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3、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
4、外貌描写
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一般包括神态描写与肖像描写两部分0。
5、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刻画人物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1、白描,也称“粗笔描写”、“速写”、“写意”,原为中国绘画传统技巧之一。
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采用墨线勾勒出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后来,这种辉煌技巧被引入到写作中,引申为文章的表达笔法之一。
运用白描法写人,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使用白描手法的优点是节俭、经济、节奏快,有利于情节发展,因此很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
白描法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教为深刻的印象。 鲁迅对白描法的运用就很擅长。
如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白描: 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粗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工笔,也称“细笔”,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
摘文章中则指用细致入微、工整细蜜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
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富于色彩。
如: 一个身材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那个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快白布,分明故意让几绺卷曲的头发从头布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出现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的马铃薯的嫩芽。
……在那张脸上,特别是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工笔虽然需要精雕细刻,但也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切不可面面俱到,兜揽全部。
3、语言描写法是人物描写技巧之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分对话和独白两种。语言是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的表现,它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习惯等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由于情绪、性格的变化,其语言也有差异。如: 爸爸常说:“初在咱这位置上,咱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乡亲们的办事员。”
…… 爸爸却笑者说:“把我的一生奉献在这个位置上,我已满足。” (学生习作《“泥腿子”爸爸的“土”》) 朴实无华的话语,把一个甘愿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不要有言必录,只需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即可。 4、细节描写即对人物形象特征、动作、语言、心理及处所的环境和场面等那些细微而极富表现力的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它可以显示人物、环境、场面中的细小特征和变化,对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他伸出两手,将一大丛麦子向自己的胸前拥过来,那姿势就想一个男人在拥就要永远离开的心爱的女人。
拥也就拥了,父亲还弯腰将脸埋在麦子之中,用鼻子嗅了嗅麦穗。我看得出,父亲的本意不是想嗅麦穗,而是想亲吻一下麦穗,因为父亲的鼻尖只是轻轻地靠在细细的麦芒上,而父亲的唇却紧紧地贴在麦穗上。
做完这一切动作之后父亲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洒向整个麦地,两行浑浊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埋葬》) 这一细节描写将父亲在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时的留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必须具有概括意义,能为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主题服务。 5、对人物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是常用的人物描写之一。
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可以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也可以由作品中的人物表白、倾吐,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在形态,间接地显示,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等来进行折射。
如: 今天,这条路上人怎么这么少呢?按说这里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电脑学校,一所武校,三家工厂,无数零售摊点。可今天怎么路上只有零星儿的几个人呢?而且表情那么古怪,难道他们心中都有鬼?细看路边两棵大树,正被太阳晒得发狂,在那里张牙舞爪。
树下的垃圾、石块和杂草叠在一处,越堆越高,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乱坟岗”的情景,大白天从这里经过,都感到有一股阴森之气。 (学生习作《今天怪怪的》) 这段心理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境由心造”这一道理。
--------供参考。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掌桥科研
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几种方法
作者:周妮
作者机构:黎平县九潮中学,贵州黎平,557300
来源:科技信息
ISSN:1001-9960
年:2009
卷:000
期:009
页码:652
页数:1
中图分类:I2
正文语种:chi
摘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文章主题,是许多小说所采用的写作技能。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精心刻画人物形象可以达到揭示主题思想的目的。因为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塑造人物形象是为揭示主题思想服务的,它是刻画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如何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
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2、语言描写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
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3、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
4、心理描写心理是指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
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5、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神态描写主要描写的是脸上的表情。
扩展资料人物描写的技巧:通过细节,加深印象,通过对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当中技巧有比喻,有夸张;形象总结,画龙点睛;起外号,刻骨烙印,起外号不仅能让读者记住这个角色,还能把这个人的特点写出来,烘托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要记住要有「刻」画的意识。
不要一直「明眸皓齿」、「娇艳欲滴」,要多想从哪些地方可以刻意凸显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有的诗中写形象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所谓整体式的描绘,是作家对所写人物的全面介绍。即并不局限于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写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着、手脚、神态等等。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绘,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没系裙带,两脚张开,像圆规。
所谓局部性的描绘,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老姑娘虎妞的形象描绘。
所谓烘云托月式的肖像描写,是作家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或是言论、行动来曲折地加以表现,这样写不仅省力甚至有时比正面描写的效果更好。
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不是目的,高考不会在名词术语上设置问题,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往往是高考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2、统观人物(艺术)形象的棱面,分析作品的情节。叙事作品的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因而,情节便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史。
阅读鉴赏叙事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要注意:(1)情节设计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2)深入理解情节发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3)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如何受人物独特个性所决定。3、透视人物(艺术)形象的背景,赏析事件的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生与展开的场所。成功的人物塑造都有成功的环境描写,成功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阅读鉴赏叙事性作品时,要认真理解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表现作用。
鉴赏抒情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所“托”之“物”、所“借”之“景”,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