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消毒内镜采样
4.1.1采样方法:
4.1.1.1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4.1.1.2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
4.1.2 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漩涡器充分振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4.1.3 计算:两平皿平均菌落数*20
4.2灭菌内镜及附件
4.2.1腹腔镜、宫腔镜、膀胱镜、关节镜、脑室镜等。
4.2.2 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
4.2.3采样地点:生物安全柜、手术室、无菌室等。
4.2.4采样方法:用无菌棉拭子涂抹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放入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4.3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漩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血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病菌生长。
4.4增菌:SCDLP(金葡、铜绿假单胞)、葡萄糖肉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SF(亚硒酸盐增菌液)、GN(志贺氏增菌液)、乳糖胆盐发酵管。
4.5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5. 结果判定
5.1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5.2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5.3 内镜结构复杂,关节多、孔道细长 (2--6英尺,直径 几毫米),
5.4.使用时, 易沾挂血液、黏液、组织、排泄物等。
5.5.胃镜在应用后,可有105-1010cfu/mL的生物负载。
5.6.支气管镜在清洗前, 平均负载为6.4*104cfu/mL。
1, 生物学监测:使用活的细菌芽孢制成生物指示剂,其抗力均大于或等于各种致病微生物。在第 1个灭菌周期(灭菌时间3 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未全部杀灭。经过第 1个周期后(灭菌时间5、7、9 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全部杀灭。
用生物指标剂来证明灭菌物品内微生物是否全部死亡,是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直接指标,也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所用生物指示剂是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制备,干热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所用生物指示剂则是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制备的。
但由于使用生物指示剂操作复杂,几天后才能出结果,不适于日常监测。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使用生物法监测高压蒸汽消毒锅每月1次。监测使用的生物指示管必须放于标准包内,标准包放在消毒锅的最低层,主要考虑蒸汽穿透物品的时间和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最低处,具有代表性。
2,化学监测:用某些热敏化学物质配成印墨印制而成。在一定温度的饱和蒸汽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使其颜色改变,再根据标准色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因此是间接指标,种类有B—D试验指标图、化学指示胶带和化学指示卡。
B-D测试(Bowie—Dick test) 专门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动式喷射式等)高压蒸汽消毒锅空气排除效果的监测。预真空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空(约有 2%空气)。因此,空气的存在影响蒸汽对物品的穿透和杀菌效果,可导致灭菌失败。所以,高压蒸汽灭菌时以物品包中是否有空气团的存在作为灭菌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每日进行一次B-D测试。如B—D测试失败,须仔细查找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消毒锅方能使用。B-D测试设计原理是使试验包成为消毒锅内残留空气的聚焦点,因为热蒸汽进入柜内时,它相对较大的体积和可透气性布料极易吸附、“捕捉”残留空气。真空测试图上的化学指示剂对残留空气具有敏感性,能检测出残留空气在试验包中是否存在。
化学指示胶带 (包外指示胶带) 用于每个包裹的包外,指示已暴露于某种灭菌过程,以区分灭菌和未灭菌的物品,而不能作为灭菌可靠与否的指示剂。
化学指示卡(包内指示卡) 是对消毒锅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的综合反映,用于考核每个包裹内部灭菌情况,如果灭菌过程中出现消毒锅,蒸汽质量和人为因素都会使监测结果不准。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利用物理因子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热力消毒灭菌、辐射消毒、空气净化、超声波消毒和微波消毒等。
1.热力消毒灭菌 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 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1)燃烧法 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因对物品的破坏性大,故应用范围有限。 烧灼法:一些耐高温的实验器械(金属、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采用此法.将器械放在火焰上烧灼1-2分钟.若为搪瓷容器,可倒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约1-2分钟.采集作细菌培养的标本时,在留取标本前后(即启盖后,闭盖前)都应将试管(瓶)口和盖子置于火焰上烧灼,来回旋转2-3次。
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汽油、乙醚等.燃烧过程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火焰上窜而致灼伤或火灾.锐利刀剪为保护刀锋,不宜用燃烧灭菌法。 焚烧: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以及其它已污染且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污纸、垃圾等,应放入焚烧炉内焚烧,使之炭化。
(2)干烤法 电热烤箱:利用烤箱的热空气消毒灭菌。烤箱通电加热后的空气在一定空间不断对流,产生均一效应的热空气直接穿透物体.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病毒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热空气消毒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以及明胶海棉、液体石腊、各种粉剂、软膏等.灭菌后待箱内温度降至50-40℃以下才能开启柜门,以防炸裂。
微波消毒: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杀菌的作用原理,一为热效应,所及之处产生分子内部剧烈运动,使物体里外湿度迅速升高;一为综合效应,诸如化学效应、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消毒,用微波灭菌手术器械包、微生物实验室用品等亦有报告.若物品先经1%过氧乙酸或0.5%新洁尔灭湿化处理后,可起协同杀菌作用,照射2分钟,可使杀芽胞率由98.81%增加到99.98%-99.99%。
微波对人体有一定危害性,其热效应可损伤眼睛晶状体等,长时间照射还可致神经功能紊乱.使用时可设置不透微波的金属屏障或戴特制防护眼境等。 湿热消毒灭菌 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所需温度低、时间短。
