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查干湖第19代冬捕渔猎文化老把头石宝柱,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里程,人们说他在古老的冰湖传说之中九九归一,走向了另一处冰湖,把他一生的冰湖冬捕绝技带到了更遥远的地方……
查干湖第19代冬捕渔猎文化老把头石宝柱
吉林省民俗专家曹保明深沉地说,老把头石宝柱的离去我们十分惋惜。上个世纪70年代,我一走进渔猎文化发生地西山外屯(即今年举办冬捕渔猎文化节的地方),第一个接受我采访的就是他。从此,我几乎年年见他,他家的小房、院落、炕头、仓房,包括他的母亲唐丫,都是我一心抢救的文化遗产中的核心人物。我先后以这里的文化构建而写成的《最后的渔猎部落》(已有中、英、日、韩、俄五种文字版本)《恒久查干淖尔》《冰湖腾鱼》《北方渔夫》等,均是以石宝柱的口述和他老母亲(石宝柱的母亲唐丫活到102岁,在她100岁生日时,我还去给她祝寿)的口述史为主体,形成的文化人类学文本。这些文本,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而且本体内容是一种珍贵的民族口述史。
口述史区别于其它文本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人文性,它不允许丝毫的编著,是真实生活的源头记录。口述史来自于生活深处,它是传承者心灵的表达。而挖掘出传承人心灵的蕴藏,却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有扎实的人文积累,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直面传承人,并通过和他们对话,与他们一起生活、生产,才能最终获得。在获得心灵遗产的那一瞬间,科学的采集方法非常关键。科学采集口述史的方式有许多模式。曹保明坦言:“记得我自己也出现过巨大的错觉和误差。本来几十年间对一种文化发生地(查干淖尔冬捕文化)和一个传承人(老渔把头石宝柱)进行不断的采访,他的文化积累应该说差不多被我挖掘尽了,我本也这样认为,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错在我忽略了他的特殊身份。”
曹保明(中)与石宝柱(右)在查干湖合影
传承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身份性。2006年,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宝柱的身份上升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是杰出的文化代表,而杰出,即区别于一般。就是在去年,央视要拍摄曹保明与查干淖尔文化,于是他们又来到了石把头家。曹保明当时也想,许多问题已问了千百遍了,看到石宝柱滔滔不绝地述说,已经有些累了,于是曹保明决定改变询问方式,以询问对方生活生产内容的“转移”法,想让石宝柱从一味的生产、生活内容中跳出来,于是,曹保明以故事引故事的采访方式问石宝柱:“渔猎生活有谚语吗?”
“谚语?什么谚语?”石宝柱眼晴一亮。
曹保明接着启发他:“比如习武人的谚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言,石宝柱的眼光更亮了,立刻告诉曹保明:“冬天打鱼有谚语——大江一茬,两腿发麻;大江一开,神鬼不该……”
啊?曹保明说:“我当时就惊呆了!石宝柱的心中,原来蕴藏着无尽的丰富的经验、故事和记忆。不是他没什么可说了,而是我们问得不到位,没有针对性。”
遗产的挖掘,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不断转换针对性,还要用以故事引故事的方式方法去进行,这才能获得生动的遗产文化。而石把头的冬捕谚语,是多么生动的文化呀!“大江一茬”,是指冰面封冻,民间叫茬上;“两腿发麻”,表述出冬捕渔夫艰辛的生活场景。“大江一开,神鬼不该”,该,就是欠。经过一冬的苦干,冰天雪地上的追寻,江一开,神也祭了,祖先也拜了,谁也不该不欠了。曹保明动情地说:“查干淖尔渔夫有着怎样的情怀呀!这是多么丰富、精彩的文化遗产,这是多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啊!这个文化遗产深度,充分体现了查干淖尔渔猎文化久远的历史性、清晰的技艺和理念传承性、活态的文化存在性、鲜明的地域特色性。可是几十年来,我为什么没挖掘出他的冰湖生涯这句经典谚语呢?”
