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流露情绪。
岳晓东表示,很多人认为劝慰别人时自己必须冷静,其实这是不对的。在目睹别人的伤痛时,一方面要允许他们发泄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陪着一起流泪。
这会让对方感觉,你是能够感同身受的朋友。 二、让对方当英雄。
我们常常告诉朋友“要”怎样、“应该”怎样,这时你在扮演英雄的角色来指导对方,无形中给了他们压力。此时最好这样说:“我们知道你很坚强”、“你有能力战胜软弱”,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朋友无条件地接受和肯定,还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困境。
三、不急于追问。在朋友无法清晰表达时,不要急着追问。
你应该在听完倾诉后说:“我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但我真的很关心你。”这给对方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我们现在尊重对方的伤痛,但随时准备帮助他们。
四、拥抱前先询问。拥抱,本身是温暖的动作,可人在心灵受创伤后,会本能逃避亲密行为。
因此最好先试探性地轻轻握住他们的手,如果对方也紧紧地攥住了你,就可以轻轻抱抱他们;或试探性地问对方一句:“抱一下,你会不会舒服一些”。
多陪陪他 人生在世,命运就显得神秘莫测、有些不如意、烦恼,甚至不幸和痛苦很多。
因此,我们时常得到别人的安慰。反过来,安慰别人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那么如何安慰别人呢?这里有许多策略和方法以及讲究。
千万不能莽撞,不能显得没有一点修养。 如果你的朋友生病住院,你去医院探望.并说:“安心地休养一段时间吧?你不久就会康复的!从实际效果看这算不上安慰,除了医生,病人不会从任何人那里听到这话而感到宽心。
安慰一个死者的家属,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提及死者,让其家属忘记那些不可挽回的不幸,何必为表示你的怜惜而重又提起别人的悲痛呢?减轻他们痛苦的比较好的方法,便真诚恭听以及问问对方今后生活打算怎么办? 面对挫折,不同人的心理是不同的,不如意的人与如意的人相比较,会产生自怨气馁的复杂感觉,往往灰心、泄气,而伴随这件心理而来的,是人人都会寻找安慰自己的理由。于是.当她环顾四周时,发现有人比自己更加不如意,更会产生自得感,就能有效地排除人们的嫉妒,失望消极情绪,而代之以“知足”至振奋的情绪。
你的朋友失意之时,你不妨采用这种“比下有余”的方式,说说还有比你的朋友更失意的人,在冲淡他的失意感。当然.这决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让失意者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以图东山再起。
不悯之感,当人蒙受不平时,他的地位往往最软弱,而心灵往往最敏感,特别是那些平时自尊心很强的人需要别人给他安慰,却害怕别人给他怜悯。 如果你对你所要探望的病人一定要安娜几句的话,那么第一不耍装成你怜悯他的样于,没几个人受得起别人的怜悯的。
因为你越怜悯他,越使他觉得自己的病是一种痛苦,所以你要用相反的方法,你多幸运呀,但愿我也生一点小病,好让我也能安静地躺在床上休息几天,听了这话,我想起每天繁忙的工作,不觉为自己生病能暂时摆脱一切而私自庆幸起来。 那一年上海流行“甲肝”,如果你去探望一个甲肝患者。
临走的时候,应该对病人说,“你的危险时期已经过去了,好了以后你将不会再害肝炎病了,你比我多了一重保障”我想这话一定会在病人的心里闪出光亮的。 不激之慰:安慰别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火上浇油,把人家刚平息的情绪又激发起来。
一个人失恋了,伤心不巳,希望能自拔,安慰者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应该帮助人家分析分析对方的缺点,让失恋者内心产生一些平衡。但有的安慰者却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故作高深地来一句:“我早就看出她不是个好东西,他这是存心骗你,当初说爱你的那些活都是假的,你不知道他这是在利用你呀”使失恋者伤心之余,又多了一份窝火和寒心。
一个人被上级批评,正确的安慰是对他表示同情与惋惜。可有的安慰者却不分是非曲直,推波助澜,如“经理一定是出于打击报复才批评你的”“一定是你办公室里某人把你卖了。”
如果这些话是为了迫令被安慰着的情绪说的,还算有情可原,可如果是故意这样,就只能说明是心术不正了。简单的安慰于事无补,也肯定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不劝之感:在日常生活里,需要安慰别人的机会很多,一个女孩受不了苦恼的折磨哭起来了,你不要立即去劝她不要哭,这是不能解除她的痛苦的。
让她好好地哭一会儿,使她的感情得到了渲泄的出路以后,你的几句勉励就胜过几百句劝她不要哭的活了。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是给别人安慰。
这算得了什么呢,何必为此苦恼呢?如果你仅仅说这两句话,而不能解释这为什么算不了什么,那么你还是不说为佳。因为他心里可能会说;“你懂得什么?你只会说风凉话,难道我是为了不值得的事情自寻烦恼吗” 所以,安慰的首要条件是同情,我明白你的痛苦,不过在人生的旅程中偶然的苦恼是难勉的,我们希望四季皆春,今天虽然下雨,明天阳光依然会降临大地:这样的活,不是更为得体吗? 但是最佳的安慰方法,还是在安慰中寓以鼓励,一位记者家里住房紧张,三代四人同居一室,房里只胳摆一张小书桌,一次他用朋友诉苦,说他干了几十年的笔墨生涯,至今家里都放不下一张宽大的书桌,这位朋友听了却安慰说了句比较简单的同情更为深挚的话。
他说“世界上伟大的杰作都是从小书桌上产生的,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巴尔扎克也曾豪迈地说:“我即使居住在火柴盒里,心灵也能主宰整个天空。”这不是阿q 精神,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理想的远大、不为居室小而烦恼,从事着理想的事业,目光高远!—。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世的变迁,我们经常会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窘境。
朋友打电话告诉你,他失业了;同事的检查报告出炉,确定他罹患癌症;大学同学正经历婚变,准备离婚;好朋友的妈妈得了老年失智症;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为来不及见最后一面而抱憾。
面对这些伤痛或难堪,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样帮忙才有效?要帮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
.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
我们每天都与不同的人,进行许多不同的「对话」。我们可能事先在脑海中做练习,或只是顺口说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拐弯抹角,绕一大圈而终究无法切入重点。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Healing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
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本书可以提供许多实用的参考。
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
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
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