(1)煮沸法 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分钟可杀灭繁殖体,保持1-3小时可杀灭芽胞.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至1%-2%浓度时,沸点可达105℃,能增强杀菌作用,还可去污防锈.在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的情况下,要延长消毒时间(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分钟).此法适用于不怕潮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 煮沸前物品涮洗干净,打开轴节或盖子,将其全部浸入水中.大小相同的碗、盆等均不能重叠,以确保物品各面与水接触.锐利、细小、易损物品用纱布包裹,以免撞击或散落.玻璃、搪瓷类放入冷水或温水中煮;金属、橡胶类则待水沸后放入.消毒时间均从水沸后开始计时.若中途再加入物品,则重新计时,消毒后及时取出物品,保持其无菌状态。
经煮沸灭菌的物品.“无菌”有效期不超过6小时。 (2)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器装置严密,输入蒸汽不外逸,温度随蒸汽压力增高而升高,当压力增至103-206kPa时,湿度可达121.3-132℃.高压蒸汽灭菌法就是利用高压和高热释放的潜热进行灭菌,为目前可靠而有效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压,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敷料、手术器械、药品、细菌培养基等。
潜热是指当lg100℃的水蒸汽变成lg100℃水时,释放出2255.2J的热量。 高压蒸汽灭菌的关键问题是为热的传导提供良好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冷空气从灭菌器中顺利排出.因为冷空气导热性差,阻碍蒸汽接触欲灭菌物品,并且还可减低蒸汽分压使之不能达到应有的温度。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为金属圆筒,分为二层,隔层内盛水,有盖,可以旋紧,加热后产生蒸汽。锅外有压力表,当蒸汽压力升高时,温度也随之相应升高。
该灭菌器体积小,可自发蒸汽,便于携带。 操作方法如下:在灭菌器中盛水3000ml;将拟灭菌的物品随同盛装的桶放入灭菌器内;将盖子上的排气软管插于铝桶内壁的的方管中;盖好盖子,拧紧元宝螺丝,勿使漏气;锅下加热,打开排气活门,放出冷空气(一般在水沸后排气10-15分钟左右),关闭放气活门,使压力逐渐上升至103kPa,温度达121.3℃,维持20分钟后,排气至“0”时,慢慢打开盖子.如果突然开盖,冷空气大量进入,蒸汽凝成水滴,使物品潮湿,且玻璃类易发生爆裂。
卧式高压蒸汽灭菌器:其结构原理同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因其体积大,一次可灭菌大量物品.操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再关闭放气开关,待夹层压力表达到灭菌所需压力时(约10分钟后),将蒸汽控制阀移至“消毒”位置,使蒸汽。
(一)物理消毒法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2.热力消毒 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3)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4)高压蒸气灭菌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六氯酚(hexochlorophane):为双酚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酯、醚,加碱或肥皂可促进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较少,但杀菌力较强.主要用于皮肤消毒.以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减少皮肤细菌80~90%,有报告可产生神经损害,故有宜长期使用.(2)酸类 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5%盐酸可消毒洗涤食具,水果,加15%食盐于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热30℃浸泡40小时.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100m3空间用10g乳酸薰蒸30分钟,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3)醇类乙醇(酒精)75%浓度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对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对芽胞无作用.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因不能杀灭芽胞,故不能用于手术器械浸泡消毒.异丙醇(isopropylalcohol)对细菌杀灭能力大于2.溶解蛋白消毒剂 主要为碱性药物,常用有氢氧化钠、石灰等.(1)氯氧化钠 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杀菌力强,2~4%溶液能杀灭病毒及细菌繁殖型,10%溶液能杀灭结核杆菌,30%溶液能于10分钟杀灭芽胞,因腐蚀性强,故极少使用,仅用于消灭炭疽菌芽胞.(2)石灰 遇水可产生高温并溶解蛋白质,杀灭病原体.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用量须2倍于排泄物,搅拌后作用4~5小时.20%石灰乳用于消毒炭疽菌污染场所,每4~6小时喷洒一次,连续2~3次.刷墙2次可杀灭结核芽胞杆菌.因性质不稳定,故应用时应新鲜配制.3.氧化蛋白类消毒剂 包括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因消毒力强,故目前在医疗防疫工作中应用最广。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
1、供应室人员要树立严格的科学作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做好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
3、严格区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实现“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不得洁污交叉或物品回流。
4、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不得混淆。
5、严格掌握灭菌程序,确保灭菌效果。
6、工作人员按要求着装,消毒员持证上岗。
7、每日要认真清点各类物品,并做好登记,物品丢失,个人要赔偿;对破损的物品及时更换,保证及时供应。
8、保持工作环境整洁,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9、遵守劳动纪律。
10、按时下收下送,每月到科室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1、做好手消毒
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注意擦干宜使用纸巾。
如果没有流动的水,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75%酒精可灭活病毒,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品。
2、外套衣服
回家以后外套直接挂在门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里穿的衣服分开。如果感觉到外套可能被污染,比如接触了一些有可疑症状的人,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
尽量选用物理消毒,如果物理消毒不行才选用化学消毒。比如衣服只要耐高温,就可以选用56摄氏度30分钟这种方式消毒。如果有烘干机,也可以把温度调到80度以上,烘干20分钟也可以达到消毒作用。
3、手机
建议外出回到家后可以关闭手机电源,等手机彻底冷却之后,沾取适量75%的酒精或者使用对电子产品没有损害的消毒产品,包括用消毒纸巾擦拭手机表面,并做好手卫生。如果外出期间没有使用手机,就没有必要对手机表面进行消毒。
4、钥匙
钥匙可谓是人类最亲密的“伴侣”,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它也是各类病毒、细菌生存繁衍的“风水宝地”,钥匙可以每日用药皂在洗手时一同清洗,或与其他需要消毒的物品一道放入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5.钞票
钞票尽量不要散在口袋里或者桌面上,平时放进钱包里,摸过钞票的手要清洗干净,尽可能多用手机支付。
接触钞票的人员,在饭前、入厕前后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没有洗手之前最好不要用手揉眼睛、掏鼻孔、摸脸等;更不要在接触钞票时用手抓食品吃;以减少钞票的污染与传播疾病。同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6、手提包
手提包可在回家后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然后悬挂晾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明外出归家后,如何做好清洁消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