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林黛玉的《葬花吟》。
一、原文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7、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 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朱雀桥边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 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8、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 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0、柳——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 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 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3、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 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皆属此类。 14、鸿雁——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是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红叶也 常常代表 秋天,秋又常常带有凄凉思念之感.
红叶题诗传情的故事,历来记载颇多.如:(1)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叶上题诗云:"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卢渥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作韩渥。(2)唐玄宗时顾况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亦于叶上题诗与之反复唱和。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3)唐德宗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王才人养女凤儿题诗"笔迹纤丽言词幽怨"诗云:"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见诗,为之流泪。德宗闻此事因以凤儿赐全虚。事见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凤儿》。2.(4)唐僖宗时儒士于佑与宫人韩氏红叶唱酬后遂结为夫妇。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卷五载张实《流红记》。(5)唐僖宗时进士李茵尝游苑中于御沟得宫娥云方子红叶题诗。后茵与宫娥同行诣蜀被内官田大夫拆散"宫娥与李情爱至深至前驿自缢而死。"事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后以"题红叶"为吟咏情思、闺怨或良缘巧合之典。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刘清华
古诗词意象鸿雁
古诗词意象鸿雁趾间有蹼,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大型候鸟,也叫“大雁”。每当秋冬季节,古诗词意象鸿雁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阵飞过的景象。正因为如此,它被人们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1.借代书信
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典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从此,它就成了书信的雅称。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李白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寄托思乡
鸿雁定期往返于南北方,使许多滞留外乡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限忧思。诗人借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诗人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借此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唐代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生发出“乡书何处达★训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