谚语是人类在与自然、生活、生产的互动中产生的文化认同。挖掘到谚语遗产,才可能接近到文化根源。曹保明深深地领悟到:“由此可见,几十年来,我总以为我挖掘得差不多了,可听老把头一说,我还远远不够啊!同时这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文化遗产不是挖掘尽了,而仅仅只是刚刚开始。但万分可惜的是,老渔把头石宝柱走了。他把中国北方查干淖尔冬捕冰湖绝技带往另一个遥远的冰湖上去了。但我们有些安慰的是,查干湖已先后召开了‘查干淖尔原生态新生代研讨会’,把老把头的许多冰湖绝技留下来了、传下来了,留给了查干淖尔,也是留给了今天和人类的未来。”老把头石宝柱,可以放心地走了。
从此,查干淖尔再也没有第19代渔把头石宝柱了,他留下的冰湖绝技谚语,也成为了查干淖尔最后的谚语。这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谚语,它将从今天传至未来,并最终被收进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之中。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04.5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总面积达420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若按面积来算,在中国湖泊中排名第30位。
查干湖资源多种多样,得天独厚,尤以渔业资源丰富,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文化遗产之一。
查干湖的特色是鱼,最有名的是胖头鱼。
查干湖,原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西邻乾安县,北接大安市,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
查干湖资源多种多样,得天独厚。特别是渔业资源丰富。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文化遗产之一。
查干湖的冬捕代表着当地美食文化,更是体现出查干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渔民的智慧。
查干湖冬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称查干湖为圣水母亲湖,主要是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生,惜湖如命,爱湖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更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查干湖冬捕)战胜严寒,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
答:七八斤的白鲢不算大。
白鲢属于四大家鱼里的大体型鱼类,七八斤的白鲢在白鲢家族里算是小鱼,平平常常的白鲢长到20-30斤的多的是,三峡大坝里的白鲢已经长大到二百多斤了,白鲢鱼的生长能力很强,只要环境条件适合就能连续的长大,但是太大的白鲢脂肪含量高,吃着口感也不好。
东北查干湖的冬捕最出名
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猎),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祭湖、醒网、凿冰、撒网,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极富民族特色。虽然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
查干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历史上,习惯称这种捕鱼方式叫“钩鱼”。
另外,在查干湖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延续至今。
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的壮观冬捕场面,都会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
近代发展
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捕鱼方式,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查干湖旅游开发区每年都在12月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入《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
2006年,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还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
2008年,查干湖冬捕又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旅游区也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园区。
东北查干湖的冬捕最出名
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或称渔猎),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习俗)。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祭湖、醒网、凿冰、撒网,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极富民族特色。虽然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
查干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历史上,习惯称这种捕鱼方式叫“钩鱼”。
另外,在查干湖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延续至今。
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的壮观冬捕场面,都会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
近代发展
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捕鱼方式,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查干湖旅游开发区每年都在12月举办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入《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
2006年,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还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
2008年,查干湖冬捕又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旅游区也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园区。
查干湖,原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西邻乾安县,北接大安市,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查干湖一般湖底海拔126米,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水深4米,湖周长104.5公里,最大蓄水量4.15亿立方米,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14公里,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干湖资源多种多样,得天独厚。特别是渔业资源丰富。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文化遗产之一。
