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道,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个忠厚人,可给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人前恭敬,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于本性。
《曾国藩年谱》里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江公素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公(曾国藩)与语市井琐事,酣笑移时。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顾嵩焘曰:"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
乍一见面,即预料别人必将建立功名,而且又会死于节义,不光是听者不信,就是江忠源本人要是听了也会大吃一惊。当是时,谁也无法预料到会有太平天国这种战事发生,此时离太平天国造反尚有数年之遥。若干年后,曾国藩的这番预言竟然都一一应验。
再举一例。曾国藩在见到恭亲王奕欣之前,曾看到一张他的照片,曾氏就对他的幕僚说了这样一番话:此人倒是一个翩翩美少年,可惜举止略微轻佻了一些,看来难以托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还有一回,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带三个人来见曾氏,曾从外面回来,目不斜视三人,坐定,李鸿章请老师派此三人的工作,谁知李刚开口,曾国藩便径直把三人的工作分派待定。原来曾国藩只看他们的面相即已知他们各自所长。据载,曾国藩对"相术"颇有研究,并且总结道: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曾国藩识人有术,如今也渐为世所公认。那么,他识人凭的是什么呢?
曾国藩识人之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他深知人物心性才情变化的九大征状。"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哪九征呢?"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这实际上就是九种识相之法。观神识人,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观精识人,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观筋识人,可以识出他的胆量;观骨识人,可以知道他的强弱;观气识人,可以发现他是否沉得住气,是否具有临危不乱的素质;观色识人,可以知道他的情绪状态,厚道之人,气色温和柔顺,勇敢之人,气色刚毅,聪明的人,气色豁达;观仪识人,可以识其修养高低,"端庄厚重是贵相";观容识人,可以识其内心品质;观言识人,可以判断其性格,所谓言为心声,性急之人,说话爽快;性柔之人,说话平缓。
为你奉上几则,请你参考:
1、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曾国藩家书》
3、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4、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在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诗句:“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 这是曾国藩的诗句。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否则兔死狗烹,朝廷对曾国藩轻则将罢免其军权,重则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这个时候也是曾国藩对称帝一事感到最犹豫最彷徨的时候,此时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没有像以往那样怒不可扼,严词拒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结果就是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国藩的辩言。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他这种坚守人臣的行为和心理是和他作为儒学大家的身份和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分不开的,所以越是战功彪炳,他越是克己修身。
具体可以参考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 这里很全: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道,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个忠厚人,可给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人前恭敬,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
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也太绝对了吧。
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
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于本性。
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1,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
这句话意思是使他的意志坚强,使他的心智困顿、困惑,使他吃力身受劳累之苦,用这种方法来增加他的能力,以后不管做大事情还是小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2,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曾国藩《曾文正公嘉言钞》
这句话意思是居家之道,只有崇尚节俭才可以长久,处于乱世,更应该以戒除奢侈为第一要义。日常的衣物不宜缝制太多,更不宜大镶大滚,过于华贵奢侈。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这句话意思是天下最正义的人士就能打败或者是征服天下最邪恶的人,脚踏实地,勤奋的人最终要比那些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投机取巧的人更有成就。
4,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这句话意思是事能勤苦俭约,没有不兴盛的。做事常骄奢倦怠,没有不失败的。意思是保持勤俭节约、努力克服的品德和生活,个人才会有所成就,事业和家业才会兴旺。
5,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这句话意思是克敌制胜的决定因素,实在是在于人而不在于武器的优劣。
国藩猎头为你回答: 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地喜爱人才,并认识到人才是事业成败决定的因素,他认为“要举天下才,成天下事”。
他善于从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这人还没有展露才华时识人,他识人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曾国藩对德识的排列顺序是“德、识、学、才”。
他认为:“德”为主“才”为辅,若二者不能兼顾,宁可取无才,而不能无德,尤其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人。而关于“学”与“识”方面,他说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因此,管理者识人就特别要讲究道德、操守和见识。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
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曾国藩曾说过:选择将领最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打仗、行军的才干,而应该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
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曾国藩认为是要看官气重不重。什么是官气呢?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
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对于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
曾国藩从修为上识人的判别标准: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二是“谦卑含容是贵相”,就是谦虚且喜怒哀乐不表现在脸上;三是“心存济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关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归着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着落,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种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认人。
曾国藩很看中认真对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含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从长相上识人。
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就从鼻子和眼睛来看。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谈话时某人眼珠总是在上面,说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则城府很深;眼珠总是左右移动,则心神不安宁。
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这个人是真诚,还是虚伪要看嘴巴。三是“主意看脚跟”,脚跟厚实粗壮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则就不好。
四是“功名看气宇”。“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修养结合起来,给人的总体的体现。
五是“事业看精神”。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到具体的事他也会搞不定。
我们任命总经理、任命总裁,应该要看他的精气神。六是看思维有无条理,就是说话。
“敏于行而讷于言”,话说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曾国藩讲:话不在多,关键在六个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担斤两”。就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要有分量,套话、空话都不用讲。
在用才方面,曾国藩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广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长来投奔曾国藩的,他都会收下。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国藩说:为了今后不轻易罢免一个人,我不轻信、不轻易疏远、也不轻易重用一个人。
2、因量器使。曾国藩认为人才的价值就是使用得当,世界上不要怕没有人才,而要担忧怎样使用人才。
3、爱惜异才。对于不可多得的异才,用人者要有特别的爱惜之心。
4、笼络亲信。历代的官吏都会做这样的事,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认为“识人”外,还要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奖。大家觉得对下属严厉才能使他们成才,但曾国藩认为人才是靠表扬出来的。
他曾经对部下一再讲过: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对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他;做得不好的,要单独叫到办公室去批评,即“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曾国藩读书之道 曾国藩素有清朝“中兴重臣”之称,而他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
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曾国藩爱书之甚,乃至不惜负债贷款也要购得,他认为“买书不可不多”。
清道光十六年,他从京师(今北京)“贷百金,南归过金陵(今南京),尽以购书”。古往今来,爱读者不计其数,可舍得贷款负债购书者又有几人? 这些书买回家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全部读完。
于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简直到了“世间百事,唯有读书”之地步。可他却以此为乐,认为“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
他从小就养成诵读习惯,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终老不忘。据史载,曾国藩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
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诵《离骚》,且能在行军途中背诵《上林赋》等名篇。 如何读书、读好书,曾国藩有着独到见解。
他觉得,“看书不可不知所择”,首先要有重点,懂得选择,尤其要选那些经典名著,质量才有保证。他平生最爱读的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名著《庄子》,司马光的《汉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读书从不走马观花,严谨深入,锲而不舍,直到读懂方休。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
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
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
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
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
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
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
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
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