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我觉得:你是被语言、文学历史上后发生的现象干扰了对先发生情况的认识。
从诗歌发展史上看,五言、七言诗最初产生时,篇幅普遍较长,往往十几句、几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格律、对仗等要求出现后,首先形成了很长的排律(参看/view/14124.htm)。并且在隋唐之际的文人中盛行一种“联句”的游戏(发端很可能要上溯到两汉三国之际,参看/view/142566.htm),往往是按韵律对上前一个人出的上句,再给后面的人出一个上句,可以一直联得很长很长,《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情节。
大概就是在这类活动中,开始把对仗的两句称作“一联”了。
后来,写诗太长往往不如短篇艺境凝练,大家才逐渐倾向于写8句或者4句的律诗和绝句。于是承袭原来的说法,就有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专业叫法。
其实这和图书因竹简称“卷”是一个道理,名字定型于特定的时期,就留下了历史信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