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京是六朝文学的中心。东晋永明八年(公元409年),诗人谢眺在《入朝曲》中写下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诗句。本诗写金陵帝都的富丽繁华和心系功名的进取精神。昭明太子在此编选《文选》,刘勰在此写《文心雕龙》……一些学者认为,六朝时期的文学传统为南京留下了“古典的金粉,魅惑的色泽,散淡而潇洒,风流而靡弱”的气息,使南京成为今日研究六朝文学的首选之地[18]
唐代,南京作为一座荒废的前朝都城,仍旧吸引了众多的诗人墨客流连此地,感叹世间的变化。众诗人中,李白对南京感情尤盛,李白曾寓居各地,在金陵停留的时间最长,李白写南京诗歌近200首,题目包含"金陵"的就不下20首,其中著名的诗歌有《长干行》,《登金陵凤凰台》《金陵酒肆留别》。安史之乱后,李白还建议迁都金陵,写下了《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金陵怀古诗成为唐朝一大体裁,如诗人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及《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杜牧的《泊秦淮》中则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著名诗句。诗人王昌龄也曾在南京担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另一说王昌龄生于南京)。
生于南京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著名的词人,被王国维誉为"一代词宗",写下了诸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许多名句。宋代,1010年,21岁的范仲淹前往南京的应天府书院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就读,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诗句,1015年考中进士。王安石也曾经长期居留南京,视南京为其故乡,最后埋葬在钟山脚下的半山园。
清朝初年,吴敬梓定居南京秦淮河畔,又称“秦淮寓客”,在南京写下了《儒林外史》,书中对南京的景物和文人的活动有大量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香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瑶官仙女。” [19],甚至感叹南京街头的贩夫走卒都散发出不可理喻的文化气息(“六朝烟水气”),忙完活,还要“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日照”[20]。《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出生在南京,直到雍正六年曹家抄没后才全家迁回北京,而《红楼梦》中的12个主要女性角色也命名为“金陵十二钗”。清朝初年孔尚任的著名戏剧《桃花扇》则是以明末清初朝代交替时期的南京为背景,描写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一、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也选择定居南京,在城西构筑随园。
民国初年的1923年8月22日,朱自清和俞平伯都以南京秦淮河为题,写作了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1]。1930年代,赛珍珠也是在南京住所中完成了让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现代南京仍是一个文学创作较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叶兆言、苏童等一批知名作家。 另外《全唐诗》、《全宋词》、《永乐大典》等也在南京编纂成书。甚至魏源(和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第一名作《海国图志》、洪仁旰的中国第一部资本主义思想名著《资政新篇》(以及之前的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来影响深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李时珍的伟大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也是在南京编写或者出版的。明朝时期的南京国子监(南监)作为全国两大官方文化出版机构,编辑出版了大量文献图书,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同期的北京国子监(北监),史称留存下来的这些图书为“南监本”
长干行(一)作者:李白 [唐] 701-762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二)作者:李白忆妾深闺里, 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作者:李白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时迁大运去,龙虎势休歇。我来属天清,登览穷楚越。
吾宗挺禅伯,特秀鸾凤骨。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冥居顺生理,草木不翦伐。烟窗引蔷薇,石壁老野蕨。
吴风谢安屐,白足傲覆袜。几宿一下山,萧然忘干谒。
谈经演金偈,降鹤舞海雪。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
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杨叛儿作者:李白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鸟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劳劳亭歌作者:李白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 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 独宿空帘归梦长。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作者:李白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作者: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金陵新亭作者:李白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登瓦官阁作者:李白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余阊阖字,楼识凤凰名。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拱倾。
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入朝曲作者:李白金陵控海浦,绿水带吴京。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
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日出照万户,簪裙烂明星。
朝罢沐浴闲,遨游亮风亭。济济双阙下,欢娱恩乐荣。
金陵歌送别范宣作者:李白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沈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作者:李白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道成本欲去,挥手凌苍苍。
时来不关人,谈笑游轩皇。献纳少成事,归休留建章。
十年罢西笑,揽镜如秋霜。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配豁落图,腰垂虎革囊。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恋子四五人,裴回未翱翔。东流送白日,骤歌兰蕙芳。
仙宫两无从,人间旧催藏。范蠡说句践,屈平去怀王。
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郎。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
淮水帝王洲,金陵绕丹阳。楼台照海色,衣马摇川光。
及此北望君,相似泪成行。朝云落梦渚,瑶章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怀君路绵邈,揽古情凄凉。
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金陵白下亭留别作者:李白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吴烟暝长条,汉水4古根。
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作者:李白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
