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乐图数据
怎么种植茯苓
篇一:茯苓栽培技术
茯苓栽培技术
一、茯苓简介及选种
茯苓味味甘淡,性平无毒,能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利尿、安神、健脾之功效,能主治体虚浮肿、小便不利、脾虚虚弱、心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梦遗白浊、腹泻等症。除以上药用价值外,食用上也是一种佳品。我们经常吃的有茯苓饼、茯苓膏等,还可以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加入一些茯苓做为食疗保健的营养品。由于茯苓也属于食用菌类,所以茯苓的菌丝跟其他的食用菌菌丝一样,呈白色或者灰白色,而我们采收的是就是它的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的像拳头那么大,大的直径可以达到35~45cm左右或更大。表皮较薄,呈浅灰棕色或黑褐色,粗糙呈瘤状皱缩,有时部分剥落,内部白色稍带粉红,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茯苓为兼性寄生菌,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喜干燥环境。由于茯苓也是食用菌类的一种,所以茯苓的菌种也是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3个级别,同其他食用菌一样,茯苓菌种的制种也是要经过从母种接种,扩大繁殖成原种,再由原种扩大繁殖成栽培种这样一个过程。具体的操作上也同其他食用菌的制种操作一样,大家可以参考其他食用菌的制种过程。从有关单位购买母种来进行扩大繁殖,也可以直接从正规单位购买栽培种来进行栽培。菌种购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茯苓的菌种分为四种,即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和广温
早期茯苓栽培使用鲜菌核作种进行扩大繁殖,习称为“肉引栽 培”。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改用人工分离、培育的纯菌丝菌种作 种进行扩大繁殖,习称为“菌种栽培”。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 北产区在“菌种栽培”的基础上,改进为“诱引栽培”,该方法是 当使用菌种接菌20天左右,再在茯苓菌丝生长致密处补植一小块 幼嫩的鲜菌核作为“基核”,诱导周围菌丝体进行聚集,进一步吸纳、贮存菌丝体转化的营养物质,形成新生菌核并逐渐生长发育。
该种植方法成功地申报了专利,已在湖北及部分产区推广应用,收 到了较好效果。
一、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二、备料: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三、接种季节: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四、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
扩展资料:
茯苓的田间管理方法
1、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
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茯苓
据老苓农经验,“要想茯苓发,备料十冬腊,正月只能扫尾巴”,因此,目前正是准备种茯苓的时节。茯苓为多孔菌科值物,以菌核供药用,是—味常用中药,茯苓主产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喜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要求坡度在10-30度左右,土壤为砂质壤土,肥沃,湿润的环境。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长在地下20厘米左右的腐朽的松树根或松树段上。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成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成菌核,到形成菌核阶段时栽培上称为结苓阶段。人工培育茯苓目前常用有栽培方法为窖栽法,首先应培养纯茯苓菌种,然后再选地挖窖。
茯苓纯菌种的培养
(1)毋种的培养培养基的配制:多采用马铃薯一琼脂培养基,其配方是马铃薯250克,蔗糖50克,琼8脂20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按常规方法配制,调节PH值到6-7,分装试管内,包扎,灭菌,使其成斜面培养基。纯菌种的分离与接种:选择新鲜、皮薄、肉白、质紧、有香味的成熟茯苓菌核作菌种,先用清水洗净,然后移入接种箱内;月75%的溜精冲洗,再用蒸馏水或冷开水冲洗数次,用滤纸吸干,用小刀切开,挑起中央白色茯苓肉一小块,放到培养基斜面上,然后放入25-30度的恒温箱或培养箱中培养5-7天,待白色菌丝长满斜面时,即为纯种。 (2)原种的培养
母纯种培养成功后,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还要扩大繁殖培养原种。原种的培养基配方:小松木块55%,松木屑20%,米糠或麦麸20%,蔗糖4%,石膏粉1%;加适量水,调节PH值为5-6。配制方法:先将木屑、米糠、石膏粉拌匀;另将蔗糖加水溶化,放人松木块煮沸30分钟,待松木块充分吸收糖液后,捞出;再将本屑、米糖;石膏粉等倒入液中,拌匀;然后加入木块,拌匀,以握之手指缝不出水为度。然后分装于500毫升广口瓶中,灭菌,冷却后即可按种。接种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从母种中挑选出黄豆粒大小的母菌种放入广口瓶原种中央,即为原种。
(3)栽培种的培养
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为木块66%,松木屑10%,麦麸或细糠21%,葡萄糖2%,石膏粉1%,尿素0.4%,过磷酸钙1%,加水适量,调PH值5-6。配制方法同上。将原种中的菌丝接到装有栽培料的广口瓶中,约30天左右菌丝长满全瓶。1瓶斜面纯种可按5-8瓶原种,1瓶原种可按60瓶栽培种,1瓶栽培种可接2-3窖茯苓。
选窖与备松木料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向阳坡地及未种过任何作物的生荒地、林地,冬季将窖挖好,窖长80厘米,宽45厘米,深30厘米,窖与窖的间距为30厘米,开好排水沟。 以松木为栽培料,在农历12月份砍下松树,去树杈,削去形成层的外皮,露出木质部,削皮留筋,锯成60—80厘米长的木段,堆码后干燥,约40天后,无松脂分泌,木心干燥后即可接种。
原文地址:/news/show.php?itemid=15260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成阶段。
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形成菌核,到形成菌核阶段时栽培上称为结苓阶段。人工培育茯苓目前常用的栽培方法为窖栽法,首先应培养纯茯苓菌种,然后再选地挖窖。
在这里特别为农民朋友提供几种纯菌种的培养方法。母种的培养基的配制:多采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其配方是马铃薯250克,蔗糖50克,琼脂20克,尿素3克,水1000毫升。
按常规方法配制,调节pH值到6-7,分装试管内,包扎,灭菌,使其成斜面培养基。 纯菌种的分离与接种选择新鲜、皮薄、肉白、质紧、有香味的成熟茯苓菌核做菌种,先用清水洗净,然后移入接种箱内。
之后再用蒸馏水或冷开水冲洗数次,用滤纸吸干,用小刀切开,挑起中央白色茯苓肉,放到培养基斜面上,然后放人25-30度的恒温箱,待白色菌丝长满斜面时,即为纯种。 原种的培养:母纯种培养成功后,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还要扩大繁殖培养原种。
原种的培养基配方:小松木块55%,松木屑20%,米糠或麦麸20%,蔗糖4%,石膏粉1%;加适量水,调节pH值为5-6。配制方法:先将木屑、米糠、石膏粉拌匀;另将蔗糖加水溶化,放入松木块煮沸30分钟,待松木块充分吸收糖液后,捞出;再将木屑、米糠、石膏粉等倒人液中,拌匀;加入木块拌匀,以握之手指缝不出水为度。
然后分装于500毫升广口瓶中,灭菌,冷却后即可接种。接种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从母种中挑选出黄豆粒大小的母菌种放人广口瓶原种培养基中央,即为原种。
栽培种的培养: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为木块66%,松木屑10%,麦麸或细糠21%,葡萄糖2%,石膏粉1%,尿素0。 4%,过磷酸钙1%,加水适量,调pH值5-6。
