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整点相减,再用分相减,如分钟数不够就在小时中拿出一小时作60分加上原来的再减。对应分钟后者小于前者的应向后者的小时借1小时,即60分钟。
1、这样后者的时间表示就为:
(A-1):(B+60)。
如:09:20到13:10
计算过程:
13-1=12
10+60=70
12-9=3
70-20=50
所以时间段为:
3小时50分。
2、再如:7:50到15:10分, 15-7=8时,10-50不够,变为60+10-50=20分,8-1=7时,经过的时间为7:20分。
扩展资料
学习数学时钟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如时钟在生活中作用。
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如时钟与生活密切相关。
计算:1、口算与估算:900÷3012*40480÷8016*612*7420÷60100*262400+3005600÷70320+78090÷1816*25480+30300-25*4100-72÷8689*5≈5430÷9≈3976÷8≈2080*4≈260*8≈2、用竖工计算并验算:209*438652÷363、脱式计算:210+405÷9*124020÷20-18*114、列式计算:345减去34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882除以21的商加上18,和是多少?基础知识:一、填空:1、已知时间和工效,求工作总量的关系式是:()。
2、最大两位数和最小两位数的和是()差是()。3、在□24÷35中,如果商是两位数,□中最小要填()。
4、填上合适的数:12米=()分米9吨=()千克1800平方分米=()平方米5、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商()。6、一个长方形的长60米,宽50米,它的周长是()。
7、一个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这说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8、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支铅笔长18()课桌高7()一棵大树高15()教室长9()90米=()分米=()厘米9、一个数的19倍是361,这个数是()。
10、9275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作()。1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它的宽是6分米,长()分米。
12、要求一辆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和()两个条件,它们的关系是()。13、()里最大能填几?14*()。
时间加减法:
日按24进制计算,小时、分、秒按60进制计算。
时跟时相加减,分跟分相加减,满60分进1时,不够时1小时作60分。
例:
16:30-10:45 = 5小时45分钟
讲解,当30分钟不够减去45分钟时,要向前借1当60;那么就成了30+60-45=45分钟
16被借走了1,剩下15-10=5小时;所以答案为:5小时45分
扩展资料:
时间单位: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说小学数学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的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之一.一、重视计算学习的基础随着现在教育在社会上的热度越来越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上学前,教孩子几个汉字或是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的家长不在少数. 所以,大部分一年级的孩子来上学时并非一无所知,他们通过自己家长的教育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经验,对计算已经不再陌生,甚至已经有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一年级主要是让孩子掌握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笔算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等,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一开始是认数、分与合、比较大小、计算等穿插进行,而分与合的学习对10以内口算的学习起到了奠基和启蒙的作用,因此,分与合成了一年级学生一开始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曾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生,分与合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好,但是10以内的加减法却计算得很好,速度快,正确率高. 笔者也曾从学生的父母处了解到,是在上学前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对计算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家长也很疑惑,为什么孩子计算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分与合这样的知识却总是掌握不了. 我想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计算教育一定是题海式练习,熟能生巧,学生自然会对计算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但是并未进行系统学习,学生找不到知识间的联系,所以即使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也不代表就能掌握与之联系甚密的分与合. 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而这名同学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所以,这看似简单的计算教学也是需要层层递进地系统学习的,把握好基础才能后来居上.二、计算教学不断渗透进平时教学活动中计算并不是一个章节式的知识点,也不是一个专题性的知识点,从低年级20以内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口诀试商,到中年级的两位整数乘除法,再到高年级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纯粹的计算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材. 另外,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三大领域,都与计算密不可分. 所以计算的教学必须渗透进每天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利用每节课的前3~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计算练习,而这些计算的练习又并不是呆板枯燥的. 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练习的题型也在不断变化. 如:一年级学习到一题四式后,学生在每天的练习中就会遇到已知一道算式,写出与之相关的另外三道算式,即给出算式3 + 5 = ?,学生写出5 + 3 = 8,8 - 3 = 5以及8 - 5 = 3;二年级学习了表内乘法及口诀求商后,学生就会在每天的练习中遇到根据一句口诀,写出用它来计算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即教师报出口诀三四十二,学生写出算式3 * 4 = 12,4 * 3 = 12,12 ÷ 3 = 4及12 ÷ 4 = 3;如果学生对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也可利用这3~5分钟进行强化,如强化题型“5 + □ > 13,□里最小填几”等. 这每天的3~5分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也能够对不断学习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即使一开始有欠缺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这3~5分钟不断地补上.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估算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估算的意义和重要性,为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低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可以在具体的题目中渗透,如19 + 9,19可以看作20,9可以看作10,20 + 10 = 30,所以估计19 + 9的得数不会超过30;又如二年级经常遇到的问题“每条船最多可坐5人,33人6条船够坐吗?”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去尾法”和“进一法”. 有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三年级遇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需要试商”的内容时,相信学生便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了.四、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计算恩格斯曾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数学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最后还会应用于生活. 所以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计算的原型.在低年级时,学生经常不能理解加减法或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而对于数量关系式,有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式地学习. 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买东西时产生的几个量:商品价钱、付的钱、找回的钱,如果没有生活中真切地实践过,多次感受了这个过程,相信课堂上练得再多也无法弥补.高。
小学数学计算中的规律有哪些
小学数学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
✍ 减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
运算法则
✍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 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