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春秋多佳日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此理,这种生活方式。将,岂。胜,高、好。无为句,意谓何必舍而他去。纪,料理、经营.】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移 居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①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②乐与数晨夕。
③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④抗言谈在昔。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贪困。
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 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清陶澍注《靖节先生 集》是较好的注本。【注释】 ①南村:又名南里,在浔阳负郭。
②素心:心地朴素。 ③数晨夕:屡共朝 夕。
④邻曲:邻居。 ⑤在昔:古时。
【品评】 义熙四年 (408)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 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了《移居》二首。这是第一首,写良友过从谈论之 乐。
诗歌借写移居之乐来表达诗人质朴的人生理想。诗歌的前半部叙述移居的 动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从“昔欲”到“今日从兹役”,诗人怀 着这个愿望“颇有年”了。时间的长久,更衬出愿望的执着。
而这执着持久的 愿望一旦实现,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了。诗人采用平叙中暗带曲折的手法来 写今日移居之乐,语气平淡,不夸张声色,但是宇字情意真切,发自肺腑。
而 诗人对真淳纯朴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也由此可见。诗的后半部写诗人对移居后生 活的设想。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他在生活上所求不多,他的精神乐 趣在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此,诗 人的襟怀宛然如见,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此诗的笔法巧妙,变化自如。时而追述昔日之愿,时而近述今日如愿以偿 的欢乐,时而通想移居后的赏心乐事。
意绪飞动,仿佛是随意点染,无心经营, 却生动地传写出诗人“枯淡足自乐”的人生理想。
《移居二首》是大诗人陶渊明于公元408年(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不久后创作的诗篇。
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
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
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
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
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
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
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
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
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
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吧!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
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其二中的真趣所在。
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
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
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
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
移 居(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赏析:主要表现得是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首先,陶渊明写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于迷信的原因,为了挑风水,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心地质朴的朋友,很乐意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且,这次移居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从“怀此颇有年”中不难看出。
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实对移居后生活的描写,集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一个隐士,陶渊明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他对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简陋之极;但同时,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能够这样,夫复何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坦荡的襟怀,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移居(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赏析: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
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
“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领悟到的。
其二·春秋多佳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此理,这种生活方式。
将,岂。胜,高、好。
无为句,意谓何必舍而他去。纪,料理、经营.】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
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
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 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这是一个生活场面。“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
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
“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
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
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
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
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
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移居 陶渊明 其一 其二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 呵呵!---------------------------------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真正的隐士之一。自41岁辞去彭泽令以后,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辞官之际,陶渊明写了《归去来兮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同时,作为一个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朝的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渊明的这两首《移居》诗,写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渊明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下了这两首诗。
他借移居之乐来表达自己朴素的人生理想。 第一首主要表现得是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首先,陶渊明写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于迷信的原因,为了挑风水,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心地质朴的朋友,很乐意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且,这次移居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从“怀此颇有年”中不难看出。
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实对移居后生活的描写,集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一个隐士,陶渊明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他对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简陋之极;但同时,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能够这样,夫复何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坦荡的襟怀,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第二首诗则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领悟到的。
从以上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意味淡而实厚。从陶渊明诗歌的文字上看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的堆积,相比于后世的《滕王阁序》之类的骈文大作,实在无法可比。
但陶渊明正是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为我们描绘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感悟。以《移居》其一为例,陶渊明仅仅是描述了他移居南村和他与邻里相处的平常不过的情景,但其中流淌着的是汩汩的真情。
让人读来的感觉是淡而不枯,质而实绮。淡者,质者,乃是他的文字清新,质朴,犹如山里田间拂面的清风;不枯者,绮者,乃是陶渊明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剥去世俗的封套,唯真性情而已。
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
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二是反复吟诵,领会其中的蕴涵。
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可见,陶渊明的诗虽朴虽淡,但个中三味确实值得细细玩味。 又如陶渊明的其他的田园诗,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写的都是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本色,不带一丝雕琢的痕迹,就像后来李白形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建安文学带给我们的是悲怆凄凉,那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的无奈;西晋文人则为我们贡献了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以一己之力,为我们开创了以自然朴素为美的新的文学天地。
诚如宗白华所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对于后世的诗歌发展,尤其是后来中国文学史上唐诗的繁荣,陶渊明也是功不可没的,他对后世诗歌,尤其是田园诗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田园诗人的寥寥无几,和陶渊明相和者,也不过阮籍、谢灵运等几人而已。
而到了唐朝,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的素淡的诗风,成为了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他们诗歌的剥落繁华,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则和陶诗的风格一脉相承。同时,对于,其他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白就曾说“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白居易更是:“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题浔阳楼》)。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犹如面对一幅山水田园画卷,没有大红大绿的浓妆艳抹,只觉得如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一碧千里。
而其中的炊烟袅袅,飞鸟啼鸣,日落云归,草长莺飞,。
移 居(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赏析:主要表现得是良友过从谈论之乐。首先,陶渊明写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于迷信的原因,为了挑风水,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心地质朴的朋友,很乐意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且,这次移居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从“怀此颇有年”中不难看出。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实对移居后生活的描写,集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一个隐士,陶渊明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他对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简陋之极;但同时,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能够这样,夫复何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坦荡的襟怀,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移居(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赏析: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领悟到的。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⑴。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⑵。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⑶。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⑷。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⑹。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⑺。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⑻。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⑼。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⑽。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⑾。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⑿。[1]作品注释:⑴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
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⑵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
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
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⑶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
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
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⑷蔽庐:破旧的房屋。
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
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⑸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
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
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
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⑹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
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
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⑺这两句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⑻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⑼农务:农活儿。相思:互相怀念。
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⑽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⑾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
将:岂。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⑿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作品鉴赏: 【其一】 公元408年(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
《移居二首》当是移居后所作。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
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
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
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数,计算。
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
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
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
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参看“耕前锄后”)
四十六岁,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诗,第一首的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诗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这是作者写搬家以后和知心朋友朝夕欢叙的情景。
诗的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