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纳凉 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相关资料:夏日“来追柳外凉”——《纳凉》诗赏读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以上一首七绝诗,作者谁人?近日我正作考究。
有些版本说是陆游之作,标题是《城南纳凉》;有些版本则算到秦观的账上,标题为《纳凉》。对此,我一时之间尚无法判断。
且不管它作者为谁,这首诗本身写得很好,甚至由此还可引出一些感慨。 夏夜炎炎,暑气逼人,如何消暑纳凉?过去,我们多是手执大葵扇,搬一张小木凳,围坐在露天之下,或小巷内,或马路边,或榕树下,或河堤上,一边拍蚊子,一边扇凉风,一边看星月,一边拉家常。
现代人有福了,社会先进,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管它热到三四十度,家有电风扇,尤其有空调器,暑热奈我何?将屋中的空调大开,安坐厅中的沙发,喝着香茶咖啡,看着俊男美女演绎的电视剧,何其乐也。我想,如今,许多人的夏晚,就是如此过吧。
在屋内享受空调,固然惬意,但是,在露天中纳凉,尤其象古人在野外纳凉,则更有情趣。上述那首《纳凉》诗,不就写出那别一番的情趣吗?诗人靠着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避暑纳凉。
诗人年纪不少了,需要“携杖”,而即使携杖,他也要到户外纳凉。首句中的“追”字用得最好!一个“追”字,说明诗人对“柳外凉”的喜爱和迫切之情,间接透露了那里的景色甚佳。
那是什么地方?第二句诗,即作交代,那是在一条很漂亮的桥——画桥的南畔。在过去,尤其在古代,那些石桥晚上基本是不通车的,没有危险,没有污染,倒是人们聚集的场所。
这个画桥南畔,就是长满杨柳的地方。有桥必有水,在河边或湖边柳树之下坐着,的确是很惬意的事。
那么,如何坐?诗人用“倚胡床”三字。胡床是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联结的坐卧家具,可以折叠,取放方便,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着的马札,各类的沙滩椅亦仿此而制。
这个“倚”的姿势如何?是靠,是坐,是睡?唐代杜牧的《秋夕》诗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句,有的版本将“坐看”作“卧看”。坐和卧,我们现在是很不同的动作,但坐胡床,卧胡床,以及倚胡床,对古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
此句中的“倚”字也用得妙,这一动作,很能表现出诗人潇洒、安逸的姿态和心境。在这画桥南畔纳凉,如果没有人作伴,又或者没有其他的娱乐,毕竟是美中不足。
原来,作者是不会寂寞的,明月升空之时,便有笛声吹起,这笛声从何而来?是在船上传来的,可见这里也是船家聚居之处,是否如南京的秦淮河,广州的荔枝湾?这笛声不是一两曲,吹笛者肯定也不是一两个,因为笛声是“参差起”的。我还可以大胆地这样设想:吹笛者的水平肯定不低,因来此纳凉者,不仅有平民百姓,也有如秦少游或陆放翁那样的仕宦之人。
此句中的“参差起”三字,让我们如笛声入耳,使得诗歌骤然生动起来。如果说前三句写出了绿、彩、白等色,写出了笛子的乐声,写出了作者的动作心情,让读者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有强烈的接触的话,那么,末句,诗人还要让你的嗅觉也用上——风定池莲自在香!一池莲花,凉风吹拂,肯定会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的巧妙不是“风送清香”,如果这样反有点俗套,作者写的是“风定”,即没有风;没有风吹,会给纳凉人送来清香吗?请放心,“池莲自在香”。没有风,在这里也能闻到池莲之香,而有风呢,那就更不用说,纳凉者都会满鼻清香的!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写了众多的事物,如柳、桥、床、月、船、笛、风、莲等;顾及到色、声、味,而作者的心情、志趣,在不多的动作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
古人写夏夜纳凉的诗当不少,如宋杨万里有《夏夜渐凉》七绝:“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晚清书法家何绍基有《慈仁寺荷花池》七绝 :“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显然,这两诗在艺术手法上都不及《纳凉》。 这首诗除了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心境,还描画了一幅太平景象,我想,说它的作者是北宋的秦观,还较南宋的陆游可信。
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凿冰冲冲”窖储度夏的记载,可见避暑纳凉在人们的夏季生活中由来已久。
所谓富人过冬,穷人熬夏。皇宫中避暑方式尽管奢侈,相较今日却仍低碳得多。
唐时有了专门避暑的凉殿,冷水循环,机械传动,凉气习习,到宋代发展至人造水帘,周边植以花卉,冷风带香,芬芳满室。除此以外,宫廷中还备有大量的藏冰。
明朝时,由工部负责凿冰窖多处,每年伏日各衙门官员可凭“冰票”领冰。至清朝冰窖日盛。
那大多数人是如何对付夏天的呢?兵器谱上排名第一的当属扇子。扇子又称“摇风”,以扇逐暑恐怕还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只不过那时人们摇的还是树叶。
唐诗人杜牧的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把扇子从实用主义上升到了艺术境界,大家闺秀的绢帛扇,文人雅士的书画折扇,甚至诸葛亮的羽毛扇,都有了文化的灵气。古人发明了两头高中间低的瓷枕,表面覆以青釉,冰凉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李清照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
