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一般分为3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从传统形态构成课程多年的教学内容来看,无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体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训练的步骤也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这种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从20世纪引入我国建筑教育开始到现在,曾经对我国设计类教学中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特色或专业侧重点不同,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前,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是与本系视觉传达专业同堂上课,师资相同,讲授的课件内容和方法也都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但渐渐发现,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仅适应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因为该专业过多的是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感觉形态构成课程纯粹的点、线、面学习很抽象,形态构成课的内容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点脱离实际。学生渐渐对形态构成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形态构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构成课的过程中觉察它与今后建筑设计课的紧密联系,又如何突出构成教学的建筑学专业特色,成为我们探索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初衷。
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构成的标准?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人们欣赏的对象?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十分个人化的问题,然而事实上如果站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在任一时代,集体无意识的集合总是倾向于同一的表现。
比如,现代人和古代人在选择服装的式样时,毫无疑问会表现出鲜明的整体差异。 建筑形式的选择,也必然如此。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建筑形式的选择与构成的结果是一种集体的、有目的的结果,而且此目的在一个基本层面上正是与群体共约的文化价值的承载与呈现密切相关。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以往有关建筑构图原理、建筑构成方法的讨论多数回避建筑的基本参照系的存在,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参照系的存在。 换句话说,此类构图原理极少将被构图对象——某建筑置身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体系之中来对待,从而使建筑形式的构成更趋于成为一种漂浮着的纯形式构成。
事实上,作为“建筑”存在之基础,此“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属性特征的意识与制约,始终伴随建筑设计与形式构成全过程,并对其产生着重要作用和影响。 来源:考试大 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指导,我们进一步构建了对建筑形式存在价值的基本认识。
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基本价值亦在于表述和呈现为文化所约定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简言之,建筑形式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其构成的目的或价值就是表述这两类基本存在关系及其转变。
因此建筑形式的改变,在本质上总是意味着基本存在(认知与约定)关系的改变,并进而构成视觉张力。 一 概念与范畴 1 人与自然基本关系中的“交叉与平行”考试大论坛 人与自然共存于一体的关系称为“交叉”。
表述这一关系的建筑形式,即对自然力表现出亲和、尊崇意向(关系)的建筑形式或形态被称为“交叉”形式(形态)。 “交叉”意味着对自然力的认知,以及对自然存在关联性的认同。
比如多数建筑都会通过自身形式的构成表述地球引力、风、雨、暑、寒等自然力(气候条件)的作用和自然属性特征的影响(自相似性)。 人与自然相分离的关系可称为“平行”。
表述这一关系的建筑形式,即对自然力表现出抵抗、排斥,甚至超越意向及对自然属性异化的建筑形式或形态称为“平行”形式(形态)。 “平行”意味着形式对自然力的无视,以及对自然关联性存在的否定。
比如现代建筑中某些形式或形态的构成中有许多就表现出对诸自然力约定的漠视、超越以及自然属性异化的特征。 2 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中的“平行与交叉”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人与人共存于一体的关系可称之为“交叉”。“交叉”意味着对群体存在的认知,以及对群体存在关联性的认同。
表述这一关系的建筑形式,即对群体存在表现出亲和、尊崇意向的建筑形式或形态称为“交叉”形式。强调个体化存在的社会关系称为“平行”。
同时,将对群体存在表现出排斥、抵触、拆解意向(关系)的建筑形式或形态称为“平行”形式(形态)。 从某种程度而言,建筑总是通过其形式或形态在“平行”与“交叉”两个方面的构成与表现,去表述一种新的基本存在方式及基本关系,并进而构成视觉张力乃至视觉愉悦的。
“平行”总是使形式具有更多的轻松、休闲、散漫之感,而“交叉”则更多地赋予一种稳定、沉寂的关联性体验。两种形式不同的表现及对相关性存在的有效表述将达成对所认知的两个基本关系的表达。
二 基本要素——“形态与界面”、“中心与边缘” “形态与界面”、“中心与边缘”是分别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对建筑形式构成所选择与设定的相关基本要素。 它们在“平行与交叉”范畴内的含义如下。
1 自然环境中的“形态与界面”采集者退散 形态有“体”的含义,而“界面”则强调了建筑作为“容器”包裹的面以及内外“分界”的基本含义。交叉的“形态与界面”意指建筑的“形态与界面”的关联性构成,而平行的“形态与界面”则指非关联性构成。
(1)交叉的“形态”与“界面”此处交叉的“形态”意指建筑形态构成对自然形态的写仿与同构,对重力、风力等自然力存在的认同、尊崇与依存的表述。建筑物通常呈下大上小、上虚下实的金字塔形。
而交叉的“界面”意指,作为人之容器“包裹”概念的建筑物,其外在“界面”形式所呈现出的对自然生物的属性特征的模拟及对自然气候条件的依存。 本文中主要指建筑物在顶、身、座三部分界面的非匀质处理的方式,以及在界面自身的开敞与封闭的表现上对此时此地的自然力(包括自然气候条件)的存在、作用的尊崇及其基本约定的体现。
(2)平行的“形态”与“界面”此处平行的“形态”意指建筑形态构成对自然形态的拆解,表述了对重力、风力等自然力存在的抵制、反动、无视与超越。 建筑物通常表现为下小上大、上重下轻的倒金字塔形,或多重心、重心偏移的异形,或上下匀质形态等。
而平行的“界面”意指作为人之容器“包裹”概念的建筑物,其外在“界面”形式呈现为反自然形态、反自然属性,以及反自然气候条件的形式特征。其具体形式常表现为。
无论建筑物还是构筑物。都是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即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1.建筑功能
所谓建筑功能,是指建筑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具体使用要求,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目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建筑类型,如:工厂为了生产,住宅为了居住、生活和休息,学校为了学习,彤剧院为了文化娱乐,商店为了买卖交易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屉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功能将日益复杂化、多样化。
2.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物质基础包括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等;技术条件包括建筑设理论、工程计算理论、建筑施下技术和管理理论等。其中建筑材料和结构是构成建筑空间环境的骨架,建筑设备是保证建筑达到某种要求的技术条件。而建筑施丁技术则是实现建筑生产的过程和方法。例如,钢材、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解决了现代建筑巾的大跨度和高层建筑的结构同题。由于现代各种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不断m现,使得多功能大厅、趣高层建筑、薄壳、悬索等大空间结构的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得以实现。
3.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是建筑体型、立面式样、建筑色彩、材料质感、细部装饰等的综合反映。好的建筑形象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例如摊伟庄严、朴素大方、简清明快、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等。建筑形象并不单纯是一个美观的阃题,它还应该反映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精神面貌。反映民族特点和地方特征等。
上述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巾,建筑功能是主导因素,它对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起决定作用;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功拖的手段它对建筑功能起制约或促进的作用;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在优秀的建筑作品巾,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来源 家居论坛圈,供参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