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再动游吴棹,还游入海船。
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
空余贾生泪。
金陵与怀古诗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而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更是数不胜数。
阅读课本上刘禹锡的《石头城》和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并查阅相关材料,写一篇“金陵与怀古诗”为话题的文章,探究金陵被文人骚客看重的原因。标题自拟,字数不限。
金陵与怀古诗 安徽桐城二中 闻隽 古抒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众多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更是数不胜数。
从豪放飘逸的 “诗仙”李白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杜牧《登北固》中的一句。金陵,一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玩之地,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如此佳境,怎不令人神往呢?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
这是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写怀古诗,以古鉴今,以古讽今,借满怀忧国忧民思想的刘禹锡,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卓越政治家王安石到邓剡,从汪元量到白朴再到萨都剌-------这些著名的诗人词家都曾在这里留下墨宝。
这叫人狠是疑惑,却又恍惚了然。 南京与长江比邻,形式险要,处于北控长江、南阻秦淮的优势地理位置,难攻易守,这或许就是六朝开国君主选南京作为国都的原因之一。
古代就有“钟山龙蟠,西城虎踞”之称,后来又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的形容。所以,在南京这座城市里发生过许多轰动一时的事件,自然人们也就习惯以金陵为背景来写怀古诗了。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那北京呢,它不也是一个集繁华与政治中心为一体的城市吗?北京确实是那样,但在我看来,在六朝,它没有南京那样富有生机,它代表着严肃,它没有南京那样傍着长江,流淌着源源不断的人情味,它代表着法治、伦理;它没有南京那样的人才辈出,它仅是人才的聚集地,所以南京更应该骄傲,更适合作为怀古诗的背景与主题。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风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的流着, 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刘禹锡的组诗《金陵五题》写得最出色。“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石头城》起笔就抓住这豪奢的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山依旧,潮依旧,却人去城空,寂寞荒凉。
酿成了悲凄的氛围。接着“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水写月,写女墙,托出一幅凄清阴冷的局面,在淮水的呜咽中颤抖。
山是往日山,月是旧时月,潮依旧,水依旧,而往昔豪华一去不返了。这兴亡变化正是诗人在低徊感叹中的沉思——“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在《乌衣巷》中通过对乌衣巷今日的描写无形之中与古时对比,产生鲜明的反差。昨日富贵的象征,繁华标志的乌衣巷如今只能野草丛生、燕飞它家了。
这正是作者在借金陵六朝的亡国来警示统治者啊! 南京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又北称为“六朝古都”;既然提及“六朝古都”,就不得不说说六朝了。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曾写到“六朝旧事随流水”。
确实,六个朝代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平均算来每个朝代的寿命也仅仅只有55年,犹如四季的更替,转瞬即逝。
虽说是时光易逝,但原因真的只是这个吗?不,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六朝都存在着弊端。六朝开国的君主都是贤明之君圣明之主。
但后来的君主因为太久的安逸的生活,只安于现状,划江而治。然而君主虽无能,其底下觊觎着皇位想自己登临的又不知凡几。
在异民族之间,统治阶级之间,父子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不断的进行杀戮与争斗。唐朝大诗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萨都剌的“遥忆王谢功名,人间富贵,散草头散露”“空伥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又描写了人民民不聊生,为了生存,他们只有进行起义,战乱的纷繁使得本来动荡不安,在风雨飘摇的政权更加破败不堪。“转蓬离木根,飘摇随长风”,这写出了六朝的另一方面。
六朝时的知识分子大多狂放不羁,谈玄说理,藐视礼法。而无论是上层的王公贵族还是下层的劳苦大众,都向往西方净土,归依佛教,盼来生幸福,这样的一个社会境况,怎么有可能适应大自然的“适者生存”的法则呢?更何况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而非南方,更是犹如造房子却不做地基一样,不堪一击。
而且在六朝的300余年间,六朝实施的都是偏安政权。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了改变他们贫困被压迫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主人,所以对于军队的训练非常严格。
但同时六朝的军队却都安于享乐,不进行严格的训练,怎么会有能力对抗训练有素的异族军队呢?更何况连皇帝都缺少忧患意识,这样的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不消亡。要是没有消亡而永存的话,倒真的让我们吃惊。
六个朝代的更替,大体的原因都差不多,但他们却不能从前朝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镜,以史来鉴今,如同《阿旁宫赋》中。
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作者:[唐] 张九龄 (678-740)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
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
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旒。
凫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
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
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
风俗因纾慢,江山或易由。
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
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
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
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
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
作者简介: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累官至中书令。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
邻里相送至方山
作者:[南朝] 谢灵运 (385一433)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作者简介:小名客儿,刘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东晋末龚封康乐公,刘宋时为官,因狂放被劾,流放广州,后被杀。其诗一变玄言诗风气,为古代山水诗之鼻祖。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重谒中山先生陵寝恭纪一律
作者:[民国] 柳亚子 (1887-1958)
白虎今精剑气开,招邀俊侣又重来。
旷观马列三千界,掩迹华拿第一才。
六代江山供屏障,三民义理岂沉霾?
