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指全区域的示范旅游基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新的发展路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旅游局工作人员编写,或者是旅游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编写
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要求
包含四个基本标准和八个方面的验收标准,这四个基本标准分别为: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而八个方面的验收标准,则分别从地方政府重视和推进程度、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产品特色、公共服务体系、要素配套、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安全、文明和游客满意情况作出了要求。
(一)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创新的力度与效果(130分)
打分点:
(1)推进旅游发展综合协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30分),建立旅游领导协调机制,设立旅游委或类似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等改革。
(2)旅游综合执法改革创新(30分),鼓励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或类似功能机构等。
(3)推进旅游统计改革创新(30分),鼓励设立旅游数据中心,建立全域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数据统计体系。
(4)推进旅游用地政策(包括用岛、用海、荒山荒坡利用)改革创新(10分);
(5)推进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改革创新(10分);
(6)开展景区门票价格改革、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等、创建国家旅游改革先行区、各级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旅游改革试验区(每项5分,最高20分)等。
(二)对全域旅游创建和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130分)
打分点:
(1)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的领导推进机制,成立全域旅游创建领导小组等类似机制(25分)。
(2)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30分)
(3)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实施方案,将全域旅游创建纳入考核,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考核督办(30分)。
(4)召开推进全域旅游创建会议、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20分)。
(5)制定支持全域旅游创建的文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旅游发展(25分)。
(三)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120分)
打分点:
(1)旅游业对当地gdp的综合贡献比重(30分);
(2)旅游业对当地就业和新增就业的贡献(30分);
(3)旅游对农民居民增收的综合贡献(20分);
(4)旅游业对财政税收的综合贡献(20分);
(5)旅游业对脱贫的综合贡献(20分)。旅游业发展水平、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对就业总数的综合贡献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四)旅游产品的特色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120分)
打分点:
(1)有特色鲜明、市场号召力强的核心吸引物(4a、5a、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30分);
(2)年接待游客的数量、过夜游客的数量和比重(30分);
(3)旅游产品、业态类型的多样性、丰富度、旅游产品的空间覆盖度(20分);
(4)旅游产品的空间组合度和不同空间区域的差异性(20分);
(5)旅游产品的不同季节的时间组合(10分);
(6)全域旅游品牌的整合宣传推广力度、品牌知名度(10分)。
(五)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130分)
打分点:
(1)旅游交通覆盖便捷程度(30分);
(2)旅游厕所覆盖便捷程度(30分);
(3)旅游集散体系的完善程度(20分);
(4)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程度(30分);
(5)旅游标识体系与自驾车服务体系。(20分)
(六)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及旅游+新业态水平(130分)
打分点:
(1)旅游住宿配套完善程度(15分);
(2)旅游餐饮配套完善程度(15分);
(3)旅游购物配套完善程度(15分);
(4)旅游文化娱乐休闲配套完善程度(15分);
(5)旅游交通服务配套完善程度(15分);
(6)旅游导游服务配套完善程度(15分);
(7)旅游+新业态发育程度(40分)。
(七)旅游安全、文明、有序和游客满意状况(120分)
打分点:
(1)旅游安全状况(30分);
(2)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投诉、投诉处理、旅游诚信经营等情况)(30分);
(3)文明旅游程度(30分);
(4)游客满意度(30分)。
(八)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120分)
打分点:
(1)旅游资源遗产保护(20分);
(2)生态环境保护(20分);
(3)重点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与控制(20分);
(4)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旅游认证(20分);
(5)旅游企业节能减排(20分);
(6)环卫体系(20分)。
全域旅游就是要用开放的发展理念,去掉行业门槛、割除行业藩篱、打破行业边界,向全社会开放资源、开放市场、开放服务,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旅游业发展,能够在旅游业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和意识氛围。
只有在这种开放理念指导下,“旅游+”“+旅游”作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才能得以实现。从本次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过程来看,开放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本理念。
全域旅游,即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从勇先创景网站上知道,全域旅游的本质是人们的出行,对另外世界的探索、好奇,对另一种更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而引起利益相关者采取一系列行动所组成的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现象。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4] 理解误区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5]
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
至此,“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开始受关注。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破行业、部门、区域局限,把旅游业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点支撑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相应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专业的全域旅游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中景合天,助力景区全域旅游建设。
全域旅游,即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从勇先创景网站上知道,全域旅游的本质是人们的出行,对另外世界的探索、好奇,对另一种更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而引起利益相关者采取一系列行动所组成的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现象。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4] 理解误区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5]
全域旅游就是要用开放的发展理念,去掉行业门槛、割除行业藩篱、打破行业边界,向全社会开放资源、开放市场、开放服务,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能够参与旅游业发展,能够在旅游业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和意识氛围。
只有在这种开放理念指导下,“旅游+”“+旅游”作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才能得以实现。从本次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过程来看,开放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基本理念。
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新概念和新模式,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趋势,代表了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对我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这6个方面可以实现全域旅游!
1.发展全域旅游是一个改革创新项目,着眼于适应旅游发展的两大综合需求(产业综合发展和执法综合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推广、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体系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
2.要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改革和创新规划,而不是遵循传统的规划理念。
3.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理念
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
至此,“全域旅游”这个概念开始受关注。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破行业、部门、区域局限,把旅游业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点支撑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相应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专业的全域旅游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中景合天,助力景区全域旅游建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