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北背景。
一个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只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极深刻地理解它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的艺术特色
音乐作者由于生活时代、环境和经历及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艺术特色。
(三)民族特征
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因此,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例如,有些作品只是概括地体现了民族语言的某些特点,有的则和具体的民间音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白毛女音乐中的《扎红头绳》一段,就是保持了山西秧歌《拾麦穗》的基本曲调。
(四)音乐语言
作曲家创作乐曲,如同文学家写诗作文一样,有自身表情达意的体系,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如旋律、节奏、拍子、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要从以上要素中表现出来。
(五)曲式、体裁和标题
曲式是音乐材料的排列样式、也就是乐曲的结构布局。具体可分为乐段、二段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和套曲等形式。体裁是音乐的品种,是在各时代,各民族,各阶级和个阶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体裁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如歌曲、舞曲、进行曲、夜曲、序曲、交响曲、组曲等等,这些体裁适合于表现不同的题材和内容。在器乐作品中,有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分,标题是指说明作品内容的一段文字,是帮助人们理解音乐的。
艾伦·科普兰把倾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 1、美感阶段; 2、表达阶段; 3、纯音乐阶段。
1、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
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
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
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
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
音乐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2、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阶段。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
“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
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订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
因此他仍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订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
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
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涵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
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
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题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
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
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题的确切涵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觉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
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 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
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 , 都会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 , 一种有力的感觉。
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
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强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
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涵义的解释。
3、。
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随着近些年各类音乐的创新与突破,市场上的音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
基本方式:
一、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
这是指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如果欣赏者具备了对这些音乐要素的辨别力,也就具备了音响感知的基础。
二、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
音乐音响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
三、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材料是在时间中展现并随着时间的运动转瞬即逝。
扩展资料
听觉的分类
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
二者既是音乐欣赏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音乐经验积累的结果。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
然而,一般声音听觉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先天具备的,而后者则需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鉴赏
音乐欣赏就这几招
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在保持个人爱好音乐的天性而发展的,听众听了高尚的音乐而更加爱好与了解,进而接受它的感化。
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分为:知觉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三个方面。听音乐只求悦耳,只是知觉的欣赏;听了之后,能唤起自己的喜怒哀乐,算是情感的欣赏;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变化,以及作者技巧的运用,是理智的欣赏。
1.知觉欣赏:音乐的四种基本成分,都能引起我们知觉上的快感,生动或强有力的节奏,都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轻快或婉转的旋律,与富丽或雄伟的和声,也给我们的知觉上带来种种乐趣;最能诱惑听众的是音色之美,丰满的管弦与嘹亮的歌声之所以动人心弦,皆因它们富于表现的音色。
2.情感欣赏:音乐的材料是音,不能象文字一样能明白地说出悲痛或欢乐,作曲家只能用声音表情法来引起我们的情绪;通常以不同的调性(大调表现愉快雄健,小调表现悲哀忧虑),节奏的急缓(比如表现奋发激怒时,节奏紧张而短促。表现委婉柔和时,节奏舒缓悠长),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热烈时音高且强,沉静时音低而弱),和声的变化(奋斗争执时多用不协和音,和平宁静多用协和音),音色的变化(铜管表示战争,木管表示田野)等方法来表现他们的情感。
3.理智欣赏: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因为它极端重视结构美,理智欣赏的起点,是在能辨别何谓主题,并认清它的特性(音符的长短,节奏的组织);其次,再看作曲者怎样来变化及展开这个主题,而进一步了解乐曲的全篇布局;最后还要知道各种重要曲调之形式,以及各时代不同的派别与个人不同的作风。
这三点,对于真心想了解音乐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单靠知觉的欣赏,决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即使音乐激动了你的感情,也不算了解音乐;应该再进一步,努力向理智的路上去寻求乐曲的奥妙,因为高深的音乐是万万离不开理智的。此外,真想了解音乐的人,还须懂得初步的乐理与乐器的常识,然后常常聚精会神去聆听欣赏,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为音乐欣赏高手了。
音乐鉴赏方法 从当代审美哲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和“情感艺术”,还是强调 “心声相合”的“听觉——心觉”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审 美体验中。
也就是说,艺术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 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体验的自由创造”[2]。“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 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黑格尔)[3]。
音乐正是这样一种 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这种 “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在审美体验中实现的“有生命力的形式”。
它是以听觉感知为先 导,通过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达到超越自我、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精神升华 的境界。 一、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 乐”。
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 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4]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 地获得音响美感。
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 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通过听觉实现的审美过程。 从音乐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
音乐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音乐鉴赏者为对象的,音乐鉴赏者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 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
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 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
[5]音乐的美 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这里所说的音响感知,也就是指通过听觉达到的 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相对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
值得强调的是,音乐是时间艺术,乐音随时间的 运动转瞬即逝,因此,音乐听赏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说音响感知是音乐鉴赏的基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音乐鉴赏中的音响感知首先构成对音乐 形式的美感,或对音乐感性存在形式外在意蕴的把握。音乐的形式美表现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巧妙 精制的音乐结构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其二,音乐鉴赏中的一切情感 体验和想象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如果脱离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感知,音乐鉴赏也就无从谈起。 有些音乐听赏者,从表面上看他们在听音乐,但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倾听音乐本身,而是猜想音乐在说什 么,描述了什么具体形象。
由于他们的想象没有建立在音响感知的基础上,当然总是感到不能真正的体 验和理解音乐。 创造性音乐体验过程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音乐是个神奇的东西,我说它是个奇迹,因为它处在思维和现象之间, 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一种朦胧的介质,既象又不象它所传递的东西——需要时间表现的精神和 无需空间表现的物质。
我们不知道音乐是什么。”
[6]正是由于音乐艺术的非具象、 非明确语义的特征,在音乐鉴赏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鉴赏者从特定的音乐音响出发去感知和体 验音乐,另一方面,需要鉴赏者将自己的身心融于音乐音响之中,创造性的感受和理解音乐。 也就是说,音乐鉴赏中的音响感知与一般听觉的认知反应有着本质的的不同,它是一种“审 美的聆听”。
这种审美活动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沟通过程。 平时我们所说的音乐情感,实际上是音乐音响和听赏者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如音 乐美学家迈耶(Leonard B.Meyer)在《音乐的情感和意义》一书中所强调的那样,音乐的意 义既不存在于刺激物(音乐音响)中,也不存在于它所指向的事物或听赏者的头脑中,而是在 作曲者、表演者和听赏者的交流关系中。我们知道,作曲家的创作冲动和音乐主题可能来源于 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领悟,也可能是对某一现象的有感而发;它们可能是长期思索和积累所爆 发的灵感,也可能是对瞬间的印象和感受的象征性表现;一部音乐作品也许是源发于特定自然 景象,也许是以其他艺术作品,如文学故事、绘画等,作为参照物。
无论一部音乐作品产生的 初衷和背景如何,作曲家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意念、观念和作曲时的激情或情感已经物 化为音乐(大多数情况是乐谱),再经由表演者的再创造,将其物化为音乐音响。当然,每一 部音乐作品都有着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感性特征,这些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主体 (音乐鉴赏者)的意识活动。
但任何音乐音响(主要指器乐作品)终归是无具体形象和明确语 义的音响运动,也就是说,具体作品的感性特征对主体的意识活动的制约和引导是留有充分余 地的。爱的甜美和兴奋,恨的愤然与急切,胜利的喜悦与豪情,失败的苦涩与悲怆,这些较具 体的情感由于音乐鉴赏者的气质、个性、情感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8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