焄蒿肃穆神灵在,敢效兰成赋大哀。
作者简介: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名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号亚子,江苏吴江人。1909年冬,创办南社。毕生从事文化宣传和政治活动。著有《乘桴集》、《怀人集》、《柳亚子诗文选》等。
己亥杂诗
作者:[清] 龚自珍 (1792-1841)
六朝古黛梦中横,无福秦淮放棹行。
想见钟山两才子,词锋落月互纵横。
作者简介: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官礼部主事。 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宏富,通经史、诸子、文字音韵及金石学,精研西北历史地理,晚年爱好天台宗佛学,并以诗、词、文著名,既是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又是富于激情和想象力的文学家。著有《定庵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题燕子矶
作者:[清] 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作者简介: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乾隆皇帝(清高宗)。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题目】:进艇 【内容】: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题目】:梅雨 【内容】: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目】: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内容】: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年代】:唐 【作者】:杨夔 【题目】:寄当阳袁皓明府 【内容】: 高人为县在南京,竹绕琴堂水绕城。
地古既资携酒兴,务闲偏长看山情。 松轩待月僧同坐,药圃寻花鹤伴行。
百里甚堪留惠爱,莫教空说鲁恭名。 【年代】:唐 【作者】:郑巢 【题目】:送人南游 【内容】: 南京路悄然,欹石漱流泉。
远寺寒云外,扬帆暑雨前。 雁行回晓岫,蜃色上湖田。
更想清吟处,多同隐者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 [宋] 1140-1207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渔家傲 作者:苏轼 千古龙蟠并虎踞。 从公一吊兴亡处。
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
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淩彩雾。
红鸾骖乘青鸾驭。 却讶此洲名白鹭。
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同王胜之游蒋山 作者:苏轼 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 (荆公宅已为寺。)
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 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略彴横秋水,浮图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 作者:苏轼 [宋] 1037-1101 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 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
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 电眸虎齿霹雳舌,为子吹散千峰云。
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 他年若画蒋山图,为作泉公唤居士。
钟山即事 作者: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江亭晚眺 作者:王安石 日下崦嵫外,秋生沆砀闲。 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
雨过云收岭,天空月上湾。 归鞍侵调角,回首六朝山。
吴都赋(节选) 作者:左思 [晋] 250?一305? 虽兹宅之夸丽,曾未足以少宁。 思比屋于倾宫,毕结瑶而构琼。
高闱有闶,洞门方轨。 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玄荫眈眈,清流亹亹。
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屯营栉比,解署棋布。
横塘查下,邑屋隆夸。 长干延属,飞甍舛互。
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 虞魏之昆,顾陆之裔。
歧嶷继体,老成奕世。 跃马叠迹,朱轮累辙。
陈兵而归,兰錡内设。 冠盖云荫,闾阎阗噎。
其邻则有任侠之靡,轻訬之客。 缔交翩翩,傧从奕奕。
出蹑珠履,动以千百。 里宴巷饮,飞觞举白。
翘关抗鼎,拼射壶搏。 鄱阳暴谑,中酒而作。
于是乐只衎而欢饫无匮,都辇殷而四奥来暨。 水浮陆行,方舟结驷。
唱棹转毂,昧旦永日。 开市朝而并纳,横阛闠而流溢。
混品物而同廛,并都鄙而为一。 桃叶歌 作者: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谢朓 [南朝] 464-499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入朝曲 作者: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邻里相送至方山 作者:谢灵运 [南朝] 385一433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
气候篇:蛐蛐唱歌,有雨不多;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春要捂,秋要冻,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