」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刹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
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
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
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
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
」或是「你不应该觉得。
」。
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
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
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
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
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
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
电话这头的我,也有着相同的困惑。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世的变迁,遇到让人难过事的几率越来越高——好友经历婚变、同事婆婆中风、岳父突然死亡、好友的年少至亲得了绝症……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的东西。我们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么帮,才算有效?要帮到什么程度? 而当别人痛苦无语时,该如何压制自我内心的不安和疑问,耐心聆听,安抚他的苦痛和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救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 这个时代,有家庭的好处就是亲情能够缓解很多焦虑。
然而 离婚率攀升,单身族群越来越多,好友之间的互相鼓励、安慰,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安慰人,仔细想想,还真是一个问题。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是件煎熬的事情。人的趋吉避凶本能,会使我们想快速解决它,然后获得解脱。
有人采取不说,害怕说错话,有的人则是言不由衷,绕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切入重点。总之人害怕自己的不合适表白、不合适行为大过安慰本身。
怎样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体面的,花心思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话,不妨看看专家怎么说吧? “疗效对话”的6大原则: 所谓“疗效对话”是由国外心理学专家提出的:针对如何弥补人际关系的鸿沟,适时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受难者获得适度的精神缓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 用心聆听 学会停顿 如果说倾诉会缓解焦虑,而聆听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细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聆听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或者发问。
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询问对方问题,获得事情的真相,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而不要急于了解真相,立刻对事件下结论。
这样会造成误会和伤害,好心办坏事。 正确的方法是找个相对隐蔽放松的空间,准备一些缓解压力的饮料,有些动人但不吵人的音乐很不错。
你们坐得很舒服,开始谈话的氛围是轻松的,私密的。 在对话时,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内心响起“我不懂……”时,就是应该停顿下来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什细节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者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产生好奇心。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档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要避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是朋友 不是救世主 帮别人度过难关,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处境中“拯救”出来。
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隶。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困境。
我们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别人身陷苦痛时,支援他们最基本的法则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哭泣是疗伤的过程。
所以,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好。 ● 给予安慰 提供实际帮助 给予安慰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
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恢复那种做自己、认同自己的感觉。
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不需要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亲人也一样。
我们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可以帮人打电话,找到专家,也可以找些书籍,或者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平静,自己去寻找答案。 ● 感同身受 但不等于他人 面对别人的苦痛,我们时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类似的经历,应该找到合适的时机表达——让他觉得这个痛苦,并不只“青睐”他,曾经也让你痛苦。
也许说出你的那段往事,会给他一些解决的提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
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阿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 长期守候 充当“共鸣箱”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快速地改变、整顿混乱。对方在巨变时期,需要有人和他讨论“该怎么办?选择了这个,会有什么有的结果?”。
做为朋友,我们试着更多地关心对方,增加见面、吃饭的机会,充当对方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 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这是正常的。