清朝的乾隆帝也对其喜爱有加,欣然赋诗: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冷饮也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早在商朝就有富贵人家藏冰而饮,以后历朝历代加以改进,至周朝出现了专掌冰权的“凌人”,唐代有了“冰商 ”,宋代出现了“咸爽欲凝,入口即消”的“冰酪”,元朝时蒙古人把果浆、牛奶加入冰中,就形成了冰淇淋的雏形。
此外,吃西瓜,饮茶,喝莲子羹,酸梅汤,也是人们常用的避暑方式,甚至有人煮藿叶、甘草等中药,并美其名曰“暑汤”。讲究“烦夏不如赏夏”的也大有人在,水畔凉亭,孟浩然“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山涧泉旁, 元代诗人释英“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去寺院纳凉的也不在少数,王维、白居易、梅尧臣都曾诵佛品茶以忘忧解暑,“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一语道破禅机。
相比于古人,坐在空调间里的我们无疑幸福得多,但古人“心静自然凉”的修为却是我们难与之媲美的。《纳凉》是秦观的七言绝句作品,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题意:“携杖来追柳外凉。”
人们着到的,是诗人携杖出户,来到柳外追寻清凉世界的情景。“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
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
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
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南朝陈时期徐陵《内园逐凉》诗:“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宋代苏轼《和子由木山引水》之一:“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明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纳凉而凉逐之生。”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庭院纳凉。”清代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纳凉玩月,到处有之。”
陈从周《说“屏”》:“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王统照《搅天风雪梦牢骚》:“若在夏天,虽是晚上由那里经过,还可与纳凉的农人们相谈。”
《说树》吴冠中:“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角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古人怎样纳凉消暑?历代诗人作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
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杜甫的《夏夜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音隔竹敲茶臼”等诗,描写了临窗纳凉的情景。山中和古寺乃避暑的好地方。
南宋陆游的《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一诗中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是清凉世界,清风绕屋,稻香扑鼻,使人凉意顿生。元代诗人释英他避喧觅静也常在山中纳凉。
他在《山中景》中这样描绘道:“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
梅尧臣的《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写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纳凉品茗,烦热全消,自然令人乐而忘返。桥畔、池边、河岸濒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故也是乘凉的好去处。
陆游的《桥南纳凉》诗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诗人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柳软风一丝丝。”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池边乘凉的佳句。他还在《暮热游荷花池上》中吟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下一句:开轩纳微凉。
出自唐代杜甫《夏夜叹》,原文节选: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译文: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当时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已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因作此诗以抒怀。
全诗主旨:
此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夏夜纳凉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作者对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的关切之情。
作品出处: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夜叹
