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自:唐代·杜甫《春望》
释义: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2、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出自: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3、诗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义: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4、诗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出自:两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释义: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5、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出自:唐代·张籍《秋思》
释义: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1、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明代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2、在匆匆远去的时光里,一些人会和我们渐行渐远,一些事情会被我们淡忘。我们会失去一些朋友,又会遇见一些人。
那些曾经寄托了我们亲情与友谊的书信、那些承载了我们的光荣与梦想的书信却像一座座纪念碑似的镌满了碑文,屹立在我们走过的人生路上。
——曹含清《怀念书信》
3、从前书信很慢,爱情很长; 现在聊天很快,爱情很短。 如今书信已不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过去交通极不便利,两个相爱的人一别可能就是几年不见,车马很慢,写信寄出也很慢,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去爱一个人。不过时代发展之后,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去到很远的地方,遇见更多的人,所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容易爱上其他的人。
——南来隐士《南来隐士论人生》
4、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译文: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庾信 《寄王琳》
5、春有风筝,夏有鱼,秋有青鸟,冬有雁,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猫腻 《庆余年》
6、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
——杨绛《干校六记》
书信大行天下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
一管狼毫(无狼羊亦可)、一纸素笺,写不尽上下古今多少事;一声问候、一声呼唤,寄不尽山长水远相思情。古代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通信便成为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
即使是近在咫尺,古代闺训也不允许怀春少女踏出闺门半步。粉墙高阁,雕栏重帘,遮断了多少佳人梦;书生寄语,小姐题诗,演绎了多少传奇事。
“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寄托古人美好愿望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其中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还不是书信为双方连起了红线。 山高地远,鸿雁传书;江头河尾,鱼传尺素,在浩如烟海的古人书札中,蕴涵着多少浓浓的亲情和厚谊。
“大人尊前,叩请金安”,“惠书敬悉,思意绵绵”这是游子对父母的思念;“接获手书,快慰莫名”,“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牵挂;“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纸短心长,甚为至念”,这是友人对友人之间的关切;“别后萦思,愁肠日转”,“春寒料峭,善自珍重”,这是怨女对旷夫的企盼。即使是革命领袖,在书信中也念念不忘敬师之情。
“诲谕勤勤,感且不尽”,“世局多故,为国自珍”,便是毛泽东信中致师之语。 古代不比当今,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狗屁文章,只要花点钱便可以出书。
无论是高人学士,迁客骚人,诗稿文稿大都是在友人之间诗酒唱和中保存下来的。古人出一本书,,出一本诗集,那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面壁十年,皓首穷经,不闹出个名气,那是出不起书的,李白、杜甫莫不是晚年出书。
即使是李贺,可说得上是千古留名的大诗人,因为他死得太早,诗集还是后代的“粉丝”们刊印出来的。因此古代诗词文赋的流传形式,往往靠书信,而且有的本身就是书信。
例如李白的“送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陵酒肆留别”、“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杜甫的“寄韩谏议”、“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弟妹”,这是一首七律,仅标题就有四十九字,大意是说在战乱的时期,白居易从河南到关内,饥餐渴饮、兄弟离散,望月而引发思念之情,接着就列出一串人名,这不是书信又是什么。因是文言,人们大都能看懂或记住诗,而这些有点拗口的标题,往往不被人所记忆了。
再看诗内四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不是诗化的书信语言吗? “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这是安定环境中往事萦怀的一种心境,挂念而不担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十字,身处战乱,怎一个思念了得;“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泪痕”,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无奈感叹。最感人的,莫过于陆游与前妻唐婉不期而遇而在沈园影壁上题诗(词)相寄的“钗头凤”。
陆游说:“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唐婉说:“小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一个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一个是“欲笺心事,独倚斜栏”,两情相悦,却不能所属,连互相寄封信都那样难,不得已发出了“难!难!难!”、“莫!莫!莫!”的感叹,这是多么深挚无比,令人窒息的爱情啊!一张尺素、一纸红笺,承载着古来多少深挚的情感啊!记得上中学时,本人尚是个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愣头青的时候,看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题壁诗词,沉沉焉以感胸内憋闷潸然而泪下。绵绵真情,一字一泪,已使红笺尽湿,这些诗句把书信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已表现殆尽,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况且还有那么多关于书信的传说呢,《柳毅传书》、《红叶题诗》,使书信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朦胧而美丽。那传递书信驿路上来去匆匆的马蹄,在黄尘中踏下的是平仄交互、纸短情长的诗句;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撩起帘幕遥望天际征鸿的少妇了,那是一幅望眼欲穿的哀艳的图画,给后人以不尽的幽思。
而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清代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不仅内容丰富,且篇篇都是美文,感今怀旧,多少情思留在纸上!至于曾国藩家书、鲁迅书信、傅雷家书已成为经典.那是他们内心的剖白,是经风历雨后的大彻大悟,也是智者对同辈以及后代的谆谆叮嘱,说它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毫不过分。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通讯从来也没有现在这般快捷。
