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盛、繁密、葱葱笼笼
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够65人呼吸。
树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能吸收各种粉尘,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
树林能减少噪音污染。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噪音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说是人们的“敌人”。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植树造林。噪音还可以使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听力减弱、耳聋、变傻,心脏、血压、神经等出现异常。甚至,还能让人在长期的噪音煎熬下死亡。这样植树造林就能使噪音减小四、五倍。
树木的分泌物能杀死细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气中有3,4万个细菌,森林里只有3,4百个。植树造林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国家还专门规定了在三月十二日这天为植树节。植树造林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绿化祖国等,它还能制造氧气供人们吸收,吸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不大量的植树造林,那么地球上的氧气,就很难满足人类和各种生物的需求。
(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 高矮 )、树冠的( 形状 )、树干的粗细、树皮的( 样子 )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 生命体 )的共同特征.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 土壤 )中,都有( 含叶绿素 )的叶,都会( 光合作用 ),都需要( 阳光 )、( 水分 )和( 空气 ).水生植物都有( 根 )、( 茎 )、( 叶 )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 水分 )、( 阳光 )和( 空气 ).水生植物有( 凤眼莲 )、( 大漂 )、( 槐叶 )、( 满江红 )等.(填植物名称)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一、以感性认知为主,思维活动更多依赖具体事物和经验的支持
三年级孩子对科学的认识,主要是在对事物的外在特征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例如,三年级的孩子对生命体的认识,如果单靠简单的说教,或者粗枝大叶的观察,收效甚微。此阶段的孩子关于具体事物的感知信息的储备是比较单薄的,只有经历了实打实的感性认知阶段,科学思维活动与认知建构才有可能达成。在动植物生命体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对四五种动物的全方位的观察,就会在头脑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信息,这些信息得到不断的强化,对生命体的认识有了具体的感知,就能在建构概念时随时调用和加工,有利于他们建构生命体的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明确感知活动的意义
2. 三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通常是不稳定的,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每个活动的引入环节,教师要多下功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师出示一只加了塞子的塑料瓶,中间插入一只漏斗,向漏斗中倒水,发现水不会往下流。这一情境马上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注意力,并且产生认知冲突,探究“水为什么不会流下去”问题成为学生的认知需要。
3. 2.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多方位充分感知
4. 观察是为了获取更多、更本质的事实信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在观察大树的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用眼、耳、鼻、手等感官来观察,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例如通过用手围、抱的方法进一步感知树干的粗细。在观察树皮活动中,运用拓印树皮的方法,通过比较树皮拓片,学生发现了树皮的粗糙程度不同。这样的感知活动,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明理。
5. 3.适时概括与提炼,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6. 三年级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但观察不是终极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工、思维,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感悟科学学习的方法与本质。例如,在观察动植物后,组织学生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在水和空气这两种典型液体和气体的比较中,初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区别,这样,学生的认知就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生长,思维得到了发展。
7. 教师在引领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过程中,心中要时时装着科学概念,在学生感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因势利导,推进建构,不断促进他们认知的提升。
8. 二、观察活动局限于事物的表面,对事物内在本质因素关注甚少,活动中“想当然”比较多
9. 在观察蜗牛、蚕等动物时,学生往往只关注动物外在的信息,关注的大多是明显特征,并且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是孤立存在,信息之间不能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三年级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去思考蜗牛柔软、湿润的腹足与它爬行的关系。在观察蚕宝宝的活动中,只知道它有口、眼、脚,却不会细致观察它的口有什么特征,脚长在什么部位,每个部位有几对脚,有什么不同等信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