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谷丰登”的古诗句有: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3、丰州闻说似凉州,沙塞清明部落稠。
——卢纶《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4、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5、五菽杂粮食为天,谷多民稳社稷安。
丰时不忘歉时苦,登上泰山放眼观。——《五谷丰登》 有关“五谷丰登”的句子有: 1、我在春晚后台和每一个蔬菜都合了影,祝你们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2、欢度国庆,恰逢五谷丰登日 3、春节是汉族的节日。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汉族社会的最大理想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4、耕种是天地的诗意,五谷丰登是山河的大手笔,任何杂念都可能使美丽走笔,篡改天地的动意。 5、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6、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7、我愿 四海之内,五谷丰登。 8、五谷丰登的秋 和五谷不分的少年 如何登对 9、五谷丰登,战士无忧哇。
10、阳光,五谷丰登。最后的城堡,最好的王。
《社日》
唐代: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词句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2、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3、“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对,相对。扉,门。
4、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醉人:喝醉酒的人。
扩展资料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创作背景: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此诗作于其归隐之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社日
这是晚唐诗人王驾写的《社日》,全诗如下: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作者介绍]王驾,生卒年不详。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存其诗六首。有文集六卷。
----------------------------------------------------------------
[注释](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
[赏析]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三农观潮》--周秋连
政策学习
五中全会好 决策暖人心 工业哺农业 城市带乡村
目标五句话 字字重千钧 物质与精神 相辅又相成
生产谋发展 生活要舒心 乡村风气正 文明法治行
村容大改变 整洁又清纯 管理讲民主 自治有章程
五十六民族 和谐一家亲 多予少索取 基础投入增
创新有机制 科技惠基层 城乡一体化 统筹齐推进
素质要提高 培养新农民 农民增收入 生活稳步升
现代农业好 六用有方针 三农添锦绣 神州总是春
工作研讨
国以民为本 民以地为生 农业是基础 农强百业兴
三农一齐抓 决策真英明 工业哺农业 城市带乡村
倡导大农业 观念应变更 农业产业化 发展是根本
生产划区域 专业有分工 集约来经营 规模效益增
合理配资源 生态保平衡 环境渐改善 产值持续升
农林牧渔工 蓝图日日新 协调齐发展 各业好收成
农村谋发展 主力是农民 联产承包制 最合农民心
种养加结合 业业齐奋进 形成产业链 农民更有劲
生产发展
若要农业兴 科学应先行 良种加良法 技术要创新
生产有条件 光水气肥温 莫把农时误 努力勤耕耘
种植十二字 首推粮油棉 再添麻丝茶 不轻糖菜烟
另加果药杂 主次互关联 因地来种植 考虑应周全
栏中喂牛马 圈内养猪羊 鸡犬守庭院 鹅鸭池糖边
畜牧不争粮 草场建设好 农牧相结合 种养两兴旺
日常重防疫 养殖才健康 管理重制度 灭疫有良方
加工农产品 优质闯市场 增值前景好 产业链条长
布局要合理 发展有目标 由粗向精转 技术要赶超
生活宽裕
改革开放后 富民政策好 不吃大锅饭 联产搞承包
改变穷面貌 村民志气高 甩开膀子干 贫穷远远抛
人人奔致富 个个赶帮超 家家创业忙 户户有目标
住的小高楼 粮堆像山包 口袋有余钱 农家乐陶陶
建设新农村 生活更美妙 日子甜又美 乐了老和少
生活头等事 健康长寿保 饮食讲营养 环境美化好
居住条件改 人畜分开了 畜粪变沼气 五改变村貌
电视厅堂放 电脑电话到 生活大变样 都夸党领导
乡风文明
神州遍地春 文明孕新风 爱国扬正气 新风育新人
言行有礼貌 办事有公心 大家讲公德 爱家又爱村
和睦好风气 老少敬为宾 婆媳似母女 妯娌姐妹情
夫妻情谊长 兄弟手足情 邻里讲和睦 谦让少纠纷
解难有法制 分忧有乡亲 处处民安乐 家家喜气盈
村容整洁
村落与自然 和谐共相生 栽草种花果 植树多育林
水土不流失 翠绿铺长荫 村前碧水绕 村中楼阁新
新居相继建 规划要先行 山区择屋址 林秀水要清
平湖选宅地 高处最放心 掀掉旧茅屋 修建新楼层
禽畜都圈养 卫生又防病 厕所与猪圈 屋后两边分
建好沼气池 省钱又节能 污水和垃圾 脏乱不再存
公约大家订 常年都干净 生态环境美 吸引城里人
管理民主
建设新农村 形势真喜人 管理讲民主 心中亮明灯
村民来自治 作主是农民 头雁领先飞 群雁紧紧跟
村委班子强 团结众志成 村里大小事 主次要分明
精心来管理 民主又公平 办好公益事 议事按章程
治安管理紧 村组保安宁 纠纷调解好 工作要细心
●最富足的人也不能离开农业。
——色诺芬(古希腊)
●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因为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
——色诺芬(古希腊)
●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就是人们从中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农业。
——色诺芬(古希腊)
●食者,圣人之所宝也。
——墨子(战国)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管子(战国)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晁错(汉)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颜之推(北齐)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李世民(唐)
●农,天下之大本。
——王祯(元)
●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
——张履祥(清)
●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毛泽东(中)
●从事农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享乐,也是一个自由民所能做的增加财产和锻炼身体的手段。
——色诺芬(古希腊)
●农业的要素也就是构成宇宙的要素:水、土、空气和阳光。
——瓦罗(古罗马)
●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
——李塨(清)
●水旱,天时也;肥瘠,地利也;修治垦壁,人和也。
——陆世仪(清)
●农业是地域性特别强的产业,也是季节性特别强的产业。
——林雄二郎(日)
●务本节用财无极。
——荀况(战国)
●劝农业,无夺其时。
——诸葛亮(三国·蜀)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贾思勰(宋)
●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
——苏轼(宋)
●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丰歉无常,当有储蓄。
——陆游(宋)
●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
——张之洞(清)
●生齿繁,百物贵,仅树五谷,利薄不足以为养。古昔之农患惰,今之农患拙。
——张之洞(清)
●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
——孙中山(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