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悲秋的诗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
5、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
7、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琼
8、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诗句。柳永
1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1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13、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
14、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6、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
1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
1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
19、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
20、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
21、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2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
2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钱起
2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柳永
《书河上亭壁》宋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悲哀的古诗呢?
因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希望能帮到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望采纳。
描写秋天悲伤的诗句:
1、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唐代李建枢《咏月》
释义: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2、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唐代王勃《山中》
释义: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3、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代寇准《书河上亭壁》
释义: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4、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唐代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释义: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代王绩《野望》
释义: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6、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代林逋《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
释义:秋色苍然,万物萧索,惟有归鸟偶尔掠过;夕阳西沉,安谧、朦胧,但见寒烟缕缕升起。
7、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代李白《赠卢司户》
释义:无论远近秋色都是一样浓,出门所见的处处青山,都带着寒凉之意。
8、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释义: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 浑然一色。
9、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八月深秋,风怎么这么大啊。只听得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10、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代刘禹锡《秋词二首》
释义: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出处):王勃的《山中》(释义):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赏析):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99秒