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不是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吗? 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纸的意思是书本、从书本学来的理论知识。那么这些知识是否正确,究竟对这个知识掌握了多少,那么你去躬(亲自)行(行动、实践、去试着做一做)。
翻译过来就是: 从书本上学来的总是感觉浅显,要想真正的掌握它,那还是要亲自去对比着做做看,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秘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从纸上得来的始终是表面的,要想知道事情的究竟,只有亲自做一做才知道.。
一是诗歌意象,轻灵的诗歌有轻灵的意象,比如轻轻的风,淡淡的云,柔美的夕阳,晶莹的露珠。
二是诗歌节奏,要尽量省去连接词,注意将前后语倒置,比如:“在轻轻的风中,荷叶上的露珠在微微地晃动”如果改的更轻灵,就可以变为:“轻轻的风,荷叶上的露珠,微微晃动”或者“露珠微微晃动,荷叶间轻轻的风”,第一种是省去连接词,更简洁,更有韵味,第二种变换语境,本来是风吹,荷叶连着露珠晃动,读着却感觉是露珠晃动了荷叶和风,诗的感觉和意境更明显。
三是诗歌画面,轻灵的诗歌要注意营造一个宁静或清幽或温暖的画面,当然,可以是微微的动态,也可以是静态,但是诗歌绝对是整体的动态,局部的静态,全是静态那就不叫诗,叫描写。上面的就是画面的例子“轻轻的风,荷叶上的露珠,微微晃动”。
如果还有追求的话,可以押韵,不一定句句都押,隔几句押都可以。
其实这个要自己多学习多试验,不断地写,同时要注意练字,不是练钢笔字毛笔字的意思,是要琢磨某些字词,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越精简就越丰厚,越有艺术生命。好好学习。
对不起
只有现代诗的
学习古诗,是为了教好古诗。语文老师如果能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就能更
好地完成古诗的教学任务。下面谈谈学习古诗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方面,要注意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我们学习古诗,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内
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古诗,要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
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古代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介绍。仅就语文教材涉及的古诗而言,内容也
是多方面的。有抒发爱国热情的:如《示儿》
、
《春望》等;有同情劳动人民的:如《锄禾》
、
《江上渔者》等;有批判统治阶级的:如《出塞》
、
《题临安邸》等;有表现真挚情谊的: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赠汪伦》
等;
有描绘祖国绚丽风光,
赞美祖国山川之美的:
如
《望
庐山瀑布》
、
《题西林壁》等。
二、语言方面,要注意古代和现代的区别
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方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它
们之间的发展性和不一致性。古诗是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我们学习古诗,在语言方面重点
要放在古今语言的不同之处。就诗歌而言,古今语言的不同,往往表现在字义和句式两个方
面。
古汉语中的一个字,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一个词,字义问题也就是词义问题。古今字义
也是在发展演变的。古今字义不一致是学习的重点。
古今句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省略和倒装等方面。诗歌的语言要精炼,字数受限制,因而诗
句中多省略现象。古诗句式的因素主要是平仄、押韵、节奏等格律问题。
三、样式方面,要注意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散文和诗歌都是文学作品,二者是有联系的,散文诗就是二者的结合。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
文学样式,把它们的区别搞清楚,有助于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
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形式自由,语言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诗歌同散
文不一样。内容的浓缩、情节的跳跃、感情的强烈、结构的严密、语言的精练和富于音乐性
等等,构成了诗歌的特点。
散文中的佳作,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就是结构形式比较自由。古诗的结构
形式不象散文那么自由,其中的近体诗,则有固定的结构。
四、格律方面,要注意古体和近体的区别
诗歌的格式和韵律叫格律。古诗按照格律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按照汉魏及以后
的人写的只求押韵,不求对仗,每篇句数、字数没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五言或七言的较多,
也有四言、六言和杂言的。近体诗指唐宋及以后的人写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它的句数、字
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掌握格律对理解诗意,指导朗读都有好处。
教科书中的古诗大多数是绝句、律诗。平仄是绝句格律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的绝句的平仄格
式,律诗的平仄格式也就能掌握。
1、《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译文:努力学习就像是用力气去耕田,勤劳、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即便书的 种类很多,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3、《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4、《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5、《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光,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知道不等于掌握,从这句话中想到了陆游的一首《冬夜读书示子律》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句强调了从书本得来的只是毕竟是肤浅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历史铭记了这些血的印痕。赵括“纸上谈兵”犹未忘记,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血淋淋的教训触目惊心;马谡痛失街亭犹在耳畔,让一代名相诸葛亮壮志未酬,诸葛亮泪流满面不得不杀之以儆效尤……以上供参考。
评古诗是否过时首先要认清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古诗出现的社会基础是我国处于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经济不发达,文化普及率低。在古代,古诗可以说是文人雅士的时尚。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信息的迅速传播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通俗的文化更符合时代要求。从这一点考虑,古诗不符合现代对文化的要求,也就是过时了。
但是,在文学领域,古诗却拥有永久的魅力,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不了解古诗的人不会完全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说它过时了就是从根源上否定了中国文化。
因此在文学领域,古诗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被忽视。 并非时下流行的就都是进步的。
文明也有衰退的时候。时下的通俗文化是否是进步的还值得怀疑。
当人们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大家也就不屑于说那些没营养的话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