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周礼》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一旦傩祭开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热情参与。一时间击鼓呼噪,举国若狂。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和种类都变得更加盛大。仪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个,另各有12个黄门弟子和神兽,120名扈从,其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
古人一般都认为面具能够通神避邪,在傩戏演出中,它又是各种神盠的化身,戴上面具,人便变成了神,便代表着一种相应的神秘力量和典型性格。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著《谭概》一书,就有以面具吓跑黑鱼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除夕的大傩仪式,有千余人参与假面表演,辟邪纳福。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至今,全国各地有数以千计的各色面具出土和被从民间发掘出来。这些面具伶俐夸张,丰富多样,凝聚和熔铸了先人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一种宗教体验。在我们的祖先眼里,面具成了人神的通道。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铜仁目前全区尚有480多个班子(每个班子十人左右)广泛活动在民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傩祭鬼逐疫。祭中有戏,戏中有祭,通过傩祭酬神驱鬼,通过戏娱人娱神。傩的活动除了正祭之外,还有上刀梯、过天桥、下火池、开红山、下油锅、踩红铧、衔耙齿、翻茅、悬斗、栽牛角、钉鸡、筛子装水、吞钉子、吃碗等特殊祭仪绝技。
崇左市太平古城策划特色演出创新项目编项目采购城市配套休闲美食娱乐项目民风民俗特色
民俗文化景区讲究配套发展,一般投资都不小,所以有不少投资失败的。
游览历史文化古迹的意义
第一、游览历史文化古迹可以增强个人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 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古迹 ,比如看到汉武大帝墓,想起他讲过的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可以知道我们汉民族的名称由来,看到霍去病墓前2000多年前的马踏匈奴雕像知道这位封狼居胥的少年英雄如何让汉民族在野蛮时代屹立不倒而最终成就今天的华夏民族, 看到这些你会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的辉煌而感到骄傲, 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因为这些历史遗迹显现我们先辈的荣耀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
第二、游览历史文化古迹感受中华文化思想的强大
中华文化思想屹立世界东方,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被打败和征服过的文化思想,历史上西方的二大文明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不但相互之间数度征服对方而且都曾数次东征,这二大文明都有排他性,中国周边印度与中亚国家都曾数次被征服,但我们有山东曲阜孔子的儒家思想,陕西终南山老子道家思想,甘肃敦煌佛教思想,这三大非排他而互相包容的思想在中华大地合而为一,不让西方的排他主义思想过阴山。
第三、游览历史文化古迹可以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
你通过文化古迹了解历史,可以了解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增长见识。有些古迹展现了我们先辈们的聪明才智,有些古迹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人物的足迹,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点滴,了解他们所有的对和错,那些历史教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感悟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会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有利于我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的发展。比如2270多年前成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
第四、游览历史文化古迹可以以史明鉴、了解宏观社会各方面的运行规律
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各朝代各民族的兴衰、存亡和更替,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通过这些古迹我们可以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如果你了解这些历史,今天发生的某些和历史相近的社会现象,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看待有些问题会比别人更透彻,你就可以更好的预测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可以帮你更好的适应社会。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2000多年前秦帝国军队的强大,但这个强大的军队并没有守护始皇帝理想中的万代江山。
(一)编制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制定并提供项目建设推进方案、业态引进、运作模式、品牌营销、人才培训、技术辅导等一条龙服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鼓励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参与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工作。
(二)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重点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重点实施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保持村庄原有形态和乡土气息。
(三)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引导村集体、村民、外来投资者开发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采取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直接组织职业培训,或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等,培养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经营户,对重点村农民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五)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旅游部门会同宣传部门以形象品牌为核心,通过旅游节庆和媒体专栏专题等多种方式,为重点村开展“美丽乡村游”等系列品牌创建活动。
1、吃饺子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置办年货
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艺,都不分南北满汉。
