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下面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谙( yin )(
an) 螺(luo)(nuo)
闲(xian)( xuan ) 翠(cui)(chui)
2·读拼音写汉字,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三·比一比,再组词。
谙(谙练)暗( 黑暗 ) 庭(家庭)廷(宫廷)
亭(亭子)停(停留) 潭(泥潭)谈(谈话)
四·读诗句,做练习。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理解正确的是 ( b c )
a`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知情。
b`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c·“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2`从《望洞庭》一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景色。
3·江南好,风景就曾谙。
曾:(曾经)谙(熟悉) 句意(“我”对江南美景多莫熟悉,多么了解。)
五·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择填空。
a`比喻b`拟人c`反问d`对比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 (a)
3`能不忆江南? (c)
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尽)”和“(闲)”
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3·《忆江南》一诗中令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春光的诗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陆如蓝。)
七·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越显青翠,洞庭湖水越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1·这句话写的是《望洞庭》中的诗句,这两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是人的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这就是黄冈小状元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题目和答案
你可得给我悬赏分那,这可是我一字一字的打出来的。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总概括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本中,一共有6首古诗。
第1课:《古诗词三首》
(1)独坐敬亭山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1)乡村四月 翁卷(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总概括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一、辨别形近字,并组词。
谙( ) 镜( ) 孤( ) 厌( )
暗( ) 境( ) 狐( ) 压( )
二、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众写高飞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
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有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测一测
一、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再提高
李白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他写的诗十分优美,再自学一首,如何?试着把你课外学到的背诵下来,如果有的地方不明白,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山水
1.读课文,填空:
课文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桂林山水________天下。“甲天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抄写课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再分别写出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你喜欢的词语先在书上画下来,再工整地抄写一遍。
4.用一、二百字写出一处景物的特点。写在作文本上,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