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就是记叙文中最常用的四种方法。
我们先假设正常的时间顺序为A-B-C,以它为参照标准来分析这四种记叙方法。 所谓顺叙,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一件事的方法,用字母表示就是A-B-C。
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完全忠于事情的实际。例如本册教材第8课(阿累的《一面》),作者满怀深情的叙述了他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
作者从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写起,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先生的书、欲买书又怕贵、鲁迅先生送书、直到“走出书店的门”,这半个钟头内发生的事,作者如实记下来了,并且与实际情况一致。这就是顺叙,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忠于实际的写法。
顺叙的写法由于与事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写起来比较容易操作,读者读起来也易于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不过运用顺叙的记叙方法要注意有祥有略,不可流水帐似的平均使用笔墨。
不然,作文就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了。 倒叙与顺叙恰好相反,它的模式是C-A-B。
也就是说,倒叙先把结果(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一般新闻类作品或回忆性文章多采用这种写法。
如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第1、2句)即交代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后面的主体部分才分别从我中路、西路、东路三路大军详细介绍了战役的具体进展情况并作了实事分析。又如12课《猫》,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可见,这就是倒叙了。 要注意的是:倒叙提前的只是某个部分,其余的内容还是要按照顺叙来写。
采用倒叙,必须是为了制造悬念和波澜,是因为结构或表达的需要,不能为了倒叙而倒叙,把倒叙当作一把万能钥匙。 插叙与顺叙、倒叙的最大区别是插叙涉及到两件事。
它是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外一件与之有关的事,并在插入的故事结束以后,再继续原来的故事。也就是说是A-B(-D)-C模式。
如第7课《驿路梨花》,全文采用顺叙,从“夕阳西下”写起,到“一弯新月升起了”,又到“这天夜里”,直到“第二天早上”,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在文章第33自然段,插入了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学雷锋盖小屋的故事,不仅解开了文中的悬念,而且深化了全文中心。
一般说来,插叙的内容要对原文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达有积极的映衬或铺垫作用,要能为全文的中心服务。 平叙也涉及到了两件事。
它与插叙的区别是:插叙是在甲事中插入乙事,乙事为甲事服务;平叙则是甲事、乙事(或者更多事)同时记叙,每一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行的,它们共同为文章中心服务。模式如A-B1(B2)-C1(C2)。
平叙可以一件事一件事的分别叙述,说完了这件事再讲那件事,古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是如此;也可以几件事并行交叉的进行,齐头并进的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第4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就采用了平叙的前一种写法。
作者选用抗美援朝战争中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以及和无名战士的交谈这三件事,共同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思想主题。又如《水浒传》第49回,“原来和宋公明初打祝家庄时,一同事发。
却难这边说一句,那边说一回,因此权记下这两打祝家庄的话头,却先说那一回来投入伙的人乘机会的话……”这里两打祝家庄和49回的“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就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用的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三国演义》第55回“却说玄德……”“却说孙权……”“却说赵云……”四个段落讲了三件事情,然后集中到二气周瑜上来,属于平叙的第二种写法。
上述的两种平叙方法,第一种较为常见,它只需要在各起讫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后者需要注意把几条线索灵活交织起来,做到巧于照应,让读者看得明白。 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这四种叙述方法各有特色,一般说来,初中生600字作文大多使用前三种,但具体运用到作文中又因人而异,同一个文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本次练习题《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写获得成功的经历,可以顺叙;如果从成功的喜悦入手,则可以倒叙;从失败到成功,其间还可以插入父母、老师同学对你的鼓励,三种方法随你任意取舍。又如《家乡新变化》,因为有“变化”要表现,而且涉及时间较长,所以最好用倒叙,从眼前写起,回忆过去并和眼前作比较,以突出变化之大。
若是换用顺叙的写法,固然可以按时间顺序一一写来,但于初中生的实际则不利于安排材料。 总而言之,方法是死的,运用是活的,只有多读多练,在具体的作文中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选择,才可能用恰当的方法写出优美的作文来。
记叙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必须掌握的方法,但是要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引人人胜。就要综合运用各种叙述方法,如倒叙,插叙、平叙等。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提前叙述,然后再用顺叙的方式从头叙述事件的整个过程,它能造成悬念,使所叙述的事件更显得曲折动人。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放下原来的叙述,插进另一段叙述,以对刚才所叙的某一事物作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它能舒缓叙事的节奏,使事件的交代更清楚。
平叙,又叫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它能使事与事之间有互补作用。这段例文就是只选用了一种叙述方式,对其它叙述方式不会综合运用.以致于叫人读来索然无味。
结绳记事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
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全部含义。 结绳记事(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
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
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 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
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到了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常用的叙述方式.
顺叙的作用: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倒叙 倒叙 (FLASH-BACK)
什么是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比如,在《永不忘记》一文中采用把情节的结局放在开头叙述,然后再叙述情节的发生、发展的叙述方法。这是最典型的倒叙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她语带感情,几致哽咽”)写潘老师和王翔的父亲、妹妹到车站送王翔上大学,王翔送给潘老师一幅自画像。无限的深情都凝结在一幅画着一个卖冰糕的孩子,写着“永不忘记,谢谢老师”的铅笔画上。画有什么含义?永不忘记什么呢?这种先叙事情结局的手法既曲沂、引人入胜地点了题;又制造出悬念,引起读者急切的关注。这里又借人物对话交代画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个难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学全靠潘老师的帮助。自然地引起倒叙。
倒叙的类型: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永不忘记》;二是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那样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修鞋姑娘》。
【特点】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倒叙的作用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例如,在《不速之客》中,文章通篇围绕“不速之客”采用倒叙的方法行文。重点突出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不速之客所讲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创业的艰难和阶级友爱的深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运用倒叙,非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不可。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待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前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的人在扫墓,然后倒述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伟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结尾又回到墓碑前。影片《辛特勒名单》、《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都用了这种方法。
小学生必看:倒叙是把文中的一段或一个句子放到最前面,然后,再进行顺叙。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它的意思为:按照时间的先后所分成的顺序。
按照时间前后的顺序排列,如从古至今等
还有另外两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叙述的方法
(一)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二)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三)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四)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远古的记事方法】
在汉字没有出现以前,先民记事的方法主要有:
1)结绳——为了怕忘记,就在绳子打结记住,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这与文字的产生没有源流关系。
2)刻契——削竹木为札,用刻齿的方式记事,一件事刻一个齿。这种方法与文字的产生也没有关系,但在文字产生之后,还延续了很长时间。一是用来表示约定,一块竹板或木板,中间切刻开来,双方各执一半,凭两半合一来履行约定,所以至今有“契约”的说法。二是在一块大木板上写上课程内容,边缘上刻齿,叫做“业”,老师把“业”给学生,学生每学会一段就去掉一齿,所以教书叫“授业”,学生上完学叫“结业”或“毕业”。
3)八卦——用一长横表示阳性(《周易》叫做“九”),两短横表示阴性(《周易》叫做“六”),这两种符号重叠为三,有64种组合方式。这比较能表示复杂的事物,但仍然与文字产生没有直接关系。倒是后来被用到占卜上去。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例如《散步》、《金黄的大斗笠》、《我儿子一家》。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例如《背影》、《父子情》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
(4)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