配制方法同上。将原种中的菌丝接到装有栽培料的广口瓶中,约30天左右菌丝长满全瓶。
1瓶斜面纯种可接5-8瓶原种,1瓶原种可接60瓶栽培种,1瓶栽培种可接2-3窖茯苓。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
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
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
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
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 * 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
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
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其栽培方法如下:一、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
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
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二、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
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
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
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三、接种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
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
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
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
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
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四、田间管理1.查窖补缺 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
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
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
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
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五、采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
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
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置阳光下晒至全干,要注意常翻动。
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烟熏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一)概述 别名云苓、松茯苓。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
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
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
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
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
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
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
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
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
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 1.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
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
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
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
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 (1)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
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
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
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坡度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下窑与接种 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2至多段。
细料应垫起与大料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以重量计,每窑2节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菌种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
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基质,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2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则于根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覆土高出树蔸15~18厘米,每树蔸一般用菌种0.5~1瓶。 3.田间管理 (1)查窑补引 段木接种7~10天,使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检查时若发现段木上不长菌或污染杂菌即应进行补缺。
方法是将窑的盖土扒开,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丝生长旺盛的窑中取出一段补上,然后将土覆回;或是将不上菌窑内的段木全部取出,晒去水分,。
栽培要点: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在海拔50~2800m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m处分布较多。
茯苓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5~35°、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cm[3]。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时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则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时,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
茯苓对水分的要求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在25%~30%为最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