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不知年华限,当时月下舞连翩。又见海上花如雪,几轮春光葬枯颜。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
若能不见,遇不见。等不见,望不见。便 释怀这场奈何禅。但将无怨,作无缘。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诗人杜甫)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题都城南庄】————五代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月华如水,清辉满地,独坐一偶,冷风望月,一身娇柔,愁绪萦怀。
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南宋】词人蒋捷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转身后,一缕幽香远,逝雪浅,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雨中撑伞俏佳人,美景入画全无痕。侧首凝眸寻何来,羡煞旁人空自恨!
醉里不知年华限,当时月下舞连翩。
又见海上花如雪,几轮春光葬枯颜。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若能不见,遇不见。
等不见,望不见。便 释怀这场奈何禅。
但将无怨,作无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诗人杜甫)《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题都城南庄】————五代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月华如水,清辉满地,独坐一偶,冷风望月,一身娇柔,愁绪萦怀。
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南宋】词人蒋捷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
转身后,一缕幽香远,逝雪浅,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雨中撑伞俏佳人,美景入画全无痕。侧首凝眸寻何来,羡煞旁人空自恨。
形容逻辑思维很强的词语有见微知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由浅入深、井井有条。
一、见微知著
1、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
2、释义: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3、出处:汉·班固《白虎通·情性》:“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翻译:对周围的所见所闻,不被假象所迷惑,在细小的环节中能看见大的道理。)
二、有条有理
1、拼音:yǒu tiáo yǒu lǐ
2、释义: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
3、出处:《尚书·盘庚上》:“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翻译:就像网由总绳牵着,各自有次序而不显得杂乱。)
三、头头是道
1、拼音:tóu tóu shì dào
2、释义: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3、出处:明·居顶《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翻译:才知道佛家的道无所不在。)
四、由浅入深
1、拼音:yóu qiǎn rù shēn
2、释义:意思为从浅到深,逐步深奥。
3、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夫诗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题,且由纲及目,由浅入深。”(翻译:《诗经》的章方句式,都切合本题,而且从纲到目,从浅到深,逐渐深奥。)
五、井井有条
1、拼音:jǐng jǐng yǒu tiáo
2、释义: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
3、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翻译:整齐有条理的样子)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可见一斑、因小见大、尝鼎一脔、思维缜密 ,心细如发、独具只眼
见微知著 [jiàn wēi zhī zhù]
基本释义: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 处:《范子》:“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著;其志沈沈;不肯自显;天下莫知。”
例 句: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一叶知秋:[yíyè zhī qiū]
释义:意为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借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例 句:徒云一叶知秋难免不见森林,管中窥豹结果全是皮毛。
可见一斑[kě jiàn yī bān]
释义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造句:老王失业,他的嫂嫂也冷言冷语,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因小见大 [yīn xiǎo jiàn dà] 释义:从小地方、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问题。
造句: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尝鼎一脔[cháng dǐng yī luán] 释义: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
造句:“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思维缜密 [sī wéi zhěn mì] 释义:形容人的思维细致精密;谨慎周密,考虑问题很周全,滴水不漏,逻辑性强
造句:加强即兴口语的锻炼,尽可能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表达简洁扣题而准确。
心细如发:[xīn xì rú fā] 释义: 极言小心谨慎,考虑周密。亦作“心细于发”。
造句:鲁莽大胆是不可取纺,我们一定要做到心细如发,才更有信心。
独具只眼:[dú jù zhī yǎn] 释义: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见解高超。
