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生活常识 » 转移与消除攻击行为的方法(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方法)

转移与消除攻击行为的方法(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方法)

分类:生活常识 日期:2022-08-21 13:34 浏览:6 次

1.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哪些方法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

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一、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生理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二、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应该对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甚至冷嘲热讽幼儿。

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2、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要让幼儿不要用破坏性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去发泄情绪,教师首先要日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其次,教给 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如可教幼儿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

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其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3、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暴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

因此,幼教工作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进行大的形式,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样。

这样一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了。4、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独占争抢玩具、图书、椅子而引发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布置、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渗透分享和谦让教育,例如,让幼儿带糖果、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体验分享后的快乐,通过故事《谁撕的书》、《小羊过桥》,懂得同伴之间不谦让所造成的后果,班上买了新玩具让幼儿讨论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5、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

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

2.以下哪些是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的策略

一、不满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如某学生因为妈妈是环卫工人而常被同学笑话,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只要同学一提起环卫、扫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对。

这种攻击行为我们称之为不满性攻击行为。纠正这种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

比如,老师可以请他的妈妈到班上来向同学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的高尚,老师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让该学生得到尊重的满足,以此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需求”,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延缓这方面的需求。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对7至9岁的小学生进行训练,每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引导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协作绘画或解答难题,以此延缓满足需求的欲望。

结果,经过训练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因此,当学生发生不满性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延缓他们的需求欲望。

二、取乐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愉快体验。如,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走到培智班门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的学生说话、走路的样子,这就是取乐性攻击行为。

又如五年级小学生,以逗低年级小朋友哭为乐,这也是取乐性攻击行为。那么,小学生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共感能力较低。

所谓共感能力是指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为了纠正小学生的取乐性攻击行为,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组织他们慰问、帮助残疾人,关心爱护比他们年纪小的小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共感能力的培养。

三、迁怒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是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另一对象身上。如某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可能将这种怒气迁移到课外,并用身体或言语去攻击其他同学,他会抱怨其他人:“就是因为你,老师才批评我”。

如何纠正这种迁怒性攻击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两点:1.在“源头”上下功夫。就刚才那个事例,“源头”是老师当众的批评。

为此,老师要避免在课堂公开批评学生,改用课堂提醒或课后谈话较为妥当。2.开辟情绪发泄道。

如为了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开辟“心里话我想说”、“我的心情”等交流活动;可以在班里建立“心情角”,开辟“心事点点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事、感受写下来张贴出来,既让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又让其他人来关心、理解他。四、模仿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

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

如有一次,一个小学生模仿中的武术动作,把同学的牙齿打掉了两颗。其实,这个学生主观上并非有意去伤害他人,可是客观上他确实造成了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小学生模仿攻击行为所导致的。

纠正小学生模仿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任孩子的 兴趣。现在,很多动画片、都有武打和攻击性内容,这些内容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类看多了,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多。

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指导孩子对好坏、美丑做对比性评价,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武术,首先要学武德;练拳脚,尤其要练意志和毅力。

五、受诱惑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外界事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其诱惑,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一学生带来一本非常好看的连环画,另一学生非常想看,急切的心情导致他产生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创设情境,进行移情训练,可以降低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移情反应中,学生不仅可以觉察出他人的情感,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产生与他人相同的心情。

比如,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玩游戏,可以选一位平时较多去攻击别人的学生扮演一个受人攻击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被别人攻击时的心理感受,知道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伤害,使这位经常攻击别人的小朋友在以后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进而改掉自己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去帮助学生纠正这种不良行为。

3.如何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

一、不满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小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常常因受尊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如某学生因为妈妈是环卫工人而常被同学笑话,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只要同学一提起环卫、扫地的事,他就以拳相对。

这种攻击行为我们称之为不满性攻击行为。纠正这种攻击性行为,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

