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出处】《忆江南三首》——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扩展资料
1、《忆江南三首》创作背景
白居易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2、《忆江南三首》鉴赏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这三首词,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是一首词牌名,有很多人都写过,所以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给你找了个白居易的忆江南,很出名的,估计你是要它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译文: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词。原文: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注释: ①“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②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忆江南》,词牌名。据传它是唐代李德裕为悼念谢秋娘所作。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做《忆江南》三首,于是改名为《忆江南》。此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今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
晚年居住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之一。
他不但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其词作对后世影响甚大。其作品风格也是多样的,语言通俗易懂、自然贴切。
《忆江南》是诗人代表作之一,其重点描写江南春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全词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句“江南好”,诗歌开门见山,道出自己所要描写歌颂的对象——江南,同时表现了自己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感。
诗句中,一个“好”字,总括了江南春色之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可以说,这首诗歌在写法上,采用了点染结合方法。
也就是说,首句中的一个“好”字,不但是“点”,也为引出下文中“忆”,为下文“染”(“忆”的内容)做了总提。从结构来说,,不但照应了诗题,也为后面描绘(染)作了伏笔。
次句“风景旧曾谙”,“谙”即熟悉。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点明“风景”之“好”。
“旧”字说明这“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自然美景。我们知道,诗人在杭州为官时,对江南之美好自然是少不了亲身游历、体验的,当然,也少不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所以,这里,词人用一个“曾”字,不但说明江南“好”的真实性,而且暗中照应着“忆”,从而前后关联,表现出诗歌结构的内在美。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对江南之“好”进一步渲染。
“江花”即江边的花。“胜”即超过。
“蓝”指一种植物名,可以作染料。《荀子》中不是有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其中“蓝”也是染料。
按照此词牌要求,单调二十七字,第三、四两句应该是对仗。上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写春天的早晨,江边的红花映着阳光比火还红;下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春天的早晨江水显得那样的墨绿。
这里,诗人用“红”与“蓝”,“绿”与“蓝”对照,突出花红水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特别要注意在色彩对照中,既有同色间(“蓝”与“绿”)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蓝”、“绿”与“红”)间的相互映衬,这不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而且使诗歌内容更富有层次感,厚重感,从而表现出江南春色的五彩缤纷之美。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不但符合《忆江南》词牌的对偶要求,而且还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日出”和“春来”互文,上句说“(春来)日出江花红胜火”,下句是“(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在此这样分开写,不但突出了“红花”与“绿水”,也是对“江南好”中的“好”作了很具体的渲染。末句“能不忆江南”,可以说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
江南之美,美在山山水水如此秀美,美在风景如画。可以说,人身其中,如在画中游。
诗人用一个反问句作结,更好地强调了自己对江南之美无法忘记之情。其中,一个“忆”字,不但照应了诗题中“忆”字,成为诗歌的脉络,而且更是对江南美景描写(实写)的延伸(虚写)——对江南春色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诗人把现在(“江南好”)与过去(“旧曾谙”)联系起来,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而且在描绘与抒情中引发读者审美想象,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更引起读者对江南的向往之情。总之,这首词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不同,很有山水派诗歌的特色。
在词中,诗人借助于点染手法,运用色彩的和谐分配,描绘了江南春色之美。同时,在活泼、明快的语言中,表现出自己对美丽江山的喜爱之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