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申论考试写作时,引用名言警句需要加引号。
考生在申论写作中喜欢引用名言警句,或用于开头破题,或用于过渡承论,或用于结尾升华,形式多样、语言新颖,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但部分考生缺乏相应的文学积累,引用反为不美。
在这里列举部分写作错误,考生可适当参考:
1.引用语句内容错误
考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相应积累,临考之时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仓促上阵,往往会出现疏漏。考生的文学积累如果不足,在使用诗句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要为此而因小失大。
2.引用语句思想幼稚
在申论作文中引用优秀的诗句确实有画龙点睛之效,但有些考生在文章写作时没有相应的诗句来用,就引用了一些歌词,相对申论写作的严肃性就显得有些幼稚了。
针对以上两种问题,建议考生如果想引用名言警句又怕记错用错的话可以考虑引用当代名言和政府文件中的语句。
提醒考生注意,引用名言警句时要注意其写作目的与你的文章尽量保持一致。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
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4、乃知国家事,成败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释:要知道国家的事情,成败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
释:政令畅通,人民团结和睦,各种困难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处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
释:所处的职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职位在百人之上,必须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职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须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
( 北齐 . 刘昼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含义: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
申论的写作可以引用古诗句,并且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内容的出处也要运用引号进行标注。关键在于在引用古诗句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另外建议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多看人民日报等,关注时政,多看时评、《半月谈》《求是》等杂志的文章,掌握时政热点。此外,还应加强对国家发展理念(如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国家行政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的学习,以便灵活运用于申论文章的写作中,为文章增光添色。
第二,勤写勤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周计划,规定自己一周内做多少练习,每次做完,要注意总结,然后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重点复习。在此,建议你能够上中政申论在线评测系统进行申论的练习,让专业老师为你批改作指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多看政府公文与优秀范文,借鉴学习。申论写作可从模仿开始,然后再再模仿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元素,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第四,加重对应用文写作的练习。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对应用文的考察越来越多,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注意答题技巧。可到当地公务员网、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等处查找,那上面有许多申论学习经验文章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己做练习的过程中应自己总结答题技巧,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使文章论述更加有力和生动。很多考生在写申论作文时,喜欢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一方面能够为文章增色,解决文章干瘪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论述更加有力。
但是中公教育在大量的教学案例中发现一些考生的申论文章的论证部分显得似是而非——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又总觉得别扭。这个问题很多情况是由于引用的名言警句不够恰当,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一个大的话题之下,名言警句很多很多,但是它们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如果对其了解不透彻的话,极有可能造成写作过程中的“误引”。
例如围绕“爱国”这一话题,以下几则名言就有不同的侧重点:
1.乒坛女王邓亚萍说:“我把爱国主义落实在我的每一板进攻中。”此句侧重于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含义类似。适用于以爱国为主题,以“实干”为切入点的观点。比如论证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的第一步这一观点,考生就可以把邓亚萍的这句话作为理论论据;或者要批判这样的社会现实——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将爱国主义思想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而是喊口号、说空话,引用此句也非常合适。
2.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侧重于爱国体现为,人在做选择时,应以国家民族大义为标准,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与此相似的名言有《礼记》中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
3.梁启超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强调的是,平民也应该爱国、关心国事,适用于论述需要发动群众参与的观点。比如保护文化,需要全民参与,就可以引用这句。与此类似的名言有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大主题下的一些名言,它们之间的侧重点不同,所适用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如果考生混用了这些名言,那文章的论证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要想在写作过程中精确引用名言警句,中公教育建议各位考生备考时要做两点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备考时不机械记忆,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名言进行仔细的区分与了解,并做好分类;二是注意将自己了解到的名言和一定的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相联系,这样在写作引用时才能运用自如。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要注意符合题目的具体作答要求。文章可以引用一定数量的资料原文,一般总量不超过全文总字数的5%,有明确限制“不得大段抄录给定材料”的,字数 控制应更严格,并在表达形式上如用词、语序等加以变通、置换,尽可能减少和降低直接抄录的外在特征;小题可在关键数据、重要观点上直接引用原文,但只能是 片断的,不能像文章那样整句、整段地引录原文。如:2006年国考第一题,D部长指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显着增 多,这属于原文,但不引用又是不行的,可加以变通,略作字面上的改动;2006年四川省考关于证人保护主题的文章,需要概括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情况下可引 用“据中央电视台调查,我国证人的平均出庭作证率不超过10%”这样的数据,这是必要的,可不考虑表述形式是否与原文雷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