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选定一个自己认为有发展,能赚到钱的行业,最好能从兴趣出发,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其实男女都一样!
第二 为了这个行业,有目的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或者学好自己的专业,只要你认为它可以支撑起你以后的生活。
大学时期只要有这个意识就可以了,别的没什么说的,好好学习吧
目前职场最需要的就是“一专多能”的人才,让自己再某一方面变的很专业,同时不要忘了拓展知识面,总之现在开始就要有目的的学习!不要盲目去追求,只有时间对每个人才是公平的。
职业认知的方法:
1、现实情景检测法
日常活动中认识自己,通常我们日常行为都是自然发生的,没有通过任何的反思行为。例如:你会想一下,在对待脾气暴躁人时,你是否能够以礼相待;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具有较强的合作与适应能力,情绪的稳定性也较高
2、内省法
通过与自己内心对话,反思自己。也不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不妨问问自己: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等等。
3、成长经历法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积累的,例如: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所经历的处理事务,自己是否能从中吸收哪些失败经历、可利用学习的信息又有哪些?
4、他人评价法
仅从自己角度了解自己,一定会存在盲点。而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了解自己,能够得出较客观的定位。通过同事、朋友和上级的评价,能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界的评价,甚至是指责。
附上定义:
职业认知就是对职业的认识、职员和团体的认识。
职场的激烈竞争,迫切要求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意识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而员工的职业化训练,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企业的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员工简单的将当前职业看成谋生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作责任心与归属感,影响到团队整体合力的发挥。
从小学开始,学校给我们灌输了一种竞争的思想,老师给我们灌输了一种埋头学习的思想,家长给我们灌输了一种比较的思想。我们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活了十几年,不断的竞争,仿佛只要成绩好就会胜过一切,我们读书的机会少了,我们认识自己的机会少了,我们建立优良人格的机会没有了。进入大学,我们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时间,去认识自己,抓住大学的机遇,培养自己的品格、人格和心理是最重要的事。
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愉快地接纳自己,才能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本文旨在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个性环境等方面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主要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部分组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自我认知更趋主动、客观。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生理趋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交往关系的扩大,个体的独立意识与社会化意识得到强化。
大学作为青年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过程,个体不仅要考虑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还要考虑个体的社会责任与前途等问题。因此,大学生跨入校门之后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对自己作出一个较为符合实际的评价,即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样,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各类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大,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现实和全面。
其次,自我体验更加丰富复杂。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成分,是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反映。自我体验可以表现为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等情绪状态。大学生活实际上是个体对自我的重新认定和确证过程。中学时期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如何考上大学。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面临专业选择、交友、恋爱、职业选择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波动性。如取得成绩时就能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容易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悲观失望。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尊心较强的人不仅对自己持肯定态度,也往往能够接纳别人,乐于参加社会活动。
第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部分,表明个体的自觉过程。包括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形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动力强烈,能够自觉、主动地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并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调节自己,使自己的努力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他们期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独立的进行思考、判断;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主张,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正确的思想意识决定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其正确自我认知,无论对其的现在与将来、现状与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大学生的成熟人格尚未完善,心理素质存在缺陷,自我认知往往出现一定偏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客观对待得失[1],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未来的就业、求学、发展、生活等常常带来负面影响[2]。正确的自我认知来源于正确的思想素质,纠正具有偏差的自我认知,要注重从提高思想素质抓起。
一 自我认知的形成基础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关乎自身发展大局,甚至影响一生;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客观、准确地判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决定荣辱成败。 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从哪里来的?显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亦非与生俱来,人的正确自我认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主席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当然包括自我认知。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有关,是自我认知形成的基础。在学龄前,受家庭成员与幼儿园老师影响,这一启蒙阶段,对其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与中学阶段,其自我认知有很大发展,对外界事情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到大学阶段,随着年龄增大,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增多,从自身纵向与横向的经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我认知。
由于此时的学习和生活相对独立,自我认知对自己的行为影响越来越大。 大学时段自我认知的特点,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尽管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们的社会实践不同,所感知的环境有异,来自于家庭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经济状况的区别。家庭环境优越、父母过度溺爱、其自我认知情况与家庭环境贫寒、从小受苦受难者,其表现明显不同。
大学生入校时,自我认知状况差异颇大,思想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大学生思想素质较高,处事稳重,自理能力强,具有主见;也有一些大学生与此相反,思想素质较差,做事偏激,自理能力差,行为盲目。
这种差异,主要是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差异。自幼形成的缺憾,如果在成年后未加纠正,往往对一生产生不良影响。
在大学期间,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重点了解自我认知容易出现偏差的大学生,加强针对性教育,特别要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这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标准,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及时的、恰当的思想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3]。虽然这些大学生教育存在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长远角度进行说服教育,尚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思想意识教育方面,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正是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加强的[4]。 二 自我认知的正确辨别 大学生自我认知是否正确,首先需要自我正确判断。
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提高的过程,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其基本特征是常态下的心理失衡,是自我认知的判断出现偏差,甚至迷茫。
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认知的自我肯定——犹豫彷徨——肯定——再否定,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没有把握,不能正确判断,往往处于自我认知的矛盾之中。 这种现象与思想素质较低、辨别能力较差、社会实践较少等有关。
其原因虽多,但最重要的是思想素质低下所致。有些行为偏激者,对一些事件显示出明显的幼稚特征,在做事之前总自以为是,自我评价良好,对自己的不正确想法缺乏正确的判断,对前因后果没有正确的认知。
比如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马加爵案……他们做事之前,总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并将此想法付诸实施。直至走向犯罪、难以收场时才恍然大悟、悔恨至极。
如果在事发之前能够确信会发生如此后果、倘若事后再有如前之事,他们再重复以往手段的可能微乎其微。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正确判断自己行为、正确判断与分析事件、正确处理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
一旦出现偏差,就将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能准确判别正确与错误,使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处理日常事务处于无知乃至盲目状态。要改变这一状态必须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行为易生偏激者,其重点要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提高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使一些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大学生尽快走出误区。一些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而有些意识到者则明知自己可能存在问题也不乐意纠正。
此种情况,应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5],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认知方法,如此方可掌握正确的自我认知标准与正确的自我认知方法。 三 自我认知与思想意识 影响自我认知的因素较多。
通常情况下,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接受的政治思想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不可否认,目前家庭教育的淡化、社会负面影响的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旁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发生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心理危机、就业危机、人际。
职业生涯规划里的自我认知是自我评估。包括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的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的测试,以及对自己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的评价等等。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对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周边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了解所处环境的特点、掌握职业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明确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以及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创造的条件等等。
只有对环境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组织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扩展资料: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态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首先,要对年度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确定哪些目标已按计划完成,哪些目标未完成。然后,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未完成原因及发展障碍,制定相应解决障碍的对策及方法。
最后,依据评估结果对下年的计划进行修订与完善。如果有必要,也可考虑对职业目标和路线进行修正,但一定要谨慎考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职业生涯规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3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