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为中心,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基本确立。深入挖掘长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工业遗址、老建筑、生态节点等文旅内涵,积极参与滨江秀带建设。
02
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
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
打造城乡特色阅读空间。2021年建成首批城市书房。2022年,完成范罗山市图书馆功能区首期改建项目并对外开放。到2025年,建成范罗山集展览、阅读、休闲等为一体的市民学习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阅读体系。
03
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
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
优化文旅优势产业布局。继续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发展文旅企业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推进文旅消费与数字创意等新业态融合,推进各类文旅消费活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龙头、产业链、支撑平台立体式复合型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04
构建欢乐芜湖演艺之城
2022年,完成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演艺功能提升,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示范性演艺空间。2022年,各县市区全面启动“欢乐芜湖·周末剧场”演艺活动,常态开展服务。
到2023年,全市建成与长三角相衔接、辐射周边、演艺产业带动性强的精品演艺场所不少于5个。城乡公共空间“+演艺”模式全面推广,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演艺场所开放活跃。
到2025年,在城市和乡村各完成1处社区型、景观化、开放式的品质时尚周末剧场演艺空间品牌培育,实现主客共享。依托城市高端演艺载体,持续导入国际级、国家级优质演艺资源,歌剧、戏剧、话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品牌演艺活动引领皖江,并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05
把芜湖打造成为
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支持湾沚、南陵等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2023年,构建以通达、便捷、生态为核心功能的旅游廊道为牵引,各乡村旅游集聚区差异化、品质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25年,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06
动态完善文旅产品矩阵
打造创新文旅精品项目
到2025年,持续提升完善以奇瑞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通用航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渡江第一船、新四军革命旧址集群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芜湖古城、鸠兹古镇、西河古镇、弋江古镇等古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方特旅游区、松鼠小镇,马仁奇峰、大浦乡村世界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建成特色明显、供给丰富、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文旅产品矩阵。
2021年,推动国家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等创建。2022年,各县市区建立文物保护、研究、活化任务清单,并公布实施,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直接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更加健全。2023年,完成“建筑可阅读”品质提升工程;各县市区至少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1处。2025年,夜游、夜购、夜宿、夜读等多种夜间经济消费形态各具特色、互补发展。
07
加快旅游要素协同创新
支持各类文旅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展航空、机器人、房车、3D打印等文旅装备深度体验,打造特色住宿、餐饮等文旅融合、要素协同的文旅新空间和示范项目。2025年,培育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协同的示范性文旅新空间、新项目。
08
构筑更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
紧贴时代特点和芜湖实际,推进机场、高铁、高速、轻轨等城市交通枢纽与景区景点、文化场馆串联的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区与乡村交通衔接;畅达重点旅游区域内部交通循环体系。
09
构建优质数字服务平台
2021年,继续完善优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公共文化机构需求征集、预约预订、在线互动等数字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场馆。将文旅数字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功能衔接、资源共享。到2023年,市智慧文旅特色服务系统创新开发基本完成,为游客提供“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化”文旅服务。到2025年,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本构建。
10
实施文化阵地培基工程
2021年,建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并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到2023年,完成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等中心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推动文化创意融入生活场景,创新社区、乡村“嵌入式”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到2025年,对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县市区建成文化形态完整、产业形态集聚的文化艺术乡村2个以上,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编实织密。
11
聚焦品质提升
实施文旅人才支撑行动
聚力优质品牌示范引领,到2025年,争创成功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聚力服务标准宣贯推广,芜湖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得到拉升,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国知名。将全市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到2023年,建成一批文旅服务和产品研发平台。各县市区创建文旅“名家工作室”。到2025年,聚焦编导、作曲、编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专业,建立1支门类齐全、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志愿者队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
1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与运营。到2023年,完成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到2025年,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公益创投、委托管理试点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嘉许激励促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国知名。
13
提升“欢乐芜湖”文旅宣传合力
到2023年,持续提升文旅市场主体、公共文化场馆新媒体平台服务功能,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旅游社群。到2025年,实施文旅、商务、体育、宣传等单位平台融合和整合,集聚“欢乐芜湖”文旅传播声势,放大综合效应。
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耿军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发展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业态。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度机制,健全消费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四是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五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推动旅游演艺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六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构建务实高效的多层次政府间文化产业政策对话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布局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七是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直接融资。
耿军介绍,文化和旅游部还策划了文化新型业态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提升、文化产业展会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和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