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人”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後必有达人。”这里“达人”是“跟上来的人”的意思。 鲁昭公七年,楚灵王造章华台落成,想请各国诸侯参加典礼。鲁昭公就去了,同时带了大夫孟僖子负责外交礼仪。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国都城门慰劳鲁昭公时,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孟僖子又不知如何应对。在楚国,甚至遭到对方戏弄。
鲁国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礼的制订者。鲁昭公、孟僖子这一趟外交之旅,大大地丢了祖先的脸面。孟僖子回国以后,下决心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谁懂礼,他就向谁学习,其中就包括孔子。临终之际,他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孟僖子说:“礼仪,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礼仪,不能自立。我听说有一个将要得志的人名叫孔丘,是聪明人的后代,而他的家族却在宋国灭亡了。他的祖先弗父何本来应当据有宋国而让给了宋厉公。到了正考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命而做了上卿就更加恭敬,所以他的鼎铭说:‘一命低头,二命弯身,三命把腰深深弯下。沿着墙赶快走,也没有敢把我欺侮。稠粥在这里,稀粥也在这里,用来糊住我的口。’他的恭敬就像这样。臧孙纥有话说:‘聪明人里具有明德的人,如果不能做国君,他的后代必然有显贵的。’现在恐怕会在孔丘身上吧!我如得以善终,一定把说和何忌托给他老人家,让他们事奉他而学习礼仪,以稳定他们的地位。”
孟僖子认为孔丘的祖先“弗父何”有谦让的美德,祖先“正考父”有恭谨的美德,因此孔丘也必将是一位“达人”。他让两个儿子孟懿子(何忌)与南宫敬叔(说)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这应该是对“达人”最好的注解。
为了扩大见识,加深对民间的了解,积累知识
旅游对于我们来说那是非常寻常的事情,我们平时出去玩就是相当于旅游,当自己工作辛苦了之后,出去旅游一下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旅游被称之为什么呢?
古人旅游的说法可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可以分为皇帝的旅游叫做巡游,宦官叫做宦游,商人称之为商游,僧人为云游,文人叫做漫游。一般的普通老百姓,都为了生计来努力,是没有多少时间和金钱出去旅游的,对于他们而言,旅游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事情,现在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喜欢旅游,不分今人古人。特别是现代人更是趋之若鹜,一来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顺带着品尝各地美食;再者可以发朋友圈炫耀,展示自己的品质生活。尤其是在古代,天下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都不收门票,不好好走上一圈,岂不是辜负了。萊垍頭條
最有名的“旅游者”---徐霞客頭條萊垍
徐霞客,明代人,据说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的后人,老徐在屡试不第之后,对科举不再感冒,也不再强迫儿孙走仕途的道路。不用科举应试,读那些枯燥无味的八股文章,自然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亲近大自然了。徐霞客的父亲就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到了徐霞客这里,立志要走遍名山大川,记录其中奥秘。自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到崇祯十年(1637年),三十多年间,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明帝国,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几乎是徒步走的全程。而且他不仅仅只是游玩,还用笔记录了所到过地方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一极具参考意义地理文献。
最有才的“旅游者”---谢灵运萊垍頭條
谢灵运出身士族大家,很有才华,但不会做官,经常得罪人 ,并因此赔上了性命。可能是仕途上的不顺,使他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他喜欢登山,还发明了登山专用利器-----“谢公屐”。在游山玩水中,把所见所闻都写进了诗文中,一不小心,开创了山水诗这一流派,也算是玩出了名堂了。
最浪漫的“旅游者”---李白垍頭條萊
李白不用多介绍,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谢灵运的超级迷弟,偶像喜欢旅游,粉丝自然不甘落后,李白自己都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空有报国之心,却得不到君王的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又不甘心做皇室的清客,于是狂歌纵酒,遍游山川,写下了《蜀道难》、《观庐山瀑布》等经典诗篇。仕途的不幸反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真是诗坛的大幸。
最高贵的“旅游者”---乾隆萊垍頭條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名义上是体察民情,其实游山玩水的成分更大一些。毕竟江南风光绮丽,谁都向往,皇帝也不例外。而且乾隆喜欢题字,每到名胜之地,必要题词,现在江南很多风景胜地都有他留下的墨宝。他还喜欢作诗,也写了很多描写名胜的诗词,只是水平不是太高,也就不为人所熟知了。萊垍頭條
以上就是喜欢旅游的较出名的历史人物,遗漏之处,欢迎各位补充。
浙江宁海。
1613年5月19日,中国明代大旅行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自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足迹遍及现今的浙江、上海、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北京等19个省份,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研究中国山川地貌、探寻明代社会历史、启迪人们开拓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
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行走在路上
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字振之,号霞客,1587.1.5—1641.3.8)经34年的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的著作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一生纵游四方,且不辞辛苦将所见所感撰写成篇,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何以解忧,唯有旅游,古代的诗人,很多都是旅游爱好者,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旅游达人。我们看到现在的诗歌,好多名篇佳句,都是写风景的,如果没有身临其境去现场感受,很难写得那么令人神往。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写的是庐山瀑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这写的是鹳雀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写的是登泰山;等等这些都是旅游途中的所见。