造句:这篇论文独具只眼,提出了别人从未提出的新见解。
1、《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2、《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5、《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相思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金昌绪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失名 现在选讲四首五言绝句。
律诗与古诗的关系,在五言绝句这一形式中显示得最为密切。因此,现在打算趁这个机会来看看从古诗演化为律诗的历程。
先请读一下这四首古体五言诗: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汉诗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晋)子夜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北朝)折杨柳枝歌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庾信:《和侃法师三绝》 第一首是汉代的五言诗,不讲究平仄粘缀,第一、二、四句尾是韵,用的是仄声韵。这一形式的诗,在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给题上了“古绝句”的名目。
第二首是晋代的民歌,也不讲究平仄粘缀,第二、四句尾是韵,用了平声韵。第三句第五字仍用平声字,但不协韵。
第三首是北朝的民歌,也没有讲究平仄粘缀。笫一、二、四句尾是仄声韵,第三句末也是仄声字,但不是韵。
第四首是北周诗人庾信的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律诗。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
诗题已称为“绝”。庾信另外有一首五言诗,题目就是“绝句”。
由此可见,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的创造,而是已完成于南北朝末期。不过,在那时候,象庾信这样平仄和谐、完全符合唐律的五言绝句还是不多,不论是民歌或文人作品,仍以前三首的古诗形式为主。
在唐代律诗形式完成以后,五律、七律、七绝,这三种诗体都已摆脱了古诗传统。独有五绝还保持着古诗传统。
唐代诗人作五言绝句,兼用平韵和仄韵。用仄韵的几乎仍是古诗形式,连平仄都无须粘缀,试举孟浩然的一首《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尽管选诗的人把它列入近体诗的五言绝句,其实与古诗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五言绝句中,古诗和律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们的界线并不清楚。 现在要讲的四首唐人五绝,都用平声韵,平仄粘缀合律,这是五言绝句的正格。
作五言绝句,一般都依照这种形式。五绝只有二十个字,比七绝还少八个字,更容不下复杂的内容。
因此,我们对五绝的题材内容,不能有奢望。只要它能使人获得清新的感觉,在短小的形式中有回味,这就够了。
希腊古代有一种诗铭(Epigram),也是小诗,希腊人比之为蜜蜂的刺。虽然小,却能刺痛人。
这个比喻,也可以用于我们的五言绝句。 这四首诗,文字都浅显,表现方法都是正面叙述,一读就懂,不必逐句解释。
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诗,也要求符合“起承转合”的逻辑性,象散文一样。他甚至规定了律诗的第一联必须是起,以下三联,必须分别为承、转、合各一联。
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这样论诗,未免太机械,有些诗人不很理睬这一要求。
但是,尽管起承转合的句法可以移易,逻辑上的三段论法,每一首诗总是不可违背的。这四首诗的起承转合表现得很清楚,可以用来说明一首诗的逻辑性。
第一首和第三首,都是起承转合各一句。“红豆生南国”,“打起黄莺儿”,概念都不完全,必须有下面一句。
才完成一个概念。所以,“春来发几枝”和“莫教枝上啼”是承接上句以完成一个概念的。
第三句都是转句。没有这一句,那么第四句就和第一、二句找不到关系,也就是这首诗上下无从结合。
第二首“白日依山尽”二句是平列的对句,没有起和承的关系,只能说这二句都是起。第三句仍然是转。
可见这首诗只有起、转、合,而没有承。第四首以“北斗七星高”一句起兴,而第二句“哥舒夜带刀”不能说是承接句,因为它和第一句没有关系,我们只能说二句都是起句。
这样看来,所谓起承转合的规律,在于活用,而许多绝句,可以没有承句。 第一首王维的《相思子》,这是生长在南方的植物,结出鲜红的象豆一般的子,俗名红豆。
民间传说以为身上佩带这种红豆,能永远怀念关心的人。王维用这个传说写了这首诗,送给到南方去的朋友。
这首诗,刘须溪校本《王右丞集》中没有收。《唐诗纪事》说:安禄山之乱,著名的宫廷歌人李龟年流落在湖南。
在湘中采访使的酒席上,他唱了两个歌,都是梨园里作谱的王维的诗。其中之一就是“红豆生南国”。
李龟年唱的第二句是“秋来发几技”,第三句是“赠君多采撷”。《唐诗别裁》选入了这首诗,第三句作“劝君休采撷”。
《全唐诗》所载此诗,注明了各本异文,而第二句却采用了“秋来发故枝”。这样一首小诗,第二句和第三句有许多异文,使读者感到困难,不知原本到底如何。
甚至连这首诗是否王维所作,也可怀疑。 “春”和“秋”的问题,我以为应作“秋”字。
红豆子结于秋天。“发几枝”是说结出几枝红豆,不是说红豆树的枝叶。
因此,“发故枝”肯定也是错的,因。
1、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
——诺瓦列斯 2、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高斯 3、数学支配着宇宙。
——毕达哥拉斯 4、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笛卡儿 5、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克莱因 6、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
——魏尔德 7、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哈尔莫斯 8、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
——柏拉图 9、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恩格斯 10、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布尔巴基学派 11、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12、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