说起查干湖,它与中国历史上一位名人有着不解之缘,他就是成吉思汗。
此前,北宋时期,官方称呼查干湖为“大水泊”、“大渔泊”,辽朝建国后称呼这里为“鸭子泺”。
查干湖是吉林省内面积最大的湖,辽太祖建国后就在春天和冬天来到这里“捺钵”。什么是“捺钵”呢?“捺钵”是契丹语,意思是行营。辽朝皇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在“捺钵”的时候,辽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接待各路诸侯。
金国灭掉辽国后,沿袭前朝旧址,也在春天和冬天来到查干湖“捺钵”,举办“头鱼宴”和“头鹅宴”,处理军国大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查干湖成了东北政治中心。
在金国后期,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成吉思汗千里迢迢的来到了这里,目的就有一个,祭拜查干湖。
金国末年,国事衰微,蒙古的成吉思汗强大起来。
金国皇帝金章宗处处打压成吉思汗,最后惹怒了成吉思汗,决定起兵造反。最初,成吉思汗拿下了金国很多领地,但是查干湖旁的塔虎城却迟迟拿不下来。
塔虎城位于今天的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八郎镇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平原上,这座城建于辽代,占据险要地形,城墙十分坚固,易守难攻。
金国据险不出,让成吉思汗十分恼火。
咋办呢?蒙古族非常相信神灵,有祭拜山水的风俗,相信腾格里天神是万物之灵。
于是,成吉思汗来到了查干湖祭拜, 焚香礼拜,洒马奶向湖中,宰杀八十一只绵羊,仪式十分隆重。
也许是巧合,成吉思汗祭拜后一举攻破塔虎城,且让这里成为废墟。
成吉思汗祭拜查干湖后,攻下了塔虎城。
此后,蒙古帝国将查干湖视为神湖,于是有了祭拜的习俗。
如今,这种习俗依然延续,不过变成了查干湖冬捕,吸引全国众多游客。
冬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延续古老的习俗---祭湖。
在祭湖的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祭完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湖泊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28公里,四周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
查干湖景区位于前郭县蒙古屯乡川头村东侧,处在松花江到查干湖的入口。风景区内的敖包山上建有一座气势磅磷的藏式喇嘛庙--妙音寺,喇嘛庙对面,设置宽阔的庙会广场。按传统习惜,每年六月十四、十五两天,在这里举行麦德尔经会,举行大型化装查码舞会。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塔虎城遗址沙盘、仿制的库里满蒙文石碑、青山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等更引人入胜。
查干湖风景区的最高处,一座五层仿古建筑——“放眼楼”巍然耸立,如同洞庭湖畔的“岳阳”,似滇池岸边的“大观”。登上放眼楼,整个旅游区的景观可尽收眼底,。引松尾闸东侧高岗处,一尊蒙古族少女敬献哈达的大型雕塑,正以蒙古族最神圣的礼节,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
查干湖风景区景观星罗棋布,各具形态的亭、树、阁,廊、雕像等,如颗颗明珠洒落在林海之中,常青树婆婆环绕,把建筑映衬得熠熠生辉,广场上、湖岸边、密林中,于朗然醒目之处,分布着成吉恩汗、嘎达梅林、陶克陶胡及蒙古骑兵团众勇士等历史人物的中型雕塑和十二生肖小品,并建有一座小型植物园。
提到查干湖冬捕,自然而然的会让人们想起那壮观的出鱼场面。2006年,在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期间,查干湖冬捕以单网产量10.45万公斤被载人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公斤再次刷新了纪录。查干湖冬捕在每年冬季十二月中旬到次年一月下旬(春节前)进行,渔民们在喧闹的鼓乐声和炸响的鞭炮声中,在查玛舞、萨满舞的跳动中,溅起层层积雪向湖中急驰而去。到达冬捕作业点,渔民们按照渔把头选择的地点,开始在湖面凿冰破洞,然后串杆下网,一张张数千米长的大网相距百余米一字排开。几个小时后,随着马拉绞盘的转动,一张张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一会儿的功夫,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鲤鱼、鲫鱼、鲶鱼、草鱼争相跃出冰洞,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码起一个,个高高的鱼垛。渔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游人带着惊奇的目光,这样壮丽的自然场面也只有在查干湖冬捕期间才能看到。
希望可以帮助你。
查干湖,原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西邻乾安县,北接大安市,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查干湖一般湖底海拔126米,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水深4米,湖周长104.5公里,最大蓄水量4.15亿立方米,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14公里,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干湖资源多种多样,得天独厚。特别是渔业资源丰富。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文化遗产之一。
说起查干湖,它与中国历史上一位名人有着不解之缘,他就是成吉思汗。
此前,北宋时期,官方称呼查干湖为“大水泊”、“大渔泊”,辽朝建国后称呼这里为“鸭子泺”。
查干湖是吉林省内面积最大的湖,辽太祖建国后就在春天和冬天来到这里“捺钵”。什么是“捺钵”呢?“捺钵”是契丹语,意思是行营。辽朝皇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在“捺钵”的时候,辽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接待各路诸侯。
金国灭掉辽国后,沿袭前朝旧址,也在春天和冬天来到查干湖“捺钵”,举办“头鱼宴”和“头鹅宴”,处理军国大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查干湖成了东北政治中心。
在金国后期,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成吉思汗千里迢迢的来到了这里,目的就有一个,祭拜查干湖。
金国末年,国事衰微,蒙古的成吉思汗强大起来。
金国皇帝金章宗处处打压成吉思汗,最后惹怒了成吉思汗,决定起兵造反。最初,成吉思汗拿下了金国很多领地,但是查干湖旁的塔虎城却迟迟拿不下来。
塔虎城位于今天的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八郎镇北上台子屯北侧嫩江南岸平原上,这座城建于辽代,占据险要地形,城墙十分坚固,易守难攻。
金国据险不出,让成吉思汗十分恼火。
咋办呢?蒙古族非常相信神灵,有祭拜山水的风俗,相信腾格里天神是万物之灵。
于是,成吉思汗来到了查干湖祭拜, 焚香礼拜,洒马奶向湖中,宰杀八十一只绵羊,仪式十分隆重。
也许是巧合,成吉思汗祭拜后一举攻破塔虎城,且让这里成为废墟。
成吉思汗祭拜查干湖后,攻下了塔虎城。
此后,蒙古帝国将查干湖视为神湖,于是有了祭拜的习俗。
如今,这种习俗依然延续,不过变成了查干湖冬捕,吸引全国众多游客。
冬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延续古老的习俗---祭湖。
在祭湖的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祭完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