3、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5、做腊肉
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但在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
以原料分,有猪肉、羊肉及其脏器和鸡、鸭、鱼等之分;以产地而论,有广东、湖南、云南、四川等之别;因所选原料部位等的不同,又有许多品种。著名的品种有广式腊肉、湖南腊肉和四川腊肉。
1、发现之旅
每年的三、四月到九寨都能体验到民风淳朴、形式多样的民族风情活动,民族服饰展示、民俗文化表演........一幕幕精彩轮番上演,令人应接不暇。
2、摄影之旅
大概造物主比较偏爱川西这片土地,把仙境一般的九寨遗失在了这里,这里充满灵动的气质,这里也有着硬朗的风情,雪峰海子,彩林叠瀑,蓝冰藏情,每一个湖面都值得精心记录........每个季节,每个不同的时期,我们都有专业的摄影家进入景区采风,拍摄应季的风景,您可以借鉴摄影家的拍摄手法和拍摄角度进行拍摄。
3、藏情之旅
九寨沟的蓝天、白云、雪山、森林融于瀑、河、滩、缀成一串串宛若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庄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出藏羌人热情强悍的民族风情。
藏情,九寨的文化符号。九寨沟的山水美景是吸引大家到访的主要原因,但是去了解一个民族独特的魅力首先要从入乡随俗开始。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换上多彩的藏族服饰,在这里的特色藏式餐厅享用美食,在这里跟随好听藏式音乐跳舞。
4、生态之旅
九寨沟景区贯彻“生态保护”和“绿色旅游”理念,实践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为国内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提供了参照。目前在九寨沟,生态观光之旅主要分为扎如沟生态游和原始森林生态游两部分。扎如生态游是九寨沟景区打造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目前已开辟了:藏民转山朝圣路线、3天的科考探秘路线、1天的休闲漫游路线。
5、科普之旅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海拔约30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神奇的九寨天堂蕴藏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为其主要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及藏族人风情为一体。
每一处风景都需要经历大自然的“考验”,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和气候变化形成了九寨沟别样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也形成了九寨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水文景观。俗话说“九寨归来不看水”,实则是对九寨沟景色的真实诠释,您如果来到九寨一定会为这样的风光所惊叹,一眼便能沉醉其中,抑制不住想要走进她了解她的心。
现在让我们开启一段科普之旅,带你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九寨的美。
春节:萊垍頭條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垍頭條萊
“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萊垍頭條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萊垍頭條
高适《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條萊垍頭
白居易《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萊垍頭條
孟浩然《除夜有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萊垍頭條
元宵节:萊垍頭條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頭條萊垍
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頭條萊垍
唐代崔液《上元夜》:“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萊垍頭條
苏东坡诗:“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萊垍頭條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萊垍頭條
元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萊垍頭條
清明节:條萊垍頭
杜牧《清明》:“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萊垍頭條
沈佺期《驩州不作寒食》:“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萊垍頭條
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萊垍頭條
宋王禹称《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萊垍頭條
端午节:萊垍頭條
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萊垍頭條
唐张建封《竞渡歌》:“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頭條萊垍
唐卢肇《竞渡诗》:“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萊垍頭條
欧阳修《渔家傲》:“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萊垍頭條
民俗与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区域垄断性,因而为当今的旅游开发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文化资源之一.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品牌经营模式,比如山东长岛县包装推出的“渔家乐”民俗旅游产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和市场推销,在发展海岛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渔家生活民俗为主,结合休闲渔业生产民俗,让游客住渔家炕,吃渔家饭,与渔民一起下海捕鱼,体验渔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这个模式取得了成功,“渔家乐”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业品牌.
(2)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强调“社区”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旅游景区封闭管理、收取门票的经营模式,把一处完整、鲜活的城镇街区变成一个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都属于同类的城市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范例.
(3)乡村模式:这种模式在理念上与社区模式有相通之处,都处在有人生活的区域,不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但它更多依托于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然情趣.苏州的周庄和同里、安徽的西递村都是有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游的景点.
