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这是颜回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2、人之有技,若己有之——语出《尚书》
3、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语出《论语》
4、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存心使别人得到好处,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存心使别人得到灾祸,即使是父子也会彼此离心,相互怨恨——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圣人和众人没有高下之分。——语出李贽《焚书。复京中朋友》
6、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对违反你意志的话,一定要看它合乎道义的方面;对顺从你意志的话,一定要看它不合乎道义的方面。——语出《尚书》
7、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语出《左传》
8、来而不往非礼也——语出《礼记》
9、言则我从,斯我之贼
顺从我说话的人,这是害我的人。——语出宋张孝祥《取友铭》
10、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听取逆耳之言有益,爱听奉承话有害。——语出《史记》
先整理到此,如果有需要再说,希望能有用。
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叹世之一唐伯虎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 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叹世之二唐伯虎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言怀唐伯虎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下眠。 慢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些须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叹世唐伯虎 坐对黄花举一殇,醒时还忆醉时狂。 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 身后碑铭徒自好,眼前傀儡任他忙。 追思浮生真成梦,到底终须有散场。
孔子名言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处世之道”,因为孔子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是有特定环境的。
首先来看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哪里来的。
《论语》中关于这句话的原文: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泛泛地谈做事的原则,而是有针对性的。仲弓(名,冉雍)是孔子弟子中宽厚智慧的典范,在孔子眼中,此人是个诸侯国君的料。所以孔子从治国方面,论述“仁”体现在,重民,宽民,爱民。邦,是指诸侯国;家,是指大夫的封地,不是指家庭。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则就更好理解了,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辞,经商有道,家累千金。在日常生活中,他当然免不了偶尔的口舌计较,孔子认为这是子贡个人修养上的缺陷,所以时常提醒他,要学会宽容。
综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与其他任何一句名言一样,并不适用于一切情况。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有特定的环境,万不可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另外,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
1、“己所不欲”,自己的好恶,不能等同于别人的好恶。自己不喜欢的,不见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乐意的,别人却不见得就情愿。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个人的品质、性格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2、“勿施于人”,那要看是什么事情,对象又是什么人。如果从法律的层面讲,这句话根本就不成立了。因为法律对于违犯它的人来说,都是强制性的。难道执法者真的会因为孔子的一句话而犯傻吗。
总之,无论是谁的名言,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甚至还有说话者个人的好恶,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能恰到好处,自圆其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下一句诗是——人情练达即文章。
即:“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是至理名言。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
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的家政事务,里里外外的应酬,如没有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事情把握的尺度分寸的能力,是管理不了那一大家子事务的。 人情世事,待人接物切不可草率 做人这回事,真的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当有人说你很会“做人”,你可能会搞不清他是赞你还是贬你。
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思量到万无一失,八面玲珑,长袖善舞,还真的要有点本事,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指的就是这种高强的本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
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