旅游达人:就是指经常去过很多地方很多国家旅游,来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会帮助别人在旅游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城市达人:是指某一种领域的高手或者是很擅长某一种领域,经过自己的长年锻炼,有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了类拔萃的人物。
达人多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达人"简单讲就是指某方面很厉害的意思,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
达人是用于形容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的俚语。一般用法为XX达人。褒义为主,无贬义.水平高于"高手"。例如音乐达人就是在音乐方面非常杰出的人;灌水达人是指在BBS里长期大量发无意义帖子或回帖,非常熟练的人。
通达,专业的人士,有一技之长的人。现在的达人真是多,恋爱达人,美丽达人,达人坊,音乐达人,内裤达人,博客达人,拍拖达人,太多太多。
达人,其实是台湾的流行用语,来源于日语(Kanai,达人!),是日语汉字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在某方面比较擅长的专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 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5、孙思邈(581-682 年享年101 岁)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他刻苦好学,坚持行医,为民间治病。他有高尚的医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贵贱亲疏要一视同仁。
70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又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书成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
他的医学著作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为人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于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6、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
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
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7、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8、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9、一行(公元683年~公元727年),佛法名号。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其父张擅为武功县令。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关中,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侄的纠缠,剃度为僧,取名一行。
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当阳山学习释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唐朝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有很大贡献。
10、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元朝时期,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从遥远的欧洲来到中国,在此生活、游历,并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这部经典作品。
鲜为人知,历史上第一位到达欧洲的中国人,看看他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马可波罗自西向东旅行时,却有一位中国人由东向西行走,他踏上了欧罗巴的土地,成为目前可考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人,此人就是列班·扫马。
列班·扫马(?~1294)是元代大都人,他出身于一个信奉景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为聂斯托利派,信徒主要分布在中东、中亚地区,并于唐贞观年间传入中国)的畏兀儿(即维吾尔族,当时他们尚未伊斯兰化,民族信仰多元,除了景教外,还有佛教、祆教等宗教)富贵之家。他勤奋好学,在当地颇有名气。
列班·扫马收有一些弟子,其中有一位叫马忽思的蒙古人仰慕他的才华,从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来到大都拜他为师。马忽思出身于汪古部,是蒙古一个信奉景教的部落,也是当时蒙古部族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支。
马忽思在列班·扫马门下受教。相同的信仰让他们时常交流神学问题。随着蒙古西征,将欧亚大陆连为一体,使得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各地的传教士、商人、游客等都得以自由地巡游东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人萌发了到圣城耶路撒冷朝圣,寻访《圣经》古迹,感悟耶稣基督脚踪的想法。学术界一般认为,在1275年(至元十二年),两人离开大都,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踏上了西行征途。
列班·扫马和马忽思穿越中亚等地后,抵达伊儿汗国的蔑剌哈城(今阿塞拜疆马腊格),在此他们受到了聂斯托利派教长马儿·腆合的热情接待。随后历访波斯西部、亚美尼亚、谷儿只(今格鲁吉亚)等地,参观基督教遗迹,但因当时叙利亚北部常有战乱,去耶路撒冷朝圣的计划未能实现,便寓居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教堂。
不久,马儿·腆合召他们二人到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任命马忽思为大都和汪古部主教,管理蒙古各地的教务,并改其名为雅八·阿罗诃。而列班·扫马则被任命为教会巡视总监。正当他们准备返回中国管理、巡视教务时,伊儿汗国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堵塞了向东的道路,两人只好还居寓所。正是由于蒙古两大汗国之间的战乱,让列班·扫马留在了巴格达,并由此开启了他一段传奇之旅。
1281年,马儿·腆合去世,马忽思被选为新教长,称雅八·阿罗诃三世,列班·扫马则协助他管理教务。1287年,伊儿汗国大汗阿鲁浑极力遏制国内伊斯兰的发展,并与穆斯林国家交战,为了取得战略优势,他想联合西方的基督教国家,尤其是与法兰克(即:法国)结盟,通过东、西夹击打败对手。他看中了列班·扫马的才华,相信他能完成外交工作,遂遣列班·扫马出使罗马教廷及西方各国。
