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背山公园,宜园,王府,瀛园。阳羡湖,自行车公园,大觉寺,义春庄,红汕坞,大潮山小长城,太华山,龙珠水库,廿三湾,龙山岕,白塔村,南园枫叶,潮音寺,这些都是免费的!善卷洞,竹海,龙池山,收费
龙背山公园,宜园,王府,瀛园。阳羡湖,自行车公园,大觉寺,义春庄,红汕坞,大潮山小长城,太华山,龙珠水库,廿三湾,龙山岕,白塔村,南园枫叶,潮音寺,这些都是免费的!善卷洞,竹海,龙池山,收费
1、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该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溶洞面积约3200平方米,游程1000余米。自下洞入,为“海屋大场”,怪石峥嵘,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拾级而上,即烟雾缭绕的海王厅,又称天蓬大场,为洞之精华所在。周围还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盘洞、一线曙光洞等。张公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从海王厅经“云梯”、“天桥”而上,由“天洞”出,即达孟峰山顶。岩壁有元代杨维校的题刻。洞顶有“望湖亭”,可远眺太湖风帆。
2、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全洞面积5000平方米,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中洞亦称前洞,善卷洞的入口处。中洞口有一巨大的钟乳石,高7米多,称“砥柱峰”,又称“小须弥山”。中洞是个天然的大石厅,高大,深远,宽敞,壮丽。石厅两边是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故中洞又称“狮象大场”。
3、上洞称“云雾大场”,又称“云洞”。上洞景观丰富,“乌龙吐水”、“金鸟独立”景观是当年海水冲刷的痕迹,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上洞的奇妙之处在于“云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造成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所以上洞的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由于温度和水气所至,上洞又云雾缭绕,观赏上洞如临天上人间,欲界仙都。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称之为“盘梯”,为当年人工开凿而成,全长105级。由于下洞水流冲泻声和游人嬉笑声、风声等折射上传,在通道的各层转弯处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从上至下经“金鼓”、“风雷”、“万马”等门,游人仿佛置身于金鼓齐鸣、风雷交加、万马奔腾的境地。
4、下洞别有韵味。洞天相接,悬崖飞瀑直泻下洞,小桥流水潺潺归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异兽,洞高宽畅,空气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观,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灵气。水洞即后洞,长约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浆在天上撑”,曲折荡漾,天穹压顶,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灯,如游水晶宫、地下长廊、天然博物馆,引你凝思妙想,又心旷神怡。水洞尽头,自然亮光中“豁然开朗”四个大字印入眼帘,游客顿时如蒙胧中清醒过来,惊叹不俗游历中的灵秀奇特。
宜兴所有景点对65岁以上游客,都执行免门票政策。
宜兴市,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
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3500余公倾,竹海纵横八百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
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之乡。2011年1月24日,国务院将宜兴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谢谢邀请!
来宜兴,离无锡最近的美景,有宜兴周铁古镇的竺西十二景(可参考我介绍竺西十二景文章)。再前行五公里,有芳桥AAA阳山荡风景区,周处故里。孙权母亲吴国太创建的潮音寺。还可以爬爬阳山,到我大家院的葛宝胜境游览下,后有周培源故区,停车方便。宜兴市区可游览森林公园、宜园、宜兴博物馆,要是欣赏名人字帖,请到周王庙一游,内藏有历史上许多古碑名帖,首推苏轼的楚颂帖古碑,还有大量门楣题字,出自当代书法名家之手。喜欢紫砂文化,可以去丁蜀,参观东坡书院及旁边的蜀山古南街,古今紫砂大师的摇篮。溶洞探幽,天然氧吧,可往宜南山区。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玉女潭、竹海。特色民宿去深氧墅、龙山村。当然还有茶马古道廿三湾、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太多太多了,你慢慢游览吧。
文化内涵与传统,充分展现民俗特点和民居特色,以开放共享、精致舒适为理念,打造成集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文化艺术展示及有机农业示范为一体的健康生态园区。
产业园将在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和现有景观植被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展示宜兴地域文化,将建筑形态和谐融入山水、茶园之中,打造阳羡湖游览区、小镇中心区、颐养社区、田园村庄、休闲度假区等五大功能片区,致力建设成为国家田园小镇的示范案例。
宜兴竹海并不是免费的,门票80元指定购票处:景区游客接待中心。
儿童票:身高1.1米—1.4米票价55元,1.1以下免票。
无锡市民凭老年证购半票,70岁以上免票;外地老年证享受半票优惠;现役军官证免票。
门票里不包含观光车费用。
宜兴竹海风景区绵延苏、浙、皖三省,纵横八百余里,素有“华东第一竹海”之称,是中国竹风景、竹风情和竹文化的代表性景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