——黑格尔 13、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考特 14、数学是人类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
——米斯拉 15、数学是科学之王。——高斯 16、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维特根斯坦 17、数学是符号加逻辑。——罗素 18、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培根 19、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努瓦列斯 20、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
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冯纽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傍晚,漫步于静谧的江堤,川流不息的江水载着时间不断的逝去。听,这是一个不言不语的世界,也许远离了人,用心灵说话,用思维独语,用我这慵懒的手指,间或打些自己想要的文字。我会更加能够回忆起过去。
穿越了黑黑的江堤柳林,我的视线竟有了另一番景色。那一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水,在晚风之下静的有些脱离了实际,那不知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斜挂在岸边的柳枝上,不是因风的吹动吧?柳枝在波头之上轻轻的摇曳着,江水在这个季节该是退去的时候了,没有因为没了夏日的激流倍感失落,而她的温情还在,她的生命还在,江堤上依旧有那沙子在轻快的游走。
细谈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无论过去的古人,还是当今的人民,当其遭受人生大挫折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发起对周围的事物,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
诗人以一个相对永恒的事物—“ 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和一个绝对流转不息的事物—“ 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作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著名的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认为这当中涵盖了古往今来所有的人类所共有的无穷悲慨。平静的诗句中,蕴藏着巨大的感发人心的力量,可以引发起天下人所共有的一种悲哀。另外,这里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好奇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人们对于有答案的问题的探求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而对于永无答案的问题的探求的兴趣,往往是热烈的,是经久不衰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历代人们共鸣的。
本诗的作者却颇有辩证的眼光,它不仅注意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从个人讲,固然值得感伤),但作者更注意到人生代代相续,乃至无穷的事实。“无穷已”的人类,自可与年复一年的明月长相伴守下去。宇宙的无限、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起诗人的沉思,月夜的美景因这些富于哲理意味的诗句而增添了神秘的气氛,望月怀人的情绪又因这种对宇宙无穷的思索而变得深沉、幽邃。诗中虽带有不少凄凉伤感的成分,但总的说来并不消沉颓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向往,对青春年华的无限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探索。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都会成为人生必定要经历的事情,而这些探索与思考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人能够代代相传,但宇宙与人生的问题也是永无止境的。相对于问题的无尽性,一个人的生命是多么的有限与短暂,“怎样去珍惜光阴”就成为人生中一大课题。
乐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由叙事和抒情两大部分组成。 诗的主旨全在篇尾的一段抒情,激情奔放如山呼啸,思想闪光似霓红丽天,可是诗人却从叙事入手,因事入情,借事抒情,抒情如水到渠成,孕足而娩。
叙事时径情顺连,由叙事到抒情,则逆义反联。叙事按风来、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依下午、傍晚、入夜、夜深的次第来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与雨的变化,写足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况,一苦风卷茅草,二苦群童抢草,三苦屋漏雨湿,四苦通宵难眠。
在苦之难熬的基础上,展开了联想,想到天下寒士如何才不苦。由自己的受寒,想到天下寒士;由自家的屋破,想到风雨不动的广厦,由一家的愁苦想到天下寒士的欢颜。
这样写,联系自然,对比强烈,写出了新意,拓开了境界,使人感到诗人身居破屋之内,辗转床褥之上,却心游四海,胸怀八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畅情酣,充分发挥了歌行体自然流丽的长处,对于擅长排律的杜甫说来,自然属于难得的佳作。
这是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表现狂风乱雨、茅飞屋漏等,如果孜孜以求对仗工整,斤斤计较声律的细密,则将束缚感情的宣泄。且杜甫入蜀之后,诗风也有所变化,社会生活促使诗人的世界观、艺术观起了变化。
明代胡震亨就指出“千载仅有杜诗,千载仅有杜公诗遘耳”,“论杜诗者论於杜世与身所遘,而知天所以佐成其诗者实巧” (《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也就是说有如此生活才有如此之诗。这种明白如话的语言,如脱口而出,无丹铅之色,无扭捏之态,无矫饰之音,白描式的勾勒,形象逼真,动人心魄;加之语句参差错落,基本七言,间之以短的二言,长的九言、十一言,在慢声中有顿挫,有助于跌宕起伏的感情表达,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人道主义胸怀,一向为人所称道,因而此诗曾被誉为富于人民性的优秀篇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