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登镇江金山 潮平水阔两岸齐,雄风雾列远山迷。
登临金山添豪气,江天尽揽入画题。访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留玉阁 文 / 曲槐 好个八风吹不动, 禅师一纸寺中来。
秃头无坐锋芒露, 留玉阁前步步回。题润州金山寺 (唐)张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说明]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一生未做过官,人称张处士。
他初离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所贬抑,逐至淮南。
最后隐居曲阿(今江苏丹阳),卒于宣宗大中年间。杜牧曾赠诗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五律描写了独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归山和游览借宿的生活,清新洒脱,流畅自然。特别是五、六两句明白如话而又十分工切。
题金山寺 (唐)孙 鲂 山载江心寺,鱼龙是四邻。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
过橹妨僧定,惊涛溅佛身。谁言题咏处,流响更无人? [说明] 孙鲂,字伯鱼,唐南昌人。
《题金山寺》有意识地与张祜同题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写了金山寺的雄伟景象,末两句显示了作者的自负。
送识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 (宋)范仲淹 空半簇楼台,红尘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烟景诸邻断,天光四望开。
疑师得仙去,白日望蓬莱。 [说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名臣,文学家。这首诗气派阔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带海声来”两句,气势雄浑。
上人为和尚的尊称。识是僧名中的一个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说明] 秦观(1049—1100),北宋文学家,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
这首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 瓜洲夜泊 (清)郑 燮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说明]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镇江金、焦二山读书作画。此诗写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诗情画意,历历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 [说明] 王湾,唐洛阳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
作者客游在外,经过北固山下时作此诗,通过写景抒发了新春思乡之情,此诗在当时很有名。 采桑子--润洲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宋)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多景楼宴会遇友的情景。
写得情景交融,挥洒自如。上阕连用四个“多”字,语如贯珠;下阕听琵琶助兴,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张玉书 古桧祠堂久寂寥,净名遗筑倚山椒。槛前碑版留三国,树杪江声咽六朝。
草复大堤春试马,雨余多景暮归樵。可怜万井炊烟里,鹅鹳军声响丽谯。
[说明] 张玉书(1642—1711),江苏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镇江市南门大街张家巷内。顺治进士。
康熙时为相二十多年,世称京江相国。诗中写北固山的荒凉景象,遗迹模糊,寒潮呜咽,万户炊烟,五夜更声都足以引人遐思。
题鹤林寺壁 (唐)李 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说明] 李涉,字清溪,洛阳人。唐宪宗时,曾贬官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太和中,任太学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这首诗写作者为官不得志,终日如醉如梦,忽觉春光已尽,勉强登山游览,可惜花事阑珊,无春可寻。偶然经过竹院,与山僧闲谈,感到在纷扰社会中,暂得半日清闲,心情也很娱悦。
梦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郑湖,花如覆锦满平芜。梦中山水萦情处,沈括风流绝世无。
[说明] 戴守梧,字桐荪,清同治时人,丹徒县廪生。资敏学博,年少即成《禹贡注》。
二十多岁即去世,有《陈箧集》。此诗是其《京口竹枝词》中的一首。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写得情景并佳,恰到好处。
1、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宋代: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译文:山河是如此的雄伟壮丽,露珠滚滚,微风轻拂,顿感微微寒意。
寄声月亮,能否借我镜子让我看清这月下美景。那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
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
月光如冰雪般洁白,照耀的大地明亮透澈,那万里之外的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回首遥望那海上三神山,仿佛群仙都在对我笑,邀我与他们同游。
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2、金山寺宋代:梅尧臣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译文:我从吴地独自前来,船桨在落日的余晖中归来向楚地。
山峦与大地浑然一体,佛寺与江波相望。海鹘只观望却不取近山之物,鸥鸟像被驯服一样自然成群。
寺中老僧遗忘了岁月,只是在山石看着江上的浮云。3、金山晚眺宋代:秦观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译文:西津江口,一钩初月天上悬;江中水气,迷迷蒙蒙上接天。
清江水,白沙滩,模糊一片难分辨,只有点点灯火,分明是渔船。4、游金山寺宋代: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译文: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5、大风留金山两日宋代:苏轼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従掀舞。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忏。潜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译文:塔上的一个铃铛在自言自语:“明天有狂风不能渡过江南去。”早晨风吹白浪拍击着青色山崖,又从山崖倒射船窗化作点点飞雨。
高大宽阔的楼船不敢航行,一叶小小的渔舟却任随风浪翻舞。细思量奔往湖州又有何事可忙?倒暗笑蛟龙掀起怒涛为了什么缘故。
无事久留童仆就会责怪,这场大风使妻儿同意我在此地暂住。潜山道人独自在做些什么,半夜不睡静静地倾听寺中的木鱼梆鼓。
金山以绮丽著名,山上江天大禅寺依山而造,殿堂楼台层层相接,远望只见寺庙不见山,素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即缘于此。这些年来,镇江先后投入巨资对著名的金山景区进行整治、充实、完善,相继建成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
金山冠"京口三山"之首,位于镇江市区北部。高44米,周长520米,原是屹立于扬子江中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称。后由于沧桑变迁,长江易道,至同治年间(1861--1875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打马上金山"曾盛行一时,成为旅游者的一种美妙的享受。
金山之所以享誉古今,蜚声海外,成为一座江南名山,一是与金山佛寺有不可分割的渊源。金山佛寺建筑独特,依山而造,殿宇厅堂,亭台楼阁,椽木栋梁,栉比相衔,丹辉碧映,加上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远望只见寺庙不见山,使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的寺庙,构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的奇特风貌。二是由于金山名胜古迹十分多,约有二十多个景点。金山上除寺院外,还有慈寿塔、白龙洞、古法海洞,附近还有中泠泉等。每一个景点都经过人工精心的雕琢和巧妙的安排,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使金山的风光更加美丽多姿,妩媚动人。三是金山上每一座古迹,甚至一泓清泉,一方碑碣都有迷人的神话,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故金山又称"神话山"。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即缘于此。《白蛇转》中破坏白娘子与许仙美满婚姻的法海就是金山寺的和尚。白娘子赶来索要丈夫许仙,法海和尚不肯,白娘子便施法术引来洪水,招致水没金山。现在金山寺中还有法海、白龙两洞,向世人讲诉着这段动人的神话。这些故事为金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再加上亭台楼阁,小河曲桥,湖上泛舟,奇花异草,绿树成荫,泉水叮咚,点缀其间,风景极其优美。
如今山麓已辟为金山公园,与中冷泉,塔影湖,百花洲连成一片,呈现出一幅“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 啼:叫。
2. 山郭:靠山的城墙。
3. 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4.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下面链接还有更多的哦。
回文诗,如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又可倒读出下面两首,极为别致。
其一: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五颜鸵。
其二:
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清代的黄伯权(清本着名诗人黄遵宪之侄)还创作过一首《茶壶回文诗》。其诗如下: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
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其诗又可回读为:
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
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
此外,清代诗人陈琼仙曾以秋天的景物为名创作27首回文诗,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诗,它写诗人于月下泛舟,树木与山峦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动着,诗人品茗弹琴,在竹声中诗兴颇浓。诗云:
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为: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
刊梦入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
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
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在回文茶诗中,最有名的要数清代张奕光的《梅》:
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
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诗倒读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墙隙,薄烟笼水傍。
花开几树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帘半,纱窗绕暗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