习俗篇: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债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穷似热天直淌汗,越渴越吃盐;黑影子上墙,小孩子要娘;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儿子多烧小锅,女儿多桂圆蜜枣顺床摸;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
以物喻人类:紫金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中华门的城堡跑不了;树大招风,出头的掾子先烂;瞎子拉二胡,自顾自;蜻蜓吃尾巴,自吃自;卖麻团的跌跟头,有多远滚多远;抱不着冬瓜抱瓠子,摸不着坟茔堆乱磕头;
告戒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小孩如小树,若要成才(材)须要从小育;小孩不识字,越掼越不上相;惯子不孝,肥田长瘪稻;跟好学好,跟着叫花子学讨;嘴里舌头打个滚,喊人不赊本;火要空心,人要真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邻居好,赛金宝;张家长李家短,人家事情我不管;嘴稳手稳,才能到处安稳;
剃头打三巴,不害疖子不害疤;男人无能,洗锅抹盆;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一块馒头搭块糕(指夫妻配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人三件宝,丑妻薄田破棉袄
“地名映射了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是鲜活而且广泛的文化符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城市特殊的文化行为。仅从‘南京十佳老地名’中,我们就可以品味出六种不同风格的南京。”昨天上午,在第22期“市民学堂”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六朝文化研究专家胡阿祥,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为例,和市民一起品味老地名中蕴含的南京历史、文化和风俗。
乌衣巷:历史沧桑的南京
“南京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兴衰起伏非常明显”,胡阿祥说,得名于孙吴时代的乌衣巷,最能反映南京的这种历史沧桑。六朝时期,乌衣巷和朱雀桥非常繁华。隋朝统一全国后,拆毁六朝宫殿,把这里变成农田。到唐朝时,已经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用野草开花点缀朱雀桥的荒芜,夕阳余晖映照乌衣巷的凄惶,写尽了南京的历史沧桑。”
龙蟠里、虎踞关:地理形胜的南京
龙蟠里、虎踞关得名于诸葛亮说过的“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胡阿祥说,在冷兵器时代,南京北面、西面有长江天堑,北面还有幕府山,南面有秦淮河,东面有紫金山,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山环水抱之地,封建王朝建都的风水宝地。南京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地理形胜成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可以说,龙蟠里和虎踞关这两个老地名把南京的地理形势表现得非常精确,是南京地理形胜的象征。”
桃叶渡、长干里、莫愁路:性情浪漫的南京
“南京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城市,故事里蕴含感情的城市。”胡阿祥说,桃叶渡这个老地名反映了南京的浪漫,长干里体现了南京的纯情,莫愁路展现了南京人有愁不要愁的心态。
桃叶渡因东晋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而得名。王献之还为桃叶写下了《桃叶歌》,把这种“绿叶红花”、“无风婀娜”变成才子佳人的文化符号,离愁别绪的象征,反映了南京沧桑历史下的浪漫。得名于范蠡筑越城的长干里,李白为之留下了自己最柔情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崔颢则在《长干曲》中描写了秦淮河船家生活的漂泊之感、离愁别恨。加上旧时南京有“长干折柳”的习俗,长干里体现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般的纯情和长干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得名于莫愁女的莫愁路,则表现了南京人化愁为不愁的心态,是南京不断被毁不断重建的一种写照。
夫子庙:市井百态的南京
“夫子庙集大雅、大俗于一体,是最能体现南京市井百态的老地名。”胡阿祥说,夫子庙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学所在地,可称之大雅;但夫子庙又是什么都有,是最生活化的南京。夫子庙是南京老地名的集中代表区,这里有南京的历史、故事、风俗、歌谣等,走在夫子庙,南京的历史感觉和文化体验就扑面而来。
成贤街:人文雅致的南京
胡阿祥说,六朝时,成贤街是皇家贡院所在地。明朝时,是国子监所在地。当时,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人们认为学子入国子监读书,会入仕为官成为贤人,故名成贤街。可以说,成贤街弥漫着浓浓学风、书香,是最能展现南京厚重、平静氛围的地方,是人文雅致南京的象征。
朝天宫、孝陵卫:历史上京都大气的南京
“朝天宫、孝陵卫都与朱元璋有关,只有在京都才能有,它们体现了南京历史上作为京都的大气。”胡阿祥说,朱元璋是平民皇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将士大都出身贫寒,不懂礼仪。朱元璋称帝后,建立朝天宫,派儒生教演他们朝见天子礼仪。孝陵卫是守护孝陵“卫”(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的所在地。明朝确定了南京的城市规模,奠定了南京的历史地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