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爪切进针法: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上端将针刺入。
应用: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一、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二、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②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三、管针进针法: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希望能帮到楼主
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相互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四种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快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缓慢送至应刺的深度。此法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减轻疼痛,临床最常用。
此法多用于1.5寸以内的短毫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又称并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捻动,将针刺入穴位。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穴位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 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如印堂穴等。
(4)舒张进针法,是以左手栂、食指分开置于腧穴上,两指将腧穴部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 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之间刺入。此法多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如腹部。
一、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二、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②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③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三、管针进针法: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希望能帮到楼主。
1.持针法
持针就是拿针。持针的手叫“刺手”,一般习惯用右手;辅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说明针刺操作时左右两手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有如执笔,故又称执笔式持针法。此法临床上最常用。另外,还有拇、食指持针法,拇、中指持针法等。
2.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3.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进针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2)针刺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1.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实际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
该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根据押手辅助动作的不同,又分为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四种。 (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将针刺入皮肤。
适用于较短毫针刺入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夹持棉球,裹住针尖,直对腧穴,当押手两指下按时刺手顺势将针刺入穴位。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间刺入。
多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穴区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侧面或上端刺入。
适用于头面等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3.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针管,代替押手。
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然后快速将针拍入穴位内,再将针管抽去,施行各种手法。本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这个。
首先说说古人的看法:
1、刺之要,在速迟
2、以爪切之,欲令气散
3、嘱之以咳,随咳入针
以上是古人有关进针不痛的方法,即:
1、进针要快,皮神经和血管神经对痛觉刺激敏感,所以选穴位要准,不要扎进血管引起刺痛。同时进针要快,使针尖在皮肤层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2、进针前选好穴位,可以用持针手以外的另一只手指甲切压腧穴部位的皮肤,使卫气暂散,而使进针不痛(但是指甲切压的时候病人也会痛的)
3、让病人咳一声,在咳的同时进针,可以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使针进入皮下。
需要注意的是,进针仅穿过皮肤层是不够的,要使针尖穿过皮下筋膜才可避免在皮肤层留针。
另外: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感是:酸、麻、胀、重,而不是“痛”。一般认为,针刺深度对气感影响比较明显,当刺激神经末梢神经结节时,一般产生“麻”感;刺激肌肉组织时,一般产生“酸胀”感;刺激筋膜、关节等疏松的结缔组织时,一般产生“酸重”感;刺激神经主干时,则会产生“过电样麻”感;如果穴位选择不准,或进针方向有误而刺激到血管时,则会产生“刺痛”,在针灸治疗中如果产生“刺痛”感,则是针刺失当引起的。
临床上一般补泻手法刺激较轻微,尤其是补法,泻法刺激相对稍强;其次是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此四法刺激较强,但疾病针对性也较强,故而临床上可以采取多取穴而少刺激的方式予以替代;最后是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此四法用于驱使经气通过肘膝肩胯等大关节时可以选用,临床上也不多见。
总体上讲,针灸是所有创伤性治疗中,最为无痛,创伤最小的一种治疗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以最小的痛苦,为病人解除疾苦,才是我们的目的与初衷。然而,所谓“刺之要,在速迟”,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作为一名针灸医师,我们没有捷径可寻,扎实苦练基本功,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7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