(4)生态博物馆模式: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把它保持在其原生状态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形式,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和原始风貌,满足对文化的“本性追求”.把这种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突出的成果是“民俗主题小院”的产品模式.“主题院落”就是就是依托传统民居,把农村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集中展示,一个小院一个主题,形成包含民俗传统各方面的综合产品.目前比较成功的是北京郊区的农家“主题院落”产品.
(5)主题公园模式:是在一处专门为开发旅游而建设的园区内,通过仿造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某些活动,形成规模展示来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复制而来的,是一种“假民俗”,但是它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工厂化”生产与经营,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模式,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采用.如泰国的“东巴文化村”、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中国则有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是典型的主题文化公园模式.
(6)节庆活动模式: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前者如傣族的泼水节、福建的妈祖节和藏族的达玛节、林卡节等都是这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都被开发成独具特色的专题旅游活动;后者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海南的椰子节、新疆的葡萄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吴桥的杂技节和岳阳的国际龙舟节都是大型的主题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开发区,大雁塔东南侧,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是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一千亩,其中水域面积三百亩。园内建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杏园、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唐市等许多仿古建筑,是大型仿唐皇家建筑群,景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
2、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 ( 5A景区 )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自然风光、山水园林、庙宇学堂、街市民居、乡土人情、美食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于一体,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3、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 5A景区 风景名胜 )
岳麓山风景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位于橘子洲旅游景区内,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岳麓山位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现有麓山、橘子洲、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是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2012年1月岳麓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4、厦门鼓浪屿风景名胜区 ( 世界遗产 5A景区 )
厦门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物馆”和“钢琴之岛”之美誉,2017年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很多事件都出在这个地方。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不仅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5、颐和园 ( 世界遗产 5A景区 )
颐和园,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哪些习俗
我们平时所讲的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
岁时节日源头有三
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节、冬至节;
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如某月的初一、十五等作为节日的日子比较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比如: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
端午节是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
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我们中国人通常喜欢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所谓的“能动地适应”。而传统节日则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个端午节,可以说是名称最多的一个节日,有“端五”、“重五”、“重午”、“端阳”、“五月节”、“天中节”、“蒲节”、“沐兰节”“解粽节”、“龙船节”、“诗人节”、“女儿节”、“女娲节”、“娃娃节”等。
端午节每个名字都有其来源。比如为什么叫做“沐兰节”?《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是当时预防病疫的一种做法,屈原《楚辞》中“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指这个。比如端午节还叫“女儿节”。“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毯场纷纷零杨柳,去看击鞠牵踞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是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今天就来讲讲端午节南北方习俗的差异。
【南方端午节习俗】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习俗是赛龙舟,而北方则是骑马射柳的习俗。赛龙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另外,荆楚之人也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被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这就是后来的粽子。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续齐谐记》载:“屈原,楚人也,遭谗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江南人对蛇,又怕又爱
而另一个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故事是“白蛇传”。白蛇故事剧以端午为主要节日背景,以杭州西湖为中心地点,以苏州、镇江为半径。有292篇关于白蛇故事的新资料,其中浙江155篇,江苏63篇。
《白蛇传》里有个“端节惊变”的故事。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娘饮雄黄酒,白娘娘酒醉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于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应当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浓重的。《字说》曰:“蛇,螫人也,而亦逃人。”《淳熙三山志》卷四十曰:端午日“长幼悉以五色丝系臂”,“父老相传,可以辟蛇,至七夕始解弃之。”
江南人对蛇,既怕它咬人,又把它看作保护家庭的神灵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就曾说过:“白蛇形象的中心结构是中华民族民俗意象的两大原型,白色崇拜和人蛇合体崇拜是久远集体意识的结晶。”
斗草!斗草!