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
1. 倾听倾听朋友遇到的问题,以及朋友在问题描述中的情绪。
此时朋友的情绪是愤怒的还是自责的,是自卑的还是懊悔的等等,每种情况不一样,都要倾听后才具体分析。2. 站在朋友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绪。
切记不可站在技术制高点或者道德制高点指责朋友不该有这种情绪。朋友需要的是安慰,支持和宣泄,而不是空讲大道理。
3. “假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假装“客观”地去分析问题,积极地肯定朋友拥有此情绪是合理的,正常的。主要是让朋友觉得他并不孤独,让他觉得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的。
切记不要让朋友觉得他自己是个奇葩。你是来安慰朋友的,不是嘲笑朋友,更不是庆幸自己没遇到这个问题。
4. 找到问题的积极面告诉朋友遇到这个问题是“幸运的”,并列出好处。尼采说过“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在此过程中,需要诚恳,自己首先深信这些积极面。切记不能说得连自己都不信,这在朋友看来可能会觉得是敷衍了事。
5. 避免再次遇到问题让朋友自己总结从这次教训中获得的经验。避免下一次再遇到此类问题。
这样可以转移朋友的注意力,让朋友从关注问题的不良后果转移到关注问题的积极后果,让朋友脱离不良情绪造成陷在问题中无法自拔的困境。
第14条安慰话术: 喜欢自己才会拥抱生活盲目自大自尊,是骄傲无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弃,是消极悲观的人生。
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困难,喜欢自己比喜欢别人更不容易。拥有健康的恰当的自尊心理,面对挫折会表现得格外坚强。
不为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不为一时的挫折否定自己。时时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每每乐观中肯地赞赏自己。
若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喜欢自己吧。 第15条安慰话术: 多用善眼看世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处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也就无法和平相处。以“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总有可爱处。
自己多看别人的长处,就会越瞧越可爱。 圣人都要“一日三省”,要相互宽容。
第16条安慰话术: 不必一味讨好别人 讨好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讨好每一个人,等于得罪每一个人。
刻意去讨好别人,只会使别人产生厌恶。亲近别人要自然,“投机”心态要改变。
有时间讨好,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讨好别人总是靠不住,自己努力才实实在在。 一味讨好别人就会失去自我,充实自己很重要。
第17条安慰话术: 木已成舟便要顺其自然 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再去悔恨以前的行为,一点益处都没有,唯一明智的办法是,如何妥善处理后面的事情,别让事情弄得更糟糕。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已刻成舟的木头是无法恢复原状的,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
悔恨无任何益处,别把事情弄得更糟。 第18条安慰话术: 物质虽贫乏心理不潦倒 物质贫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贫困。
贫困常与潦倒相连,人穷常与志短相关。心理贫困,富也会沦为贫穷,心理富足,穷也能转为富裕。
物质贫乏加上万念俱灰,会很快摧毁一个人的身体;自信自强,虽暂时物质贫乏,但好日子也会很快到来。 人穷志不短,自强不息。
第19条安慰话术: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
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
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得最晚,谁笑得最开心。
第20条安慰话术: 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灵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
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第21条安慰话术: 人生应当欢乐有度 适当的娱乐活动能调节情绪,无休无止的欢乐却易转益为害。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大凡快意处,即是多病处。”
“棋可遣闲,易动心火。…”一味狂欢尽兴是肤浅的人生,换来的往往是痛苦的悔恨。
尽兴有度是达观的人生。乐极生悲不局限于娱乐方面,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欢乐与悲哀是伴生的,欢乐有度会使欢乐常伴。 第22条安慰话术: 换一种活法也许更快乐 当自己在工作中极不顺心,处处感觉都是围墙时,是否有必要换个环境?当自己在婚姻中极不开心,时时感觉都是冰窖,是否有勇气冲破围城?当自己已习惯逆来顺受,是否会挺起胸膛说“不”?有自信、能自强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
摘自短信大全网 别太窝囊地活着,舒心是快乐之精灵。 第23条安慰话术: 不妨暂时丢开烦心事 人生实在是太苦短,自己何必总是活得不开心。
有烦恼是正常的,没有烦恼才是不正常。要是自己心情不好受时,不妨去看一次电影,不妨去听一段音乐,不妨去唱一支歌曲,不妨去打一个电话,不妨去防享受一下阳光… 让烦恼心事见鬼去吧,先开心一乐。
第24条安慰话术: 愉悦的根基在自己身上 一般人总是将人生的愉悦,寄托在外界的事务上,依附于世俗的认同上。百般看重地位、财产,以及待遇、名誉等东西,自己一旦失去这些,便是沉重的打击,常会痛不欲生,其幸福和快乐的根基也随之毁灭。
假如自己真是这样过生活,那么快乐离我们是相当遥远的。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快乐程度,把握好自己。
第25条安慰话术: 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有的虽然得到了,其代价却巨大无比。许多哲人都说,幸福是种感觉,就如同“佛”就在你我心中。
幸福的感觉随满足程度而递减,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先哲们说: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
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悲哀。 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 第26条安慰话术: “想得开”才有快乐的心情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融儒、道、释三家精华的名言,叫人多一点开朗、开通与超然。
“想不开”总与“疯”字有染,其主要症结还在于钻牛角尖。“想得开”总与“智”字相关,其主要原因还在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家的“以退为进”,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实是人生的大智慧!摘自短信大全网 有什么想不开的,有退有进,能屈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