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远师》
唐代: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3. 《林琴南敬师》
清代:佚名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4.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5. 《问说》
清代:刘开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
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头四句诗意解析……春天的早晨,园中葵菜那青青的叶片上露珠滚动,在朝阳下闪着亮光,恰似充满活力的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由园中葵的生长联想到整个自然界,温煦的春曦宛如传播者,在雨露、阳光的润泽之下,施予万物以蓬勃的生命力,使之呈现着一派生机盎然、光彩焕发的景象。
这四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作者以跳跃的思维,先蓄势以浅出,再构思而深入,过渡到诗歌后半段,进而发出少壮荒废、老大伤悲的慨叹。呵呵,你不妨断章取义,把这四句拿来借题发挥。
还有一首李白的《长歌行》:“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不难看出来,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到了后面,没有归结出振聋发聩的十字警句,但诗人曲笔,于心戚戚……
1、
《再和答为之》
林君维闽英,数面成瓜葛。
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疏粝。
读书饱工夫,论事极精核。
奋身君子场,复勇若怒未泄。
穷年栖旅巢,由命非由拙。
王良驱八骏,方驾度九折。
学堂疏雨余,石砌长苔发。
——宋·黄庭坚
2、
《宫词》
春营制小殿号披香,宣借天孙作学堂。
李白宫词多好句,侧书红壁两三行。
——宋·宋2113白
3、《秋怀诗十一首》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迹竟谁寻,5261贱嗜非贵献。
——唐·韩愈
4、
《六言三首》
不识平康坊里,多在村学堂中。
安得金钱买笑,只堪夏楚4102训蒙。
——宋·刘克庄
5、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
忆昔三条路,居邻数仞墙。学堂青玉案,彩服紫罗囊。
麟角看成就,龙驹见抑1653扬。彀中飞一箭,云际落双鶬。
——唐·刘禹锡
与教育有关的古诗词: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 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 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