《雷峰塔》中白娘子上场吟:“慵邀斗草闲烹茗,纤手教郎饮。”
这里面说的“斗草”就是古代的一种端午游戏。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北方端午节习俗】
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
南方跟北方的端午差别还是蛮大的。北方把五月端午叫做“蕤宾节”。
在北方,古代端午节习俗为骑马射柳。射柳,又名斫柳、剪柳、走骠骑。以柳为的,驰马射之。中原自古就有射礼,辽金时更盛行。在场上插柳,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
《金史·礼志》中记载:“凡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
明代《万历野获编》卷2有:“京师及边镇最重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
在家里挂葫芦
除了射柳之外,当时皇宫之中还流行剪柳:将鸽子藏葫芦中,挂柳树上,谁射中葫芦,鸽子飞去,射中者则以鸽子飞的高低决定胜负。
说起葫芦,京津地区至今还传承端午“葫芦万代”风俗,这是旧时汉族的节日风俗。用红、绿、黄三色彩纸剪成葫芦,于农历五月初一晨贴于室内楣间,俗称可避邪毒;初五晚取下丢弃,称一切不吉都随此而去。天津民间还将葫芦的叶蔓装饰与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称“葫芦万代”。北京又称“吉祥葫芦”。 【韩国的端午节习俗】
韩国农历五月五日称“端午节”、“重午节”、“端午祭”,韩国式名称:“天中佳节”、“车轮日”、“戍衣翠日”。是韩国四大节日之一,始于新罗时代(唐代),传自中国。它这里面的许多习俗也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女子用菖蒲洗头、化妆,喝菖蒲汤,削菖蒲根做簪子,刻“寿”或“福”字。穿红绿色新衣,名“端午装”,然后到菖蒲茂盛的地方去戏水。
古代农民在端午前做扇子,端午日送给国王,国王再赐予臣民。他们还相信端午前后采药药力最大,清早去割艾蒿和益母草,挂门边,驱邪并制药、储藏。他们不吃粽子,吃戍衣翠或艾蒿拌米面的蒸糕,上面印有车轮图案。此外活动还有女子秋千、跳板,男子摔跤、石战等。
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韩国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开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有关于端午的名段赏析
清小曲【平岔】:
五月里端阳炎热天,佳人游玩到河边。忽听得锣鼓叮咚音乐喧。小小的龙船两头儿尖,十二把桦橇哧咕咙咚呛列在两边。三岁的娃娃在龙船上站,七岁的顽童哧咕咙咚呛后面打秋千。打了一个鲤鱼把龙门来跳,打了一回珍珠哧咕咙咚呛倒卷珠帘。又打童子把观音来拜;再打魁星戏斗哧咕咙咚呛去点状元。斜阳西下回家转,轻移莲步,摇摇彩扇,怎见得他汗湿芳容,粉退香残。
元杂剧《阀阅舞射柳捶丸记》:
第二折李道宗云: “到端午之日,别人闲争饿气,我则管解粽吃酒。冷粽子多拌些蒜酪,咽下去不要焦躁。再喝上两碗凉水,停住食吃服泻药。”
第四折“端午宴会”上又提到了冷粽子:李道宗云:“冷粽子蘸沙糖,正好吃几个。”元吉云:“你说的是,心上无闲事,怕什么冷粽子!”
滩簧戏《庵堂相会》金秀英约陈宰廷:
“叫侬有拉哼呒拉哼,哼到五月端阳泛,父母要看龙舟景。侬小小舟船叫一只,舟船要叫老年人。摇么摇到伲后河亭,我爹爹房里拿点金,姆妈房里拿点银,小小包裹打一个,跟侬表哥动身走。”
链接:
端午文化久香醇
中华美德永传承
在端午节前夕,由嘉兴市文明办统一选拔了讲师团成员下社区、下基层,对居民进行端午节习俗、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图为嘉兴经济开发区聘请的讲师——嘉兴华侨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裴秀敏正在社区讲课。大叔、大妈们一边打着节奏,一边兴致勃勃地朗诵着这首裴老师写的端午歌。
端午歌
N裴秀敏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吃粽子来赛龙舟,
纪念屈原爱国志。
五月五呀是端午,
吴国忠臣伍子胥,
蒙冤赐死江底沉。
五月五呀是端午,
孝女跳江寻父切,
上虞曹娥美名扬。
端午日呀要谨记 ,
爱国忠诚和孝顺,
中华美德永传承。
希望对你有帮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