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位于三水区乐平镇郑村,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旗头村”,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
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圹,圹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圹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郑村的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的建筑布局具有便利交通,又有防火通道的作用。每小巷建有闸门楼,是防盗设施。
郑村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非常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由“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人水圹。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作下水道。
郑村的房堂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分房”过程,这体现了粤中民居的家族繁衍的历史。随着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统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组。
200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被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旗头古村位于三水区乐平镇,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之一。
这座古村是清光绪兵部尚书、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和四子及其家族的故宅。郑绍忠生前颇得慈禧太后器重,1894年当其60大寿时,慈禧赐寿仪。
2003年10月9日大旗头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授予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大旗头古村不仅代表典型的清末岭南建筑风格,而且设计精妙让破坏者望而却步,严格宗族管理更使其保存完整。
大旗头村坐西向东,面积约14 000平方米,村子整个布局设计就像一座堡垒,整个村被分为4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有铁闸,必要时同时落下,而巷间却四通八达,很多楼宇间有天桥相通,不熟悉者犹如踏入迷宫。 主体建筑的外墙用花岗岩建成而且是双层花岗岩,里面夹有铁板、铁条,非常坚固,巷道全为花岗岩石板铺砌。
同时古村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盗功能和先进的排水系统,整个村落规划整齐,风格统一,外观上屋顶的形状好像铁锅的锅耳,造型独特。村子的布局专门针对南方气候特点,整个村子南面开放、北面封闭,前低后高,促进空气流通,这样的格局称为岭南的“梳式布局”。
古村内冬暖夏凉,足以抵御湿润气候。 大旗头古村的建筑、排污、防盗、逃牛等方面的规划相当合理,令人称奇。
漫步古村,昔日的显赫、豪气仍然依稀可见。
三水乐平大旗头村,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村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大旗头村的历史传统文化包括:
组织结社方面:
宗祠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用于祭祀祖先,公祠原来有四座,分别以仁义礼智命名,家庙是家庭组织祭祀的地方。
信仰禁忌方面:
大旗头村古建筑有帝王古庙,里面供奉洪圣大王;还有祠堂、家庙共五座 。分别是: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天官赐福”是天井上的神位——一般叫“当天”(门官、当天、灶君、地主是每间屋必设的神位);
人生礼仪方面:
民风好学,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总有家长来笔塔“开笔”或祈求顺利
衣食住行方面:
这个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的布局具有便利交通,又有防火通道的作用。每小巷建有闸门楼,是防盗设施。
另外下水道排水系统非常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由“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人水圹。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作下水道。
此外房堂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分房”过程,这体现了粤中民居的家族繁衍的历史。随着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统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组。
文化教育方面:
大旗头人历代重文,曾出过6个状元。
村里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2003年被定为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以上答复希望能够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三水大旗头村,古锅耳 屋群大旗头村,也称郑村,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原名叫大桥头,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据说古村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现已被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扩,扩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扩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你好,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这首诗的意思是: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天色已暮,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入夜后,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物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此情此景,不禁令人遐想: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扩展资料: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诗歌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共60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