网络覆盖着整个世界,偌大的地球似乎已变成了弹丸之地,不要说天涯海角可以朝发夕至,就是天上人间也可以瞬息相通。这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似乎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总使人感到在生活中少了些情思和诗意。
在今天能够认真写一封信的人已经不多了。令人望眼欲穿的时间距离缩短了,空间拉近了,成了零距离,这边一句短信,那边一句调侃;这边一声“哈罗”,那边一声“OK”,在电话(手机)两端,复杂的感情简化了,两人之间感情的细节被电波删节了。
即便有书信往来,也是形同公文,没有感情,没有诗意,更不会有故事和传说。这对于当代人来说,究竟是幸呢还是不幸?我总。
书: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礼札即送礼的信。《古诗十九首》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简:书简即书信,小简即便信,叶圣陶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信,发表时题目为《语文教育书简》。
笺:便笺即便信,锦笺、华笺即书信的美称。
尺牍:即书简,因古代常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信。
尺素:即绢书,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饮马长城窟行》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
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来,鸿雁就成了信的代称。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2
春有风筝,夏有鱼,秋有青鸟,冬有雁,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3
对你的冷漠视而不见我只是想要离你更近一些, 远方的书信没有署名没有内容只载满我的思念。
4
书信的交流和日记的记录其实帮助很多人得到相信的信仰。——念九卿
5
就算情书不行,至少我也想对她说句“非常感谢”。 因为她带给了我写信的快乐。有向对方写信倾诉时的快乐;有在等着对方回信时的快乐;有收到回信后拆开信封时的快乐;还有反复阅读书信的快乐。
——张悦然《鲤·写信》
6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森见登美彦《恋文的技术》
7
花瓣儿纷纷的落了,劳伊亲手拾存,当一封无言的书信,寄给伊心上的人。——元稹
8
五更犹不迟, 正是书信时。信中无多字, 最难量相思。——胡适
9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
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 ——黄熠《言中有寺》
10
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杨绛《干校六记》
11
书信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几千年都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有一种魔力。它好像一颗晶莹的琥珀,凝结了时光和泪水。——茨维塔耶娃
您好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作者:
饮马长城窟行
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远道不可思〕这是句反话,意思是人在远方,相思徒劳无益,所以“不可思”。
〔宿昔〕昨夜。
〔展转〕他乡作客的人行踪不定。也有人认为是反复的意思,指自己反复思量。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无叶的枯桑也能感觉到风的吹动,海水虽然不冻,也能知道天气的寒冷。言外之意,难道我不知道自己的相思之苦吗?这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媚〕爱悦。
〔谁肯相为言〕有谁肯为我捎封信呢?言,问讯。又译作“谁肯来安慰一些我呢”也通。
〔双鲤鱼〕放书信的函,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
〔烹鲤鱼〕指打开书函,这样说是为了用语生动。〔尺素书〕即书简。素,生绢,古人在上面写字。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坐在脚后跟上。如果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了。
〔上言〕前边说。“下言”就是后边说
[译文]
河边青草连绵,引起我无尽的思念。思念那远方的良人,可是这一份相思却无从获得宽慰。我只有在梦中才能与他相会,梦里他分明在我身边,而好梦乍醒才知他依旧远在异乡。异乡是那么遥远,他的行踪又漂泊无定,想要见面真是难之又难。枯桑虽无枝叶也能感受到北风的凛冽,海水虽不结冰也能感觉到天气的严寒。只见别人各自回家欢聚,谁肯对我稍加安慰?有个客人打从远方而来,带给我一封信。赶紧叫小孩把信函拆开,里面有块一尺长、用白绢裁成的信笺。我伸直了腰跪着读信。信里到底写些什么呢?开头叮咛要好好地保重身体,结尾诉说他永远的思念。
希望对你有帮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李白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
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李白自己说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参加考试的?果真如此么? 唐代的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你本来就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
万一你不是这个出身,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太大。
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都跟考进士有关。像王维那样一考就中的,诗肯定雍容华贵。
诗写得苦大仇深,要么是没考上,要么起码八年抗战才考上的。杜甫的诗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两次都没考上。
孟郊更惨,考得心态都扭曲了。为了考进士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多伤心啊!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以前我是个无名的人,你们看不起我都是应该的。
可现在我是新科进士,我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 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
白居易就写过“慈恩塔上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还有一个就是游街。
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都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大把的钱往里头扔,我估计背后也有很多厂家赞助。
当时的大族选女婿,都瞄着新科进士。因为你在唐代考取进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借口: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
但这是托辞。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跟他的身世有关。
他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你判案的能力。
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
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
“政审”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你是哪个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
你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人都是这样的,你已经把我资格都剥夺了,我还奴颜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
李白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这是李白的情结。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