简单的说就是太阳西落,月亮东升的意思。只不过用了山光和池塘里面的月亮来衬托而已。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 (1)夏日:一作“夏夕”。怀:怀念。辛大:生平不详,大是他在兄弟间的排行。(2)山光:照在山上的阳光。忽:很快地。(3)池月:池边的月亮。东上:从东边升起。(4)散发:古代男子蓄发,盘于头顶,把发散开,表示不受拘束,自在舒适。(5)轩(xuan宣):窗。闲敞:清静宽敞的地方。(6)中荷花的阵阵香气,翠竹上沿着下的露珠,发出清脆的声音。(8)鸣琴:就是琴,因琴能发声,所以称鸣琴,(9)恨:遗憾。知音:这里指辛大。赏:欣赏。(10)感此:有感于此。指眼前无知音。(11)终宵:一整夜。一作“中宵”。劳:苦于。
这一首夏夜纳凉怀念友人的五言古体诗,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这首诗在夏日纳凉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思念。诗人通过自己对客观景物的真切感受,隐居生活的悠闲自适,塑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意境。诗以夏夕着笔,但又起得很别致。诗人不直接写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而是写看到山上的阳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这里用一个“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夜幕降临,明月从池东冉冉升起,远景近写。用了一个“渐”字,是诗人的实感,和首句“忽”相对照,表现了两种动景的不同状态。这较为生动的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在,不受拘束的隐士风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历来被推为写景细致入微的佳句。清风吹拂,送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夜阑人静,翠竹上滴露之声可闻,多么寂寞的夏夜!诗人经过细心的体察,选择了最能体现静境的动态景物和音响来描写,收到了以动来突出特定环境中寂静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静。最后四句怀友。这样令人适意的夏夜,没有知友畅叙,欲弹琴而自遣,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怀念故人,以致终宵梦想,情意趋势。全诗因景启情,对景怀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
夏夜
炎热聒噪了一天的世界,随着夕阳慵懒的最后一瞥,倦怠地滑入了玫瑰色晚霞的梦境,恢复了往日依旧的宁静。四起的暮色犹如一团在水中泼开的浓墨,缓缓地氤氲开来,渐渐地在流动,弥漫着一片暮色苍茫。此起彼伏亮起的星星点点的灯火,宛如活泼顽皮的精灵那闪烁的目光,营造着神秘朦胧的夜色氛围。
晚饭后,我有一个多年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在静谧的花园里散步。不能说模仿着文学家朱自清走在荷塘的月色下那份信步悠闲,但至少有着同样的心境,享受着一样的月光,放开思绪的翅膀,随意地任思维悠悠的游走,那份自然自在的感觉和惬意,也只有在这朦胧静谧的夜色里,才能感受那其中恬静的美妙。
走在茂密的林荫小道,透过纤细柔长的柳丝,伫立凝视,洁净而湛蓝的夜幕,看上去格外地深邃遥远,点点星辰,疏密有间地镶嵌其中,清秀盈盈的一轮弯月,静静地贴在平静的天幕,显现着典雅庄重的质感。
蓝色的天幕,金黄的星斗,蓦然想起儿时那个夏夜纳凉的情景,也是这样的夏夜,酷热难奈,外婆先在门前的院子里,打扫出一片干净的地方,拿来晾晒粮谷的竹编方席,方方正正地铺开,和我们兄妹几个孩子,脱了鞋子席地坐下乘风纳凉,外婆也就是在那些摇着芭蕉扇子的夏夜,教会了我许多的谜语和歌谣。
看着此时眼前的天空,碧蓝如洗,繁星点点,心里竟然感慨起伏,不禁默默吟诵着那年夏夜的歌谣:“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铜钉。。”
恍惚间,此时正坐在那儿时外婆家门前那张方正的竹编大席,猜起谜语,唱着歌谣,任歌声笑声随着凉爽的夜风飘的很远很远。往往是安静地听完了神秘离奇的传说,猜了谜语,唱了歌谣,兴奋的情绪就沸腾了,光着脚丫跑在院子的青石碾盘周围,和弟弟妹妹玩耍着捉迷藏,抓特务,一根高粱杆就是永远打不完子弹的长枪,负了多少次伤,光荣牺牲了无数次,醒过来,仍然英勇顽强的作战,静下来,依旧是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
没有奢华的玩具和舒适的贪心,没有虚荣,没有浮躁和庸俗,现在看来,真正快乐的源泉,并不需要金钱,地位,豪宅。只要有一颗淳朴率真的心。也许正如佛教上所说的“贪、嗔、痴、”是一切不快乐的根源。
坐在樱花树下的石椅,仰望一抹碧蓝的苍穹,回味着儿时的快乐情景,眼前浮现着那张竹编的方席,那青石碾盘上的游戏,那首首动人的歌谣,那些至今还在脑海里散发着神秘光环的传说。而此刻,我只想伸手抚摸记忆中,外婆额头绽开的菊花般美丽的皱纹。
夏夜是迷人的;夏夜是奇妙的;夏夜是如诗如画……
夏天的夜幕渐渐降下来了。太阳红着脸,带着周围的红黄色的朝霞。消失在天边,吃完晚饭,劳累一天后的人们来了大榕树下乘凉。我想:如果冬天把它的一点儿严寒转到了夏天;而夏天的一部分炎热转到冬天,这一切不就是两全其美了吗?想着想着,一群萤火虫飞来,金闪闪的,美丽极了,它们就好像夜空上的金光闪闪的星星一样降到了人间。正在此时,传来了一阵阵蛙声,有节奏地叫着,这就好像在比赛谁叫得最大声。这好像是雷鸣般的响声。这时,微风习习,吹在树上,树叶沙沙地响了起来,为蛙声和鸣。在清朗的夜空中,一轮金黄色的月亮好似圆盘,高高地挂着,为大地洒下了皎洁的银光。夜空中撒遍了金光闪闪的星星,美丽极了。突然几颗流星飞速的从天际划过,为夜空添上了几个音符。听爸爸说:“夜空中的星星是陨石在天上飞行;而流星的形成是因为这些陨石进入了大气层,被地球的吸引力吸引进来,而它进入大气层里,就会经过摩擦发光的现象。然而我们看到的流星,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真是令人想不到,连这流星也有这么大的学问。
这夏夜可真是迷人的;奇妙的;如诗如画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