比如,老师可以请他的妈妈到班上来向同学们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的高尚,老师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让该学生得到尊重的满足,以此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需求”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需求”,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时,能控制自己,延缓这方面的需求。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对7至9岁的小学生进行训练,每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引导他们同其他小朋友协作绘画或解答难题,以此延缓满足需求的欲望。

结果,经过训练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因此,当学生发生不满性攻击行为时,可以引导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延缓他们的需求欲望。

二、取乐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获得愉快体验。如,一群一年级的学生走到培智班门口,便模仿有智力障碍、身体障碍的学生说话、走路的样子,这就是取乐性攻击行为。

又如五年级小学生,以逗低年级小朋友哭为乐,这也是取乐性攻击行为。那么,小学生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生取乐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共感能力较低。

所谓共感能力是指从他人的观点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共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为了纠正小学生的取乐性攻击行为,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组织他们慰问、帮助残疾人,关心爱护比他们年纪小的小朋友。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共感能力的培养。

三、迁怒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有时并不指向于直接刺激自己的对象,而是把脾气、怒气发泄到没有与其发生直接关系的另一对象身上。如某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可能将这种怒气迁移到课外,并用身体或言语去攻击其他同学,他会抱怨其他人:“就是因为你,老师才批评我”。

如何纠正这种迁怒性攻击行为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两点:1.在“源头”上下功夫。就刚才那个事例,“源头”是老师当众的批评。

为此,老师要避免在课堂公开批评学生,改用课堂提醒或课后谈话较为妥当。2.开辟情绪发泄道。

如为了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开辟“心里话我想说”、“我的心情”等交流活动;可以在班里建立“心情角”,开辟“心事点点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事、感受写下来张贴出来,既让他的情绪得到发泄,又让其他人来关心、理解他。四、模仿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儿童观察成人对塑料大玩偶一边大声臭骂,一边拳打脚踢。

然后给儿童玩这些大玩偶,发现许多儿童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对玩偶施行攻击。现实生活中,电影、电视、他人等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小学生的模仿。

如有一次,一个小学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武术动作,把同学的牙齿打掉了两颗。其实,这个学生主观上并非有意去伤害他人,可是客观上他确实造成了伤害他人的严重后果,这就是小学生模仿攻击行为所导致的。

纠正小学生模仿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放任孩子的兴趣。现在,很多动画片、电视剧都有武打和攻击性内容,这些内容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类电视剧看多了,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增多。

为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一些电视剧,指导孩子对好坏、美丑做对比性评价,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让学生知道,学武术,首先要学武德;练拳脚,尤其要练意志和毅力。

五、受诱惑性攻击行为及纠正策略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当外界事物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较容易受其诱惑,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一学生带来一本非常好看的连环画,另一学生非常想看,急切的心情导致他产生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笔者认为,创设情境,进行移情训练,可以降低受诱惑性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在移情反应中,学生不仅可以觉察出他人的情感,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产生与他人相同的心情。

比如,在角色游戏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玩游戏,可以选一位平时较多去攻击别人的学生扮演一个受人攻击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了解被别人攻击时的心理感受,知道攻击性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伤害,使这位经常攻击别人的小朋友在以后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进而改掉自己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切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教师应当运用教育的艺术去帮助学。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原发布者:郑刚旭

如何减少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的要素有要有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为负面的、要有伤害行动的实施以及伴有侵犯性情绪。只有这几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界定为侵犯行为。通常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性化行为与饮酒等。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通常可以从三种理论或者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一)生物学本能论的解释。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引起的。洛伦兹认为,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引起的(二)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该理论包含的主要观点有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成正比;想抑制侵犯,需要提供与侵犯强度成正比的预期惩罚强度,即侵犯强度越大,越要抑制它,就需要提供越强的惩罚预期,加大惩罚力度;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大。但该理论却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社会学习论的解释是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该理论还认为侵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改变或消除。支持的实验有:强化与替代强化;侵犯行为-惩罚;侵犯行为-取消奖励等。通常减少侵犯行为的手段包括:宣泄、社会制约(惩罚)、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等几方面。(一)宣泄。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使被