列班·扫马一行先来到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安德罗尼卡二世(Andronicus II)给阿鲁浑的使者以亲切的欢迎。列班·扫马游览了君士坦丁堡众多古迹,领略了拜占庭文明的辉煌成就。他在前往圣·索菲亚教堂祈祷后,辞别了安德努尼卡斯二世。乘船穿越东地中海,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靠岸。
接着列班·扫马带着使团从那不勒斯来到罗马。但遗憾的是,罗马教宗(即:教皇)霍诺里乌斯四世(Honorius IV)刚去世,继承人仍未选出。不过他们还是受到了罗马一些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的接见。列班·扫马向他们说明了结盟的重要性,得到了主教们的认可。在一睹七丘之城的雄伟后,使团离开了罗马。
列班·扫马前往法兰克。大约1287年9月10日列班·扫马到达巴黎,法王金发菲利普(Philippe Ⅳ,又称腓力四世)接见了他。除了商讨结盟之事,菲利普亲自陪他游览了巴黎市区,参观了不少精美建筑,同时拜谒了圣察帕勒教堂,在浏览了从索尔邦到圣丹尼勒的教堂之后,列班·扫马前往现在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当时波尔多属于英国金雀花王朝的领土,1453年百年战争中的卡斯蒂永战役英军战败,才被法国占领)去拜访英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
像法兰克国王一样,爱德华给阿鲁浑的使团非常隆重的接待。但是,英法两国的国王因着战略考量(毕竟此前几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心有余悸),都不愿意跟列班·扫马使团签订一份军事合作条约。尽管如此,此次出访还是打开了伊尔汗国与欧洲各国的联系。列班·扫马回到罗马时,罗马教廷已经于1288年2月22日选出了新教宗尼古拉四世(Nicholas IV)。尼古拉四世不仅同意了列班·扫马的提议,还让他参加复活节前一周的庆祝仪式,并把他安排在首席上,亲自授给他圣餐。
1288年夏末,列班·扫马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回到了伊儿汗国,受到阿鲁浑汗的嘉奖。1292年,列班·扫马前往巴格达,辅佐雅八·阿罗诃三世管理教务,直到1294年去世。
与马可波罗相比,列班·扫马旅行显得默默无闻,但他作为第一位到达欧洲的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留下了中西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列班·扫马前往中东、欧洲所走的正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由此也可看到一带一路在中西交流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
1 .徐霞客
徐霞客,生于明朝万历十四年,江苏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他又被后人称为“游圣”、“霞仙”、“驴友祖师”,一生之中,游遍了中华秀美山川,极富传奇性。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
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53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4岁正月病逝于家中。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2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倒毙了。玄奘买得一匹去过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马,孤身一人前进。
经十七年坚韧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3.张骞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多年的时间里,张骞虽然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来,他终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4.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5.鉴真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象,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
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6.汪大渊
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
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
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
7.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3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
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嬴姓,赵氏,名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修驿道,设郡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秦始皇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视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
第二次巡游旅行,首次东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车辙又碾过湖南长沙等地。
第三次巡游了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不老仙药,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驾船出海。
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
公元前210年,他开始了第五次巡游旅行。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结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9.王玄策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戒日王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
高宗显庆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
10.杜环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过了近十年俘虏生活。
后来他旅游了非洲埃及等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惜已失传,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书)引用此书,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
《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唐代是中国与西方各国接触甚多的时代,大丝路的交通在盛唐时期络绎不绝。杜环身为一个游历的文人,他在那个花团锦簇的时空留下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本。杜环于751-762年遍游了黑衣大食国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