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戴叔伦《画蝉》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2. 刘向《说苑·正谏》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 《庄子·山木》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4. 宋·文天祥《葬无主墓碑》
路逢一石碑,亭亭傲风雨。停骖彷佛看,云是无主墓。末书戊申岁,屈指九十秋。是时龙渡江,甲子恍一周。借问葬者谁,承平百世祖。亦有周馀民,战骨委黄土。太祖下江南,誓不戮一人。神孙再立国,天以报至仁。大河流血丹,屠毒谁之罪。潼关忽不守,皇皇依汴蔡螳螂知捕蝉,不知黄雀来。今古有兴废,重为生人哀。
5. 宋·袁甫《螳螂捕蝉诗》
鸣蜩善择木,木美叶敷腴。国于美荫中,自庆无他虞。螳螂伺其便,欲进复趦趄。怒臂俄一施,捕取如囚拘。委身膏利吻,性命缠须臾。均之细微物,一何强弱殊。蜩科汝无识,自知其过欤。物在宇宙间,谨默酒安居。今汝独聒聒,书夜长喧呼。汝闹力不足,彼静智有余胜负此决,谁谓汝非辜。螳螂即得意,自谓零点良图。那知仅一饱,燕鹊已窥觎。出尔反乎尔,胡能独全躯。乃知祸与福,不系巧与愚。晓晓固不免,默默复何如。置之不足道,燕坐观厥初。
1、《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新蝉》
宋 李复
病耳不堪听,仍悉露下时。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宋 晏殊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所见》中写牧童想捕蝉的诗词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今天,翻书的时候突然看到一首《所见》,虽然只是写一个儿童的一系列动作,但整首诗给人的感觉轻松愉快,充满一种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诗词那种压抑,伤感,一时兴起就收集了一些描写小孩子的诗词邀请大家一起放松一下,随便怀念一下自己的儿童时代。
1、《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7、《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8、《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