5.转移攻击目标对消除挫折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

如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 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有一天,他看报看得太人迷以致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 单,最后还是迟到了。

这位老总愤怒之极,到了办公室,为了转移 别人的注意,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 销售经理挨训之后,走出老总办公室,气急败坏地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对他 挑剔一番。

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 线员的茬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 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在现实的生活里,这种“踢猫效应”时而发生。

不少人在遭 受挫折后,不是冷静下来考虑如何克服困难,而是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怒气。遭遇挫折,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产生“踢猫效 应”,就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一个人在愤怒或受挫折等情况下,将攻击的矛头没有指向引起 他消极情绪反应的对象,而是指向无关的人、生物、物件和事物。 这种现象,称作转移攻击目标或攻击转移。

这是人们在遭受挫折之 后所出现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导致攻击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述两种情况:首先,引起愤怒和挫折的根源是模糊的或不可知的,人不知道 攻击什么,但感到愤怒,寻找身体旁的某人或某物作为攻击目标。

其次,令自己愤怒和受挫的人或事物过于强大,如若向他(它) 们攻击,便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有危险,于是便将攻击活动 (包知言语的和体力的攻击)指向无辜的人或物。转移攻击是人类社会常见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使个 体得以安全地发泄内心的紧张,不安与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转移攻击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们的焦虑和受挫感,不是一种积极的心 理防御机制,另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也可能成为某些社 会偏见(如种族歧视)的一个成分。

怎样做才能不让消极心理成为生活中的负担?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很不利的。它可 能误导个人的判断和自信。

心理专家说:“在关键时刻,切忌自怨自艾、患得患失,这时候更应该不断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其实有时候出现紧张、焦虑、烦躁、忧郁或者兴奋等种种情绪 波动是正常的,适度的紧张感对人们是有帮助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关键在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适度调节和利用自己的情绪, 把握住自己的心理预期。

首先,做到心里有数。有序安排,做好合理规划,心里有底本 身就是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就是对自己的情绪心里有数,在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听听歌、洗个 热水澡等。

其实,总的来说心里有数,就是要对自己整体状况有一 个大体把握,要做到自己对自己有所了解。 百战不殆首先就要知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

其次,要有所依。在情绪不够稳定的时候,做出的决定也许会 有些偏颇,如果身边有一个随时可以分享快乐,给予建议,倾听你吐露心声的朋友、伙伴、亲人,是可以缓解激烈的情绪所带来的不 稳定因素的。

再次,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可以默不作声地进行, 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更可以歌唱或吟诵,每天只要10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就能抵消我们许多年的思想习 惯。

自然,我们越经常性地意识到我们正在告诉自己的一切,选择 积极、夸张的语言和概念,我们就越能够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 最后,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

按时作息,注重营养,少吃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还有一些简单的小方法,调适自己的心理、心情。

一是轻松起床法。晚上躺下人睡前或早晨醒来起床前, 在床上用5分钟放松全身。

二是放声大笑法。当人们发自内心地大 笑时,体内引起压力的激素放松身体,使免疫力增强。

这种效果能持续24个小时。

转移与消除攻击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相关推荐:
  • 立春和打春词语哪个好一点(打春)
  • 茼蒿开花了还能掐着吃吗?(茼蒿能生吃吗)
  • 我国什么法明确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
  • 红楼梦中的四春按年龄大小排列是什么
  •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上一篇:对美的启示的作文开头结尾(有关美的作文开头和结尾) 下一篇:二级语文字词(小学二年级语文该掌握哪些知识点)

相关推荐

立春和打春词语哪个好一点(打春)
茼蒿开花了还能掐着吃吗?(茼蒿能生吃吗)
我国什么法明确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
红楼梦中的四春按年龄大小排列是什么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王志文演过的电视剧大全(全部)(王志文所有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潮流时尚 写作素材 创新创业
生活常识 策划方案 安全知识
自考专业 家居生活 三农创业
励志故事 时尚穿